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读书笔记编号
PRN2021004
编号备注:PRN:Pei's Reading Notes+年份YYYY+年度读书序号XXX
图书信息
书名: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作者:罗家德;梁肖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ISBN:9787520116855
字数:111千字
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图书封面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阅读方式
精读
阅读数据
阅读数据
推荐指数
★★★★★
推荐语
对于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小伙伴,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实操案例,会让你对社会学的运用有直接的体感。
对于做商业的朋友,可以启发你如何挖掘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和本地客户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
对于基层公务员和社会工作者,想把基层工作做出色,在各方面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是有很多突破点的,这里面有很多真实的案例,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科技创业者来说,找到新的观察视角,把社会善治理念融入产品,帮助社区营造师们提供顺手的数字化产品,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对于房地产从业者来说,全国9万多家房地产公司未来可能会消失三分之二以上,单纯的靠卖房子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寻找第二曲线,依托房子作为物理空间开展新的服务,在从小区到社区的转变过程中,充满了机会。
如何查看沛哥的学习笔记
下载得到APP→顶部搜索→用户→搜索:沛文沛语→关注→知识城邦
这里就是终身学习者的朋友圈了,你可以看到关注用户的所有笔记。
也可以在指定笔记下跟帖点评讨论。
读书笔记
备注:使用得到APP阅读,印象笔记自动同步,复制粘贴笔记到微信公众号,正文部分为笔记,灰色引用部分为图书原文。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2021-02-16 11:10:30
从面向结果的单一截面数据,好比摆拍,而基于互联网动态采集就好比视频直播,采集过程数据
但毕竟一个社区自组织的活动就分布在日常生活之中,很难在一两次“监测”中掌握完整的实况。为解决这个难题,清华团队实验了网上网下结合的辅导方法。发觉在社区自组织培育的过程中,将社区营造与互联网信息数据相结合,可以实现线下辅导培育、线上追踪评估,并得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2021-02-16 11:04:12
为官者大都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互相迎合。需要新思维和新工具
长期在社区做社区服务或社区治理工作的伙伴一定都会发觉,社区治理面对的最大的难题,就是由上而下的服务供给和社区居民由下而上的真实需求衔接不上。大量的社区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沦为“政绩工程”;各级政府提供大量经费将社会服务外包,但监管困难;提供服务的单位往往用物质激励居民参加活动,留下活动照片当作绩效证明,结案时可以“交差”,却无法让居民感受到真正的服务。其实,这样的基层治理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比如在台湾就有“蚊子馆”的说法,意思是只有开幕那天领导和记者来的时候,服务居民的公共建筑才充满了“快乐”的小孩与“幸福”的老人。典礼一结束,场馆就空置了,只能养蚊子。政府一有奖励与补贴,不管居民有没有需求,基层政府、社区或社会组织就来申请经费,最后都成了浪费,变成了上级政府拍脑袋提供的“惠民措施”,下级单位拿资源并表功的“绩效工程”。
2021-02-16 11:00:50
相比功能性的硬件建设,社区软环境,也即组织的培育更加重要。有组织才能承接资源,盘活资源。
过去的评估往往有两个大问题,一是只聚焦在项目的执行上,而忽视了受辅助单位的组织培育。二是欠缺日常的评估,往往留下信息不对称的死角。大量的活动只停留在完成“政绩”的层面,大量的公共空间都是在落成时热闹一下,甚至一些项目执行的记录可以造假且不会被察觉。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治理难题,如何破解?在社区营造评估的过程中,评估的不只是项目本身,主要目的是以评促建。为了让整个事情或自组织变得更好,因此还需要有辅导和提升包含在内。换言之,过去的评估多是项目制评估,而评估也需要社造化,在项目评估的同时,也要把组织发展的程度列为最重要的评比项。
2021-02-16 10:56:45
完全市场经济的合同思维不适合营造社区
成立四方平台,最初是因为一次意外事件。在社区服务中心的三楼,有一家教育机构,租的是物业的房子,后来卷款而逃。所以,预先交过费用的家长们就去找物业算账,要求物业退钱。而物业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逃跑者的房租还没有交,因此物业也没有办法。后来人们就去找社区居委会,居委会表示自己能做的也只是帮忙催一下警方尽快破案。而事实上,由于觉得案件太小,警方甚至没有为此立案。家长们又找到业委会,业委会让他们去找物业——如此,不同方面相互扯皮。这件事情就像踢皮球,被物业、居委会、业委会三方踢来踢去,谁都不愿主动寻找一种解决方案。后来,一些业主们在互助会的群里聊这件事,经过一番沟通,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即“我们以后都不交物业费了”。
2021-02-16 10:54:59
化危为机,主动作为
同时,阿甘认为在这个事件中,他们虽然付了钱,但也是受益者,因为互助会原本缺场地,经过这件事,互助会取得了三楼房屋的使用权,让孩子们通过小小建筑师的设计,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改造出崭新的公共空间。
2021-02-16 10:50:51
秦皇岛的阿那亚社区做的非常好,每年有6000场活动
成立社区剧场通常需要有一些专家学者的指导,需要社区里退休的老师,或者专业从事表演的人加入。社造团队引导这些人在社区成立剧场,也可在假日进行表演,开放给社区居民看,做得好的也可以承接外面的商业表演。社区剧场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居民的休闲生活增添乐趣,还可以将社区故事改编成话剧表演,更是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2021-02-16 10:47:24
全民健身的风气渐兴,大陆也在讨论逐步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提高利用率
在台湾,很多小学规定,学生下课以后,学校就开放给社区居民用。大陆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很多的学校都是有门禁的,不对外开放,因此这个方法需要视情况而定。
2021-02-16 10:42:38
记得有一个村庄里的能人把整个村庄都做成彩绘,花费一百多万,成为网红小镇,现在每年的旅游收入都超过六七百万
大陆现在的社区绿化、美化都做得很不错,因为有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大部分社区由管委会或者物管公司管理。但是社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可以由居民自发组织来做。在台湾,会动员居民自己设计,做成社区公园。木工、水电工可以雇技术工人来做,但是铺草皮、种树、铺石头的工作,就可以让居民来参与。让社区为参与的居民提供盒饭、饮料,提高积极性。还可以让孩子、老人做绘画工作,装饰公园。
2021-02-16 10:42:01
大陆的城市小区是伴随着最近三四十年快速工业化才发展起来的,小区是封闭式的,而村庄是开放式的,大陆的农村过去治安也都是村民自组织,我们那里叫打更,巡逻很仔细,几个人结伴,夜里生一堆柴火取暖,围炉夜话也挺有意思的。
在大陆,有的社区会雇保安或是请保全公司在社区巡逻,保障居民的安全。在台湾,很多是社区的人自己组织,社区集体出一点钱,或是发一些纪念品、做一套制服,让居民自己成为巡逻队员,从晚上10点开始骑着摩托车或骑着自行车进行巡逻。一般都是年轻人出来巡逻,有时候年纪大的居民也出来,都会比请来的保安巡逻得更仔细。同时,通过居民自己保护自己的社区,也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
2021-02-16 10:29:16
在创投两个字前面加上“公益”二字,实际上是将经济领域中的“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理念延伸到公益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之中。简单来说,就是以公益的方式,进行创业和投资。
2021-02-09 23:08:04
大陆的民宿很多走的还是酒店的路子,没有人的味道
桃米为什么住房率这么高?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主人的热情。住民宿有别于住旅馆、商旅酒店这样的地方,主人是一个很重大的元素。当民宿主人和客人不是店家与顾客的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伙伴的关系的时候,民宿这个产业链就可以运转起来了。桃米有一个很棒的地方,就是每一年的中秋节,它对所有曾经来住过的民宿客人都开放。只要你来,在这里有音乐会,随便你住哪间房,这一天都不收费,变成大家好像回娘家的感觉,回到一个山林里的家。其实这是经营农家乐很重要的一个特质,我们卖的是无法被取代的人情味。
2021-02-09 23:06:57
社区经济而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通过资本替代劳动,淘汰弱者
从初期的5家民宿,一直到现在大概有23家合法民宿。每一个过程里,都坚持是小本经营,拒绝大企业、大旅馆来到这里。如果这里有一家是有100个房间的企业型旅馆的话,等于它剥夺掉20多家民宿的接客机会,迫使A民宿跟B民宿因为抢客人抢得头破血流。不要为了做社区营造、经营产业发展,搞到原来的邻里人情都消失了,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我们的理念是通过强者去帮助弱者,大手去牵小手。
2021-02-09 23:03:1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蛙从以往只是一个物种,到现在慢慢变身,变成一种价值,再后来变成一种很棒的生活,是发展生活文化创意产业里很重要的一环。有这么多的民宿,不能只顾着拼经济赚钱,还要跟社区的环境有良好的连接。这个社区大概也是台湾中为数不多的、拥有很多生态解说手册的一个社区。
2021-02-09 23:00:40
在地,在民,在乡
如何让在地的居民真正参与到这个过程里,去促进在地的福祉,再借由这个福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可能源自对家乡的自信与自荣,让这里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地相处,带来一个不可计价的福祉。在此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创发,让很多的游客、访客来到这里,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跟生态教育再传播的过程。我们希望它创发的是一种所谓的身心一体,让乡民意识到其实不用离乡,在家乡就有一个好的生计,可以让我们去稳定地发展。我们可以不用去抓青蛙、卖青蛙汤,而是好好保护我们的青蛙生态体系,销售的是一种知识经济。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好的生活模式,而不是全部的人都挤到都市去。我们在家乡,从以往只关心自己,到开始去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群的发展。在我们的生命里,多了很多更实在的意义和价值。
2021-02-09 22:53:04
这个社区刊物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
而且这个题字的策略,会累积形成传统,已经成为石冈人很重要的历史记忆。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后来开始十几期、二十几期,现在快要一百五十期了。它是在累积的,记录着社区的集体记忆,居民的共同记忆。回首往事的时候,翻翻《石冈人社区报》,满是感动和对社区深深的留念及感恩。
2021-02-09 22:51:00
想起梁宁老师讲的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一个故事,李校长邀请学校里的书法老师给保洁员题字:三朝元老,这是一种撬动心智杠杆的做法。
那什么叫nobody?像有一个爷爷,每个礼拜天早上都会把土地公庙旁边打扫干净,十几年如一日,值得表扬,他就可以题字。有一个社区的妈妈,每次社区办活动都帮大家煮茶水,很热心,也可以题字。就是这样的小人物题字,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看到他的照片,他们的贡献被刊在刊头,他们会觉得很光荣,很有成就感,以后会更投入到社区的工作里。你如果找一个名人题了一次,从此不再换,大家就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石冈人社区报》的题字,已经成为石冈乡的一件大事。经过十几年来的累积,很多人都期待着哪一天可以题字。最近,有一个出生在石冈万兴村、到外面闯荡的音乐人,入围台湾金曲奖最佳客语歌手,虽然入围没有得奖,但是也很光荣,我们就准备找他题字。然后就可以看到他的家族,也是很大的家族,会投入到社区的公共事务。
2021-02-09 22:47:56
有趣的做法,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小学的门牌每周更换一次,使用学生的书法作品做校名名牌
我们的社区报每一期的刊头题字都不一样,右上角还附一张照片,底下有几行字介绍刊录人的贡献。题字有可能是小孩用彩色笔写的,也有可能是书法写得很漂亮的人写的,每一期都不一样,这是有特殊用意的。如果一般的刊录,一定是找一个名人,比如说地方上可能找乡长或代表会的主席题字,或者是找一个书法写得很漂亮的书法家,题字一次就确定了。之后100期、150期,每一次刊头都一样。但是,我们刊头题字让不一样的人来写,是有深意的,我们的题字策略,是以nobody为主,以somebody为辅。
2021-02-09 22:45:17
小树到大树的过程,是自组织功能不断分化、范围逐渐扩大的过程,也是内部自治理机制、监督机制更为完善的过程。自治理机制是否完善,也决定着自组织未来的道路可以走多远、走多稳。监督机制的扩大,可以建立分层治理的架构,排除“搭便车”行为,为自组织的治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02-09 16:34:25
回头学习一下这些类型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
社区社会资本包括关系维度的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强度,结构维度的社区内关系网的密度,以及认知维度的社区成员的相互信任、归属感与亲密感。这些都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衡量(罗家德、帅满、方震平、刘济帆,2014)。拥有较好社会资本的社区,推动社区营造将容易很多。反过来,社区营造的顺利推动又会增加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
2021-02-09 16:28:52
上级监督不到位的地方,需要社区自治监督,但也需要上级授权。
第三层困境则是为了增加参与者遵从他们协议的可能性,以及产生的集体利益,必须要投入监督与制裁的行动。过去监督和制裁往往是透过外部强制的规范,却忽略了内部组织成员彼此互相监督和制裁机制的建立。
2021-02-09 16:26:25
上级对下级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但是也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平级之间,同一个社区之间,信息死角就小的多。
一个自组织自我发展出来的规则,也必须靠自我监督以贯彻执行。一方面,自然要有负责监督的人,积极检查社区参与成员有无违反规则的情况。正式制度设计固然重要,但大家的相互监督、相劝为善更重要。另一方面,社区认同的建立正是要让社区成员认为社区是我们的社区,社区事务是我们的事务,有搭便车者会损害我们的利益,所以会主动积极参与监督。社区成员的相互监督不像由上而下的检查,不会有很多的死角,能够更好地维护规则的执行。
2021-02-09 16:24:41
基于善意给彼此留一定的退让空间,规则有一定的模糊,好处是缓冲摩擦,不好的地方是依赖人治
社区自组织成员间如果有利益冲突,需要有内部协调的机制。用正式规则进行仲裁与奖惩,绝对不是优先选项。基于善意,利益相关方在公正第三方调解下进行协商,才是常见方法。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中,“闹开了”往往也意味着“撕破脸”。另外,不到万不得已,更不会诉诸上级管理单位或法律仲裁。所以自组织内部都会有非正式的协商机制,好把所有冲突管控在爆发的第一时间点上。
2021-02-09 16:22:06
孟加拉国的格莱珉从尤努斯作为一个乡村实验创立,而后逐步发展出一套体系,扩散到全世界41个国家服务1600万会员
自组织会层层分化出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会从自组织得到被授予的自治权,在权力边界内完成自己的自治理工作。这就是分层分权的概念。
自组织过程要到自治理机制建立完善了,才能算是成功的自组织。因为一群人聚在一起去做一件事,可能只是“乌合之众”,不一定能成事。由一个“能人”领导出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把事情做成了,但可能也只是一时一地之事,不会成为长久的组织,集体行动也没有可持续性。只有能人动员出一群人,发展成自组织并建立有效的自治理机制,才能带来可持续的行动与长期的利益。
2021-02-09 15:08:52
组织的跃迁升级
集体行动一段时间后,自组织会有新的认同产生。比如台湾南投县桃米村,最初发动村民做青蛙生态观光,只是当作一个“脱贫”的产业活动,但为了保持青蛙的生存环境,村民开始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维护住一片青山绿水后,环保成了村民新的骄傲,人们对社区产生了一种新的认同:“我们是一群真正懂环保的人。”新的认同进一步凝聚了社区自组织的向心力,加强了内部成员的关系,加密了网络密度,使一个小团体更加有合作性,集体行动更能持久。
2021-02-09 15:07:28
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小书百看不厌,也因此结缘社会学
中国圈子现象特别发达(罗家德,2012),不是说西方没有,而是说中国在这方面很有特色。费孝通(1992)讲中国的差序格局,很形象地说,就是中国人最主要的社会群体是建基在个人的人脉网之上。一张人脉网由亲到疏会分成一个一个的圈层,就好像在水中投入一个石子所引发的圈圈涟漪。西方是团体格局,也就是西方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群体是建立在相同社经背景、行业职业,共同志业、分享兴趣上的。
2021-02-09 14:59:15
在网络形成之初,中心化的力量和资源比去中心化的机制更重要。
也就是说去中心化的过程,依赖于中心化的网络形成之后,而不能一开始就直奔去中心化。
与关系密度相比,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性对集体行动的产生,影响更明显。当合作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位于社会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时,这就意味着他能够通过私人关系接触到大部分其他成员,因此可以更容易说服其他人加入。
2021-02-09 14:58:15
库拉圈
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人情交换是社会中重要的现象。人情交换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一方面,它掩饰在情感关系之下,因此不能明言回报、讨价还价。另一方面,交换的双方心中又都有一本“人情账”。施惠的一方不好言明,受惠的一方也不能忘记,必须记入“人情账”中,以待他日偿还(罗家德、叶勇助,2007)。正是在这种往复多次施惠、受惠与回报的过程中,熟人关系连带建立起来。这种连带的演化和发展,会逐渐带来抱团现象,并在某些条件下导致组织中小团体的形成。
2021-02-09 14:48:19
在区块链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最难的也是在理念层面达成共识。
没有理念的共识,各种商业应用都是无本之木
社区营造是一种专业技能,其目的不只是营造社区,更重要的是造人。通过理念的宣导、方法的辅导,最终改变的是人的行为习惯。
2021-02-09 14:47:21
有效去中心化的哲学思维等价表达
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元中心”,即是以自组织为主的治理机制。林南提出的民权、政权、社权的概念,呼应了社会学中的市场、政府与社群的概念。而明茨伯格则进一步指出,好的公共事务治理一定是在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失衡一定会带来社会的衰败。
2021-02-09 14:46:13
这就好比一个医学生对着教科书对病人说,你不该生这种病,因为书上不是这样写的。
回看我们今天的治理理论陈述,总是在市场与政府间讨论公共管理,总是在市场与层级间讨论组织管理,都对自组织这种治理机制不够重视。这绝非善治之道,因为好的治理应该是平衡的治理。
2021-02-09 14:43:31
选择合适的机制,资源配置效率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大不相同
根据统计,为了照顾3%的老人,台湾一年要花49亿新台币。而用来鼓励社区养老,同一年只补助了3.6亿。以台湾为例,约七成社区有了养老点。换句话说,台湾用来办养老院一年的经费,和引导、辅助社区养老的钱差了12倍。每个社区中能覆盖的老人不好评估,但七成社区有了养老服务,只用了1/13的钱,保守估计,一个社区中平均10%的居家老人受益了,其养老资金的使用效率也25倍于政府的养老院服务。如果说有更高比率的居家老人,比如20%得到满意服务,养老效率相比政府老人院的效率就有五六十倍了。
2021-02-09 14:42:37
居家养老还是以后的主流,养老不会大规模市场化,还是社区化比较重要
现在很多地方的养老政策都是“3790”,即3%政府养老、7%商业养老、90%居家养老,差不多全世界都是这样的比例。因为要“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是政府的责任。但由于政府的养老院资源有限,其素质、水平和服务的态度,都比不上商业化的养老院。而7%的商业养老,是最有钱的一群老人才会选择的养老方式。我们今天有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误区,以为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来了,养老商机无限,但其实能够做到在地商业养老的人不多,市场不如想象的大。
2021-02-09 14:38:43
所以居委会管理思维,物业公司的交易思维都遇到了基层治理的反抗
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应该追寻一种创造幸福、可以持续的日常生活的逻辑。所以在维持社区交往秩序上,会更强调自组织的治理机制,基于情感性关系——亲情、友情、邻里情,以及认同性关系——共同志愿、共同记忆、共同价值,而不应该太过强调基于交易关系而有的市场治理,以及基于权力关系而有的层级治理。在一群邻里友人间都是交易与权力,实非所宜。所以,自组织是社区营造的基础。
2021-02-09 14:36:46
关系成本,管理成本都是信任成本的不同表现形式。
管理成本对抗市场交易成本,关系成本不太容易测量。关系带来的效益可以感知,但是也难以测量。
为了建立和维护关系,自组织治理会产生关系成本。
2021-02-09 14:31:58
以区块链为例,“握手”好比节点之间两两建立连接。不同于层级组织需要通过上级领导建立连接,可以建立P2P的连接。
建立连接需要互相吸引,而非服从。
自组织治理的秩序则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握手”,也就是社群成员的合作精神上,主要依靠成员间的合作运行,其内部成员身份是志愿性的,崇尚志愿者精神。社群的建立基于情感性关系——亲情、友情、邻里情,或认同性关系——共同志业、共同兴趣、共同记忆或共同价值观之上,遵循着关系逻辑,权力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
2021-02-09 14:28:57
以中美两国做对比,美国的罗斯福FDR在大萧条时期采取的特殊措施,是在市场经济中引入计划经济。
中国的邓小平1978年改革开放是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经济。
中国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自组织的发育和过度强大的层级制之间有一个缓慢的再平衡过程。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无法仅依靠单一治理机制完成善治,都要在各自的基础上,吸收另一机制的特性。良好的治理,常常是层级、自组织、市场三种治理机制的结合和互为补充。
2021-02-07 11:16:02
文化属性不同
科学管理开始(Perrow,1986),是以理性管理系统为主轴,但不断以自然管理系统加以修正的思维(Scott,1998)。而中国的管理思想却刚好相反,我们总以“道法自然”的思想来看待管理法则,所以自然管理系统是主轴。与之对应的,自然系统尊重人的社会性和非理性,强调“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构与人的自主性,所以在治理机制上主要采用网络和自组织,依靠成员间自发的合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中国人天然就更熟悉自组织治理机制。
2021-02-07 11:14:48
潘绥铭老师研究的失足妇女群体,比较符合这个特征,相互监督,互相信任,又互相帮助
当由上而下的控管手段对某些形式的经济交易、社会交换控制不住的时候,而它又发生在一个信任关系较强的社群之内,社群的伦理与社群的相互监督就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就是自组织治理的核心功能。
2021-02-07 08:10:55
所以很多官员都是脸朝着领导,屁股朝着群众,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什么时候,群众的幸福感可以影响权力的来源,才能真正的为民着想
层级治理强调数字管理,大家要报政绩,现在成为地方政府的GDP导向,因为GDP能衡量地方经济政绩,而且是最好计量的方式。
2021-02-07 08:07:27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回答很多人想整合井系社区的各个团队,实现统一管理而实际上并不可行,分布式的自组织就是现阶段最优选择
当一笔“交易”的供给与消费双方信任需求很强时,而信任的供给也充裕时,自组织成了最好的治理选择,层级治理则非所宜。
2021-02-07 08:04:49
怎么才能促使信任的充分供给这个原始变量产生呢?
构造社区,营造文化共识,从这个角度看,貌似《不拘一格:奈飞文化手册》就是具体的操作指南。
比如给员工充分的信任授权,在第二天有重要谈判的时候,是提前做飞机和星级酒店赶过去,还是红眼航班节省差旅费用?奈飞并没有规定,只有一句话:公司利益最大化。员工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把决策权下放给一线员工。
具体到华为就是让听得见炮火声音的人来做决策分配资源。
格兰诺维特的镶嵌(Embeddedness)理论(Granvetter,1985)指出,员工之间的不信任和内斗实际上增大了管理成本。信任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组织内的管理成本,从而改变对治理机制的选择。笔者引申其意为,当信任的供给充裕时,层级治理就未必是好的选择,而以信任为基础的自组织治理才是交易成本最低的选择。
2021-02-07 07:59:26
家族企业就是用基于血缘关系的信任替代制度,因为关系的弹性比较大,对风险的缓冲周期也比制度灵活很多。
只有信任难以扩大圈层,人际关系信任永远是小范围的事情。
制度,科学,比特币代码可以扩大信任的圈层,对企业来说就是市场化,品牌化,去人格化。
格兰诺维特的分析,使得人们将关注点从制度、规章、成本计算,转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信任。由于信任一方面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又能够替代制度而影响治理机制的选择。在管理的过程中就不能只片面地依赖流程、规章和制度,而要重视信任和关系的作用,也就是要在硬性的制度和软性的信任中间找好平衡。
2021-02-07 07:53:19
这方面最典型的反例就是腐败份子的“信任网络”替代正式的社会分工网络,替代法律制度。
首先,信任的存在是必需的,是制度无法取代的,可称之为“最小信任”问题(Luo and Yeh,2008)。其次,信任关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制度的。
最小信任问题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市场治理与层级治理,也存在人际关系与信任在其中发挥作用。
2021-02-07 07:51:22
第一次从自治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小企业,善意合作这个视角也很有意思,在一个熟悉的圈层里营造善意气氛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中国人的关系网络是分圈层的,像涟漪一样逐层递减。而西方的契约传统,追求面对市场主体交易对象保持一致性。双方依赖的传统和公共环境不一样。
如中国人的外包行为,就是依靠网络和自组织逻辑治理的典型代表。最极端的代表则是佩鲁(Perrow,1992)说的小企业网络。中国人,尤其是台湾、浙江、广东、福建、香港,以及意大利的小企业网络则被认为是最佳典范。以台湾为例,有的小企业网络有层级结构,有的则毫无正式结构,后者以五分埔为最佳代表(柯志明,1993)。它不用合约与法律,因为它有一个固定的供应网络,所以不会到处寻价议价。更没有哪一家公司是中心厂,其他公司接受其规范,因为每一家小家庭作坊都有可能成为发包商,因此没有正式结构,更不用说正式的命令系统。它的治理机制主要是建立在信任关系之上的协商与善意合作,陈介玄(1994)称之为“拟似家人关系”,即不需要太多的合约,也不需要商业流程与命令。
2021-02-07 07:45:10
搞清楚不同结构的动力系统很有必要,上一件事情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激励
在包威尔看来,市场的主要治理机制是信息传播、价格机制和合约,层级结构的主要治理机制是科层结构、命令系统和公司规章,而网络结构的主要治理机制就是信任关系与协商。所以网络绝对不是市场与层级的混合或市场到层级的过渡形态,而是以信任关系为核心的另一种治理机制。
2021-02-07 07:43:59
符合区块链营造社区的思想,互惠互利,对等互助,彼此需要
网络并非一种简单的中间结构,而是包含了一个特殊的治理机制——信任关系。他开始将网络当作第三种治理机制。在网络的治理机制中,信任关系建立在相互需要的认知上,而不是权威关系或买卖关系之上。信任关系所营造的交易氛围是互惠的、开放的,而非官僚的、束缚的(如层级制),也非自由但猜疑的(如市场)。
2021-02-06 14:41:21
网络动力机制不同
包威尔(Powell,1990)明确地指出,网络不是层级和市场中的中间形态或过渡形态,而是一种新的第三种治理模式。与层级或市场相比,它具有独特的治理机制、内部运行逻辑和规则。
2021-02-06 00:25:22
组织的边界就是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将这一交易成本概念应用于组织研究中,强调一笔交易的成本决定了一个组织会在组织内进行交易,还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不同性质的交易会产生不同的交易成本,因此也会有不同的契约形式来加以规范。
2021-02-06 00:25:06
交易次数是影响交易方式的一个相关构面。因为在交易本身具有资产专属性时,虽然厂商有需要去整合该项资源于组织之内,但是由于是否进行整合牵涉投资成本能否回收的问题,所以交易次数的多寡对整合与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021-02-06 00:21:52
过度社会化
人年纪越大,自组织弹性越低,成见会变深。因为大脑经过几十年的训练,自组织越来越多,会产生智慧,但也会形成制式的思维。比如我今天成为社会网研究的专家,很可能跟你看问题的方式会不一样。因为我的大脑自组织成一个结构,对一些问题有了制式的反应。相比之下,年轻人就有较大的弹性。
2021-02-06 00:20:46
变量多元,机制多元,不连续,非线性
复杂的定义是什么?就是一个系统,可以大到从国家、经济体、社会,中间到一个城市、大型组织,小到一个社群、社区,系统中除了有行动者的行动之外,还有行动者之间的连接,以及因为连接而形成的社会网结构。
2021-02-06 00:16:51
社会网络拓扑结构不同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所说的“低度社会化观点”,就好似水蒸气状态。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分子,在空间中随机运动,踫上任何人都可以产生互动。“过度社会化观点”又类似固态的冰,所有动能都不见了。
2021-02-06 00:10:55
和扶贫一样,关键不是改变外部资源的投入,不是改变和市场的关系,而是改变社区内部社会网络,促进社区文化认同
作为一个外来能人,可能辛辛苦苦工作了三年,但社区并没有改变“等、靠、要”的心态,反而会依赖上你。一旦你离开了这个社区,社区就又恢复到死气沉沉的状态了。做社区营造,是希望当真正的外来能人撤离之后,社区不再需要政府去管控,比如写上标牌,由谁负责、由谁管理,每天监督,谁拿三颗星佳奖,谁只拿到一颗星,谁要被惩罚,而是社区居民能够自发地行动。真正的社区营造要做的是改变人,从外来的“输血”,变成自我的“造血”,社区居民自己会主动把一片空地变成大家的花园。这就是社区营造的意义。
2021-02-06 00:06:53
营造人,营造人和人的关系,营造人和空间的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就是社区居民行为方式的转变。社区营造就是营造新的人,是改变人的一个方式,营造出愿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真正公德心的新人,所以社区营造的核心是营造人。
2021-02-06 00:05:12
看来让村民参与建设,不仅仅是促进社区发育,自我认同,节省建设成本,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建立社区公共产品心理账户,自己参与建设的,会比较珍惜,轻易得到的,不知道爱护。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村民会维护自己花工夫和心思建的区域,对那些无偿得到的资源,大家却不会爱惜。
2021-02-06 00:02:49
中国古代社区是井田制,留出一份收入作为公共服务预算。
村民盖自己的房子兴趣很大,但外围环境谁来管?这时,路没有铺,下水道没有修,连河堤都没有建。这些事情谁来做?因为这些是公共建设,所以最初的想法是政府出钱,民间再自组织来实施。但是,政府出钱或是组织居民包工来执行,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从7月开始,完全由外面包工队进驻,迅速完成。
2021-02-05 23:58:16
数字化时代之前,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这三个维度的指标呢?
社区社会资本是用来衡量一个社区合作力量强弱的良好方法。它包括了关系维度、结构维度与认知维度三类社会资本。好的关系指的是村民间关系强度强;好的结构指的是村民关系网密度高、无分裂,边缘人少;好的认知指的是村民的社区归属感强,村民间相互信任程度高,邻里亲密感强。社区社会资本高,社区内居民的合作意愿就强,最终会体现出很强的自组织能力。
2021-02-05 23:57:12
劳动和技术可以等价替代,重建时期,以外部资源驱动,社区内部劳动力成本可以接近为零。
中国农民的智慧不容小觑。他们居然发明了用一棵大树绑一个绞盘,拉上一条铁绳索,用拖拉机就拉起钢架的办法。很多人在旁边拉的同时,十八罗汉钢架队迅速爬上去栓螺丝。专业工程队用大吊车,需要三天才能架起一栋四连排的房子,而村民靠着拖拉机和齐心协力,以及“十八罗汉”在钢架上飞来飞去,竟然也可以三天组合四座房的钢架。
2021-02-05 23:55:48
以工代赈,促进内部连接,建立社区内部微循环
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社区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重建,不能到外面找包工队。在居民救灾政策中,政府给每一户补贴2万元,提供贷款2万元,但是前提是村民不能够整个统筹统包,或者是自己找包工头来包工。他们同意了这一前提要求。
2021-02-05 23:51:57
原来中国的这种大政府的底层逻辑并不是和传统文化相关,而是和快速而完备的工业化相关。
过去还有皇权不下乡乡绅自治呢!而权力之所以有效,也和财政能够覆盖的范围有关,财权是权力的基础。
如果政党无法保证基层组织的财权,也就缺乏统治的正当性。
政府处理教育医疗和住房问题,可能更公平,但缺乏效率,市场更有效率,但不够公平。而社区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根支柱。
知名管理学大师彼得·杜鲁克(Peter Druckers,1993)所称的现代政府,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式,发展成万能政府、保姆政府。由于管理的内容过于庞杂,在经历了后现代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之后,财政呈现入不敷出的状态,比如,欧洲南部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发放过度,导致财政处于破产边缘。鉴于此,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既不能完全依赖政府,也不能完全靠市场的力量。一旦市场掌握了教育、医疗与住房,它们就会变成我们的三座大山,产生民生的重大难题。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应该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这种民生问题。
2021-02-05 23:45:39
阿那亚曾经是秦皇岛的烂尾楼,现在从卖房子转型为卖人生解决方案,每年6000场社区活动,成为网红社区,当然房价也很可观了。
比如,有个北京的小姑娘,周一到周五在北京做公务员,周末在阿那亚做民宿老板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精神状态也完全不同。
很多小区都处于从小区转变为社区的阶段。
而社区营造运动的兴起,正是希望每个人在新居住地找到根,找到“第二故乡”,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找到自己在社群中的认同感,找到大家因为互联而形成的各种生命共同体。
2021-02-05 23:41:49
工业化让人们原子化,工业化进入智能时代,机器替代劳动,释放更多岗位到服务业,互联网普及促使人类的再部落化。
它有其自己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在工业时代,城市里都是工厂的工人、公司的白领,他们过着标准化的生活,生产着标准化的产品,进行着一模一样的消费,住在完全没有个性化的城市中,以致大家都变成了原子化的个体。工业时代成为历史,后现代来临,紧接着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追求差异化的消费,而且人与人之间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各种互联——实体互联、互联网互联、移动互联,形成了社区互联、行业及职业互联、兴趣互联,于是就形成了社群。从前是原子化,现在则是社群化,开始有很多的社区邻里街坊要重新整合。
2021-02-05 23:39:00
社区营造师,也许是未来有极大需求缺口的工种。
社区营造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专业发展而言的,尤其是希望培育出很多社区营造师,帮助各类社区进入善治之境。它是建立在社区自组织之上的,“社区自组织+空间规划”就有了居民参与规划;“社区自组织+社区文化”会产生社区文化创意,甚至可以发展成为文创园区;“社区自组织+社会工作”能产生养老、育幼、青少年辅导等社区福利;“社区自组织+教育”会带来社区大学等终身学习机制;“社区自组织+物业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与满意度,也会增强居民的公共事务参与;“社区自组织+人、文、地、产、景的产业应用”就有了社区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区自组织+大数据”更能带来社区治理所需的诸多信息,是社区善治的必要方法。
2021-02-05 23:37:36
人民群众团结起来
所有这些专业知识的核心,无论是社区善治所需要的居民参与协商,还是社区服务的共同分担,抑或是社区硬件的共同规划,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基础——社区居民从原子化的状态自组织起来,走出家门,将住房的小区共同营造成人际联结的社区,一起建立大家理想中的家园。
2021-02-05 23:36:17
一个城市是否有什么城市大脑,是否智慧,大多数人不太关心,但是你所在的社区是否更加智慧,是很多人关心的。
如何构建社区大脑,也是未来的商业机会。
因为社区善治早已不限于某一个地理界限之中,也早已超越了由上而下的基层政权的管理,更涉及社区居民由下而上的自组织,社区公共事务的集体协商决策、空间的共同规划、社区生活的共同塑造,社区特色的营造与社区认同的培育,社区经济、文化、商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尤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下,智能化的城市与家居生活将对社区善治提出更大的挑战。
2021-02-05 23:33:47
这篇文章写作于2010年,彼时还没有微信,还没有如此发达的移动互联网。而今天探讨社区营造一定绕不开数字化,我们也应当利用中国发达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探索新的可能性。
比如可以把社区营造的理念,服务融入技术和产品中。
相关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的英国——第一个走出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产生了第二故乡运动。在美国出现过一个叫community revitalization,或叫neighbor organizing(邻里组织)的运动;在台湾将其译作“社区营造”;而到了香港则直译作“社区活化”。
2021-02-05 23:28:22
中国社会现在还没有发育出政党之外的草根治理力量,有一定能力的又面临被游说收编,建立党支部,实际上很多只是形式认同,象征表态,获得一个身份,相互影响力很弱,也缺乏经济或者财政上的关系。
温铁军教授说,现阶段我党对中产阶级的动员能力是不足的。
对台湾而言,关键在于社区动员与社区培力的过程中,如何有机会建构社区的主体性,知道草根社区自己的位置与角色,避免政治收编,也避免社区内部因单方面竞争资源而造成的分裂。这是市民社会建构的必要过程,提供了社区参与的机会与折冲斡旋的政治空间,这就是参与式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也因此,公共空间的营造特别值得分析。
2021-02-05 23:24:58
大陆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不同的是,很多地方官员还特别惧怕基层民众组织起来,刻意阻止,上纲上线的给带帽子。
并没有起到有序引导扶持的作用。草根组织确实需要处理好和政权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对于台湾而言,社区营造可以提供资源,作为收编社区动员的手段,具有交换地方治理的正当性。这时,对台湾草根社区的考验,就在于如何处理社会与政权的关系,会不会以政治上的忠诚,交换选票或是资源,而这个过程经常继续复制的是父权文化的不平等关系。
2021-02-05 23:13:37
减少不必要的政治约束,草根才能释放活力
就一个发展中社会而言,在欧美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历史脉络中形成的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原来是没有在中国台湾实践的历史条件的,社区营造政策在台湾的建构有特定的政治时空。李登辉在任时需要草根社会的支持力量来获得政治上的正当性,当时的“文建会”副主委陈其南所主导推动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遂取得了政治的空间来面对民主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社会力量,或者说台湾当局必须以政策来面对已经动员了的社会。一方面,这种由上而下的社区营造政策的执行过程对当时台湾发生的社区运动有收编的效果与官僚机构执行形式化的后遗症。另一方面,台湾的草根社区也终究有机会参与地方环境改善的决策过程。社区营造,其实就是社区培力(community empowerment)。
2021-02-05 23:06:42
被连根拔起之后建设的新空间只能承载单调的商业,而成了文化的荒漠,人的连接从多元变得单调,从社区退化成小区和空间。
空间里的人对所在地也缺乏心理认同感,只是觉得这是财产,而非家乡。
社区营造的另一个重点是它可以保存中华文化基因的多样性,只有社区保留了,新生了,多元多样的中华文化才有实质的内容,而不是博物馆中的摆设。政府与商业主导的开发常常把社区连根拔起,连带拔起的是许多孕育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我们如果把社区营造这个维度加进去,社会应用自有的管理与组织抵御商业对本地固有生活的侵蚀,中华文化基因多样性才能被保存,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有根基。
2021-02-05 23:03:39
清楚社区公共服务的资源供应是稀缺的,营造的目的就是要激励资源供给侧的发展。
首先,现代社区有大量的对养老、育幼、抚残、儿童教育、青少年辅导、终身学习的需求,政府能做的是“保底”,一碗水端平地保障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NGO专业,但杯水车薪,不足以涵盖整个社会的需求。所以能提供这些社会福利的正是社区自身,最关心孩子的是他们自己的父母,最关心老人的是他们自己的儿女,让他们走出家门,结合起来,一起提供这些福利“产品”,这是社区营造的第一要务。
2021-02-05 23:01:23
行政资源的效率不能够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其触达范围也不够广泛,多样性更是无法满足繁杂的社会需求。
依靠管理,是不太可能达到目的的,大都是公务员的例行作秀,没有生命力。
现在我们常常喊社会管理创新,喊社会建设,但如何才能把社会建设落到实处?就是要让民间产生很多自组织小团体,使其既能够自我治理,自己解决很多社会问题,又能在大集体中和谐共存,协商解决矛盾。其中社区是最重要的自治理小团体,我们的社区自组织研究旨在提供将社会建设落到实处的方法。
2021-02-05 22:58:41
这个定义很精准。研究自组织比较多,但是用营造而不是管理或者治理来定义还是很恰当的,自组织需要一些必要的原始条件达到必要的阈值才能进入循环强化出现秩序自持。
什么是社区营造?我以为其定义就是一个社区的自组织过程,提升社区内的社群社会资本,以达成自治理的目的。
2021-02-01 09:29:30
创新发端于边缘
社区自组织一开始多半是一些自娱自乐类的小团体,如跳广场舞的群众聚会。那么,如何把非正式、不定期的聚会变成可持续的、正式的社区自组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笔者在第二章中所言,要有自治理机制,有自我发展能力,并能参与到社区协商之中。所以基层政府要建立社区培育机制,不单要培育社区自我造血的能力,还要引导它们扩大功能,从自娱自乐的活动团体走向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社区自组织。
2021-02-01 09:16:24
这个方法不错,营造共同记忆
社区可以拍摄关于自己社区的纪录片,把自己社区的特色、社区营造的过程一点点记录下来。通过影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社区的发展,也可以和其他社区相互交流。
2021-02-01 09:13:41
大陆的互联网发展的非常好,很多社区是在线上有自己的二手物品置换群
社区可以自己做跳蚤市场,让家家户户把不用的东西拿出来卖,卖的价格一般都是很低的。跳蚤市场相当于把废弃的资源重新交换利用。
2021-02-01 09:00:03
社区的社会资本清单,资源库
社区宝贝地图不是画地图,而是要找出社区宝贝。“宝贝”是指社区里的能人和居民拥有的特殊资源,譬如在我们这个社区里面,有没有一个人有特别的专长,他住在哪里,是住在这条街还是住在那个巷,他会做些什么。
2021-02-01 08:59:25
例如台湾石冈的《石冈人社区报》,已经发行了将近一百五十期,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老人的离去,已经成为石冈人很重要的历史记忆。
2021-02-01 08:55:48
上高中时,化学老师组织我们去广场捡废品,成为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公共活动
社区可以发动居民一起捡废品,进行资源回收的环保运动。社区居民一起捡可回收物和失业者在大街上捡垃圾的意义全然不同。第一,大家一起捡,捡来的资源归社区,不是归自己,全部集中放在社区里的某个地方,然后社区的人会去整理。卖废品的时候作为社区的经费,钱不一定很多,但是它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鼓励大家收集废品。第二,参与环保运动的人会很多,因为人人都可以做,大人、小孩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第三,经过居民自己的努力后,社区会变得很干净,让人很有成就感,可以增强居民主人翁的意识,更好地保持社区的整洁。
2021-02-01 08:51:07
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获得第四项权力:媒介权,信息即权力。
社区的权力重点不是能够管理多少人,而是能够影响多少人。
社区刊物是不对外发行、专门服务社区的刊物,刊登社区的地理文化、邻里间的故事和居民的需求。譬如,在海淀区可以办一个《海淀之声》,海淀的人、事、地、物都可以在《海淀之声》上面发表,这叫作社区报,是社区的传声筒,是社区的人分享社区事情的途径。
2021-02-01 08:49:40
社区的自组织,可是要怎么点火呢?用什么工具点火启动呢?
所有的过程都必须是由下而上。做社区营造的基本理念,就是由下而上,不是由上面指定下来,或者安排下来。社区营造就是引导居民自动、自发参与,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社区,由居民自己决定社区将来要走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所以如果有居民的参与,就多一份居民的构想,多一份居民的感情,觉得这个地方是居民自己营造出来的。
来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