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6期
本期目录
跨学科研究
通用人工智能需要在私人语言的层面上进行知识表征吗——来自大森庄藏的启发
徐英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专题研究
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王雨辰
关系社会学:迈向国际化的中国话语
胡翼鹏
哲学研究
全面理解《资本论》中的正义问题
李佃来
中西形而上学复兴面临的挑战
刘清平
论张世英的“境界”说——以境界能否言说为视角
王博 吴根友
文学研究
● 文明互鉴与对话(特邀主持人:刘 康)
论西方学术方法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的影响
朱志荣
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
李建中
辽宋入金诗人的生存状态和金初诗歌
杨晓彩 查洪德
政治学研究
先秦法家功利思想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演进
王浦劬 赵滕
管理学研究
绿色全产业链的分析模型与经验研究
毛蕴诗 黄宇元 付宏
中国众创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卫武 黄苗苗
企业数字领导力的结构维度及其影响——基于中国情境的扎根理论研究
李燕萍 苗力
法学研究
论我国《民法典》网络侵权责任中的通知规则
程啸
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的反思
赵晓耕 刘盈辛
社会学研究
刘子曦
论文摘要
通用人工智能需要在私人语言的层面上进行知识表征吗
——来自大森庄藏的启发
作者: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
摘要:通用人工智能语境中的私人语言,指的是这样一个意思:表征 A 在系统甲那里的知识表征方式与同一个表征在系统乙那里的表征方式必然会有所差异。因此,在预设推论主义语义学自身有效性的前提下,A 在甲中的意义集,总会有一个子集(无论这一子集有多小)仅仅为甲自身所拥有,而无法被任何一个别的系统所拥有。因此,任何一个与甲不同的别的系统,都无法彻底地理解甲对于 A 的意义把握方式。很显然,这样一种将机器表征与哲学史上的“第一人称哲学”传统相互结合的思路,是无法见容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于私人语言的著名反驳的。而为了与后期维特根斯坦论战,日本哲学家大森庄藏的思想资源便具有了很高的引用价值,因为他本身的哲学就可以被视为“维特根斯坦的话语方式与胡塞尔的思想内核”的日本式混合体。在对大森的哲学进行面向机器表征问题的重建的过程中,对于局域性原则与历史性原则的引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以便为通用人工智能语境中建设私人语言的必要性提供辩护。而非公理性推理系统(纳思系统)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则会为这种想法的技术落地提供可能。
关键词:大森庄藏;通用人工智能;私人语言;非公理化推演系统
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作者: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从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出发,生态文明理论可以划分为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并在当代具体展现为以生存为导向或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以工具理性为基础或以价值理性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由于研究范式和价值立场的局限,当代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不仅难以解决上述矛盾,而且还在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论等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和分歧,使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或者把生态本体论和生态价值论混淆起来,或者不注重生态本体论的研究。要阐发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内在统一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内涵与特征,必须在区分生态本体论和生态价值论的基础上,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研究。作为工具论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主要职能在于解决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把以人民为中心看作是自身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归宿,并能够作为一种发展观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并推进民族国家的绿色发展;作为目的论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应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导下,坚持尊崇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把推进民族国家的绿色发展与全球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内在统一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实然与应然;生态文明理论;工具论与目的论;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论
关系社会学:迈向国际化的中国话语
作者:胡翼鹏(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在继续本土化并塑造主体性的同时迈向国际化,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的实践方向和历史任务。关系社会学忠实践行了这一学科建设要求。关系社会学在应用西方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其部分理论命题和测量方法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再造。通过对接域外概念与本土事实、揭示本土概念的跨文化内涵、创制新的概念工具和命题术语,关系社会学不仅初步建构起解析关系主义现象的专业概念和话语体系,增强了西方概念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匹配程度和解释力度,而且有力推动了本土概念与西方理论框架的交互建构,增进了本土话语进入世界社会学话语体系的知识条件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关系社会学;中国话语;国际化;话语体系建设;学科体系;社会学理论
全面理解《资本论》中的正义问题
作者:李佃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在《资本论》所可以开显出的理论议题中,正义问题占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我们今天全面理解和阐发的《资本论》中的正义问题,对《资本论》之当代意义的生动展开,以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之研究的纵深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是否能够达到对《资本论》中的正义问题的全面理解和阐发,则有赖于对三个问题的解答:一是为何要从《资本论》的叙事结构来理解正义问题和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二是马克思为何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是一种“正义”关系?三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正义的解析究竟有没有推进和超越现代西方正义理论?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表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和正义理论既有一个与西方通行的规范性政治哲学相对话的维度,又与后者存在根本差异。阐释和评价马克思政治哲学和正义理论的有效范式,只能是唯物史观的范式。作为一个有关正义问题或包含正义问题的文本,《资本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从唯物史观的思维视野出发,将对正义的规范性阐释,建立在了对现实历史的把握之上,或者将一个“建构性”的规范问题,转换为了一个“批判性”的历史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正义
中西形而上学复兴面临的挑战
作者: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与中国形而上学传统有所不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最初是作为基于认知需要探究超感性存在的“第一科学”而产生的,并呈现出注重认知理性的特色倾向。但随后,它又因为引入信仰需要导致了异化演变,如同中国形而上学传统一样浸润着各种源于非认知需要的魅惑。从这里看,当前中西形而上学复兴面临的挑战其实是自败性的:倘若复魅,就会在扭曲存在问题的非科学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祛魅,又将回归如实探究存在问题的科学存在论,而不再成为形而上学了。
关键词:形而上学;存在;认知需要;非认知需要;复魅;祛魅
论张世英的“境界”说
——以境界能否言说为视角
作者:王 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在张世英依据人之“在世结构”所构建的境界论思想体系之中,语言与言说从未缺席。欲求境界、求实境界和道德境界可以通过非诗的语言表达,但审美境界仅能通过诗意语言或语言的诗意来表述。通过借助语言的诗性或诗性的语言,“无底”与“无限”的境界成为可被言说的对象。“横向超越”正是从“可说”的境界走向“不可说”之境界的精神修炼历程。“万有相通”和“万物一体”不仅是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语言能够言说境界的本体论依据。张世英以精神现象学和精神科学的方式建构起了有别于王国维和冯友兰的新境界论。
关键词:张世英;境界;诗性语言;万物一体;万有相通
论西方学术方法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的影响
作者: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在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社会思潮中, 为适应中国现代大学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撰的需要而创立的。西方“文学”观念和 “文学批评”观念的引入,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的基础。日本汉学界在 20 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是我们借鉴西方学术方法的楷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陈中凡、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借鉴西方学术方法,明确了文学批评的范围、内容和建构批评史写作的体例,更加重视小说和戏曲评点的价值,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当然在学习西方学术方法、中西相互参证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和文学批评观的特征和独特的价值,避免削足适履的弊端。
关键词:西学东渐;文学批评;中西参证;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
作者:李建中(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事物的起源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文论在其滥觞处与经学同体同构,经学范式建构起中国文论的信仰、观念、谱系、路径、规则、方法和范例。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借用《文心雕龙》的关键词来表述,其要旨有四:一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话语行为,二是“弥纶群言,笼圈条贯”的阐释路径,三是“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的基本规则,四是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的核心理念。诠解并通变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不仅可以重塑三千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灵魂与体貌,亦能重建 21 世纪中国文论的知识图谱与话语体系,从而有效回应“世界的中国”(China of the world)视域中的“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
关键词:范式;经学;中国文论;《文心雕龙》
辽宋入金诗人的生存状态和金初诗歌
作者:杨晓彩(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查洪德(南开大学文学院)
摘要:学界认为,金初诗坛的代表诗人是由宋入金的宇文虚中、吴激等,他们诗中浓重的故国之思和漂泊之感,被认为是金初诗的基调。但当我们着眼金初总体诗作,就会发现那类诗只是南宋使金被留诗人的部分作品。其他大量诗人诗作,多因个人遭际而发,更多关乎诗人个体的生存状况,与宋金易代、故国旧君无关。把宇文虚中等人表现故国之思的作品作为金初诗的代表,可以说是以偏概全。这寥寥数人的作品,不足以反映一个时代文人的心灵情绪。大量的金初诗人诗作,都是抒写自己的人生感受:或描写生活场景,或关注四时花草,或歌咏饮酒和归隐。金初诗整体的面貌,是个人化和生活化的白描。
关键词:金初诗坛;生存状态;宇文虚中
先秦法家功利思想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演进
作者:王浦劬(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赵 滕(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摘要:传统中国以术驭法而非以法抑术的政治实践,凸显了法家思想法与术之间的矛盾关系。那么,为何术能够替代法成为法家思想的主要实践形式?为何法的治理主张和精神未获承继,而势最终变成了君主专制之势而并非法治之势?实际上,先秦法家思想存在公共利益与君主利益两种不同取向,从而形成了结构性矛盾,厘清这两种取向及其结构性矛盾发展的脉络,进而解构其法、术、势的阐述,不失为解答这些问题的路径。一般来说,公共利益取向的法家强调道的客观确定性,认为应以规范促进共同利益,主张公共利益优先,强调君臣共治、法治为主,因此,势即法之势。而君主利益取向的法家则利用道的主观玄虚性,基于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的逻辑,主张君主利益优先,强调君主独裁和术治为主。这时,势就成为君主之势。申不害、商鞅、慎到等的功利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在基本逻辑上体现着两种取向的结构性矛盾。作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竭力融合君主利益与公共利益,化解两者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达成了其思想在逻辑上的自洽。但是,在君主至上的传统政治实践中,韩非以道的主观玄虚性吸纳其客观确定性,实际上使得君利与公利之间的冲突更加凸显,从而使得君主利益处于优先地位。这就为法家侧重君主利益的论证与儒家主张君主专制的学说融通苟合,进而为传统中国专制政治的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先秦法家;功利思想;君主利益取向;公共利益取向;法;术;势
绿色全产业链的分析模型与经验研究
作者:毛蕴诗(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黄宇元(中山大学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
付 宏(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并在宏观经济层面得到深化。从微观视角延伸到产业层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演绎和归纳相互印证,提出绿色全产业链的概念并尝试探索其分析模型,可做出以下假设:资源过度消耗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损害各社会主体利益,企业低碳环保运作动因包括绿色技术及其发展、全球低碳环保责任、经济全球化和绿色贸易壁垒等,低碳环保理念是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动因,社会公众监督、政府规制与制度性补偿措施改善经济外部性两方面共同推动企业低碳运作和消费者绿色消费,企业、消费者、社会公众、政府行为的协同作用推动绿色全产业链形成。这七个假设构成了背景—动因—路径—效果的绿色全产业链逻辑体系,体现了这一分析模型的学术价值,其应用价值可通过典型企业案例加以验证。
关键词:绿色全产业链;低碳运作;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生态保护
中国众创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卫 武(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黄苗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以全国 31 个省市的国家级众创空间为样本,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众创空间的区域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众创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态势,且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三个地区;随着众创空间行业逐渐成熟,众创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逐渐显著,部分地区还存在局部自相关;社会经济因素作用较强的省市,其拥有众创空间数量相对较多,且不同地区众创空间数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不相同。各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主要影响因子类型制定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众创空间;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创新创业
企业数字领导力的结构维度及其影响
——基于中国情境的扎根理论研究
作者:李燕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苗 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对企业领导力作用的发生情境和影响力发挥的过程产生巨大冲击,对企业领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对 58 名中国企业领导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研究,构建企业数字领导力的结构维度及其影响的概念模型,并运用领导理论与高阶理论对模型进行诠释,可发现:企业数字领导力由数字化战略思维、数字化环境掌控、数字化组织变革、数字化人才发展、数字化沟通社交五个能力维度构成;企业数字领导力在宏观层面影响到产业环境的创新变革和科技社会效益,在组织层面通过作用于组织创新进而影响到组织绩效与发展,在个体层面影响到员工的创新能力与绩效。企业管理者应深入理解企业数字领导力的内涵特征,并以此进行企业数字领导力的开发,最终有效转化数字领导力,以提升组织绩效。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数字领导力;组织创新;中国情境;扎根理论
论我国《民法典》网络侵权责任中的通知规则
作者:程啸(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通知规则在网络侵权责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利于协调权利人民事权益的保护与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合理行为自由之间的关系,也充分贯彻了过错责任原则的基本要求。我国《民法典》在《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对通知规则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增加了通知和反通知的内容要求,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及时采取和终止相应措施的条件以及权利人错误通知的赔偿责任。通知规则与知道规则、人格权禁令以及个人信息权益中的删除对于预防和制止网络侵权行为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权利人因错误通知而给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
关键词:《民法典》;网络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通知规则;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权益;损害赔偿法
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的反思
作者:赵晓耕(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刘盈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被视为传统政治结构中皇帝最成功的权谋术之一,是伴随皇权的强化不断发展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统治经验,在君臣百战的权力利害冲突中,通过位卑权重的监察官员加以平衡。自秦代监察制度正式建立后,中国历代监察机构多有沿革,但背后一元化的权力结构模式基本相同。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制实践和监察制度发展历程来看,庞大的监察权力系统未必是实现制度理想的最有效方式。监察制度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和专门性,更要保证其运行机制的独立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经验应引起我们对当代监察制度改革具体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监察制度;监察机构;权力结构;权力制约;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牌子”先行与产业创新困境:政产学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运行
作者:刘子曦(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摘要:新常态下,大数据产业被定位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则被视为其产业驱动力。但学界对协同创新的理论含义与现实运作还缺乏关注。基于 A 市海上丝绸之路大数据平台建设这一经验案例,可以描摹作为网络过程的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运行。协同创新看似是由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合作形成的正式组织网络,但其依托的实为参与主体之间的人际网络。人际联系与组织联系两者相互转换,将各主体自身的利益打包进协同创新活动,在互动博弈中摸索出共同利益和创新目标。“牌子”是网络生成与变化的关键机制。作为政府认可的正式资格,“牌子”指向非封闭且高度模糊的创新活动,暗含多层次的资本空间,因此流动于政界、业界与学界,具有“组织身份”“资源信号”“合法性依据”“利益孵化器” 四个面相。通过策略性地获取和运用“牌子”,协同创新网络不断延展,形成了跨越条块与层级的不断变动的网络结构,加剧了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大数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相互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困境。
关键词: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大数据;牌子;政产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产业创新
-推荐阅读-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在线学术论坛
了解更多学术资讯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在线学术论坛 (微信公众号ID:zxxslt)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