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健康课】如何帮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这5个心理学效应能派上用场!


小编说


    拥有自律的习惯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律习惯呢?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为大家提供了5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律的习惯。一起来读~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不够自律,那么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学会自律呢?


    本文我们从5个心理学效应出发,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霍桑效应


    改变,从被关注开始。

    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福利(休息时长、供应茶点等),她们的工作效率都会提高。

    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关注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也正是心理学名词“霍桑效应”的由来。

    自律往往是以他律为基础,他律又必须向自律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他律的形式要发生变化。在孩子的行为中,逐渐淡化指挥者的角色,蜕变为旁观者。我们对孩子的关注,是孩子努力表现好的动力;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又给予他自主行动的空间。如此,他律才有向自律转变的可能。

超限效应


    说教有度,过犹不及。
“都跟你说了100遍,作业要按时完成!”
“你怎么老是这么磨蹭,快点!”
“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这么粗心。”
......
    这些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为啥说了100遍的话,孩子还是不放在心上?其实,有可能你是“栽”在了超限效应上。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大作家马克·吐温就亲身经历过这种“窘境”:
    有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看完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多多少少能找到点自己和孩子的影子?

    其实,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与叮嘱过多或过久,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就像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超限效应反映了几个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    4.没有换位思考。
    在家庭教育中,一句话重复一百遍不会成为真理,而真理重复一百遍却有可能会成为一句废话。

    如何避免亲子沟通中的超限效应?

    1.亲子沟通中,多考虑对方的感受,让对方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2.及时学习沟通的新方法,无效,加重的方法停止使用。    3.注意“度”的把握,沟通时注意情景,情绪,与时间的合适度。    4.学会换位思考,不同年龄孩子进行不同的沟通方式。
    说教不能太多,批评“战线”也不宜过长。有研究发现,批评发生的最初几分钟,孩子是容易听进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进入“左耳进右耳出”状态。

    这是因为孩子在无意识中开启了“心理屏蔽功能”,以避免大脑加工太多负面情绪和信息。

    如此说教无效,也没给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留下一丝空间,他们的自律又从何谈起?

德西效应


    不适当的物质奖励,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组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
    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较大的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日常的家庭教育用德西效应来理解就是: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一味的物质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

    《奖励的惩罚》的作者,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再想让孩子们免费踢球给自己看,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在这个故事中,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在诱因“为得到奖励而玩”。而当外在诱因消失或停止时,孩子就会停止原来的行为。

    比如,当我们不再给孩子零花钱,他就不再主动做家务了;当我们停止奖励他写作业、练钢琴,他就越来越消极怠工了......

    我们给孩子物质奖励,是希望他好好学习,但我们也要知道,奖金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

    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曾说过:物质奖励说到底只能保证员工不发牢骚,将工作积极性维持在一个基准水平上。但它无法让员工满意,从而高热情地投入工作的。

    想要大幅提升积极性,还得从成就感、认可、工作的吸引力这些激励因素着手,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内在动机”或“内驱力”。对于孩子,也是一样。

    物质奖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时可以让孩子动起来,做家务、写作业、练琴,但可能无法唤起他内心对事情的认可和投入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还得从激发他的“内驱力”入手,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罗森塔尔效应


    自律的养成,也需要一种积极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一所小学随机抽取了一些孩子的名单,并将名单交给老师,告诉老师,经验证这些孩子智商超群。大半年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发现名单上的孩子成绩普遍提高,老师也给出了良好的评语。

    这正是“暗示”的魔力。


    实验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也是孩子最爱、最崇拜、最信任的人,更是对孩子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

    那么,多给孩子些积极肯定,多去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赞赏的目光,肯定的笑容,让孩子知道自己真的很棒。慢慢地,随着肯定和赞赏的积累,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

登门槛效应


    一口吃不成胖子,自律不能一步登天。

    孩子一上学,自律的重要性立现。其中,专注能力最为重要,也最让我们操心。上课、写作业,坐都坐不住,何来效果和效率?

    之前,我们推荐过用来训练专注力的“番茄工作法

    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


    确定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将25分钟设定为一个番茄时间;然后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时钟响起,短暂休息一下(苹果时间5分钟即可);每4个番茄时段后可休息15-30分钟。

    用在孩子身上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番茄+苹果”游戏的玩法,进行调整:

    刚开始时,番茄时间设置得短些,之后再慢慢增加,10分钟、15分钟、20分钟……

    苹果时间开始的时候设置得长些,之后再慢慢减少,10分钟、8分钟、6分钟、5分钟……

    慢慢就会发现,孩子坐在椅子上、屁股不挪窝的时间在慢慢延长。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它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助手做的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先到各家各户向主妇们提出一个小要求,让她们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大部分主妇们觉得只是签个名而已,很简单。两周以后,研究人员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写着“谨慎驾驶”的警示牌,结果显示:
    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会同意立警示牌;
    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在实验中,一开始的“签名”就是第一个门槛,这个门槛迈过去之后,第二个“门槛”(树立警示牌)就比较容易跨过去。

    弗里德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难度较高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成功。相反,大家都乐于接受难度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而在接受了较小的要求后,会更容易接受较大的要求。


    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好这个效应,就会轻松很多。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比如,在玩“番茄和苹果”的游戏时,我会先把任务设得比较容易,然后再渐渐加大难度,这样的”得寸进尺“,不会引来孩子的反感和抗拒。慢慢地,孩子的自律能力也逐渐提高起来。

    与“一口吃成大胖子”相比,“登门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育儿方法是一种更理性、更有智慧的方法。

(来源:人民教育

往期回顾


重磅!新职业教育法5月1日起施行!

【安全教育】警惕!有骗子半夜冒充班主任收费!这5个家长群诈骗套路,要小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