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节怀念母亲(文、图、歌)

杨福泉 杨福泉 2020-02-23

  今天是母亲节,我的母亲已在两年多前离开了我们,我再也不能像母亲健在的儿女们那样向母亲致以节日的问候,只能向远在另一个世界的母亲遥遥问候,真希望那里也有个母亲节,母亲能感应到儿女的思念和问候!在这个隽永的节日里,我也祝世上所有健在的母亲都开心快乐,吉祥如意!


摄于1997年的母亲,加拿大著名摄影家乌莉·斯特尔兹摄



在我迄今为止的生命旅途上,纳西女人在我的心上留下的印像是最深刻的。


充满秘境奇情的纳西古王国有“象形文古国”、“世界殉情之都”等别称,同时,又被时下有些风雅之士称为“天边女儿国”、“雪域女儿乡”等。纳西女人,是雪乡的一泓清泉,一股清风,一团烈火,是玉龙雪山下一道人间永恒的奇丽风景。纳西族在国内外以文化科技人才、专家教授众多而名重于世,而这些俊杰人才以男性居多。然而,托起他们的事业和人生光彩的,却是那些包括很多过去因没有机会读书而不识字的纳西女子柔弱而坚实的肩膀。她们肩担日月,力扛家园的重负,成就了纳西男人生命的辉煌。


在纳西族传统民居“母房”(正房)中,有一棵象征纳西族神话中顶天镇地的“居那世罗”神山的“顶天柱”,撑着整座房子,纳西语称之为“美杜”。纳西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犹如这“顶天柱”,撑起家园的一片天。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丽江调研的王图瑞先生记曰:“丽江风俗的特色,就是妇女能够谋得经济的独立,妇女界向来没有缠足的陋俗,所以,体力强壮,能忍苦耐劳,一家的家事盛衰成败,与妇人有密切的关系。”王先生并慨叹曰:“我常说丽江妇女,倘再能受得着一个新时代教育的机会,那可要成为世界上新妇女之楷模咧!”(1)


由于纳西女子的勤劳能干,想娶一个纳西女子是丽江周围地区很多男人的一个梦想,因此,过去在远近地区广泛地流传着一句俗话:“娶得丽江婆,赛过骡子驮;娶得丽江婆,终生不用愁”。在20世纪40年代留居丽江8年之久的俄裔作家顾彼德对此也深有感受,他说:“由于纳西族妇女事务繁忙,常常要背负沉重的货物从家里到商店,或从一个集市到另一个集市。纳西族妇女锻炼出强壮的体魄,高大结实,胸部丰满,手臂强壮。她们自信而果断、大胆。她们是家庭的智囊,是家庭繁荣昌盛的依赖。与一个纳西女子结婚就相当于有了人生的保险,使人可以闲适舒服地度过余生。”(2)


在我的眼里,我母亲也是一个肩担日月、背负青天、普通而又杰出的纳西女子。


母亲于1930年2月10日出生于与丽江古城毗连的思吉村(20世纪50年代以前叫文明村,现在叫红星村)一个农户家庭。


母亲出身贫寒农家,从小就养成了极能吃苦耐劳的品格,而且胆子很大,年轻时就敢在天还没亮时就从家里背着麦子,独自一人穿过树林和田野,去好几公里之外的吉坞村磨面。


纳西族妇女历来是赶集、赶街的主力。“展支久”和“支乎”就是她们赶街做生意的两种传统方式。“展支久”是纳西语,意思是“跑城街”,主要跑的是邻县永胜、鹤庆以及丽江县的石鼓等热闹街子天,以跑鹤庆县辛屯街集市者多。妇女们背着丽江特有的货物,到这些热闹的街市上出售,又买回当地的特产或价钱比丽江集市便宜的米面副食品、日用品等,靠两地的差价赚一点点利润。


母亲和祖母一样,在少年和青年时常常做这种小本生意。母亲跟着外祖母或者约上几个同伴跑辛屯集市,她跑城街主要是买米卖米。从40多公里外的鹤庆县辛屯街买回米,背到丽江古城,卖给老主顾家(称为“扣八”),从中得一点小利润。跑一趟辛屯街往返需要3-4天,背着沉重的背子翻山越岭,长途跋涉。


母亲生长于农村,长时期受到纳西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熏陶。她小时,思吉村还举行祭天仪式,祭天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节日,也是纳西族本土宗教东巴教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纳西族人将“祭天”作为民族认同的一个因素,因此民间有俗语说:“纳西摩别低”,意为“纳西人重视祭天”,又说:“纳西摩别西”,其意为“纳西人是祭天的人”,将祭天视为是否是纳西人的标志。祭天是在充满神圣观念,联系本民族斗争历史的气氛中进行的,所以,每一次祭天仪式,都产生同一血统、同一祖先、同心同德的神圣感,起着增强纳西族内聚力的作用。


母亲所在的思吉村的祭天群有自己独到的特点,据母亲讲,她出生的村子里的祭天大多是各个祭天团体在住宅的院子里进行,母亲这个家族有三四十户,但在一起举行祭天仪式的有7户人家,这是一个祭天群体。这些在一起祭天的成员在同一家族中是属于比较亲近的亲戚,斯吉村的纳西人称这种在一起祭天的同一家族亲戚为“补吐低化”,意思是“(轮流)出(祭天)猪的一群”。母亲家族的这一个祭天群每年轮流在一家举行,仪式中有杀“祭天猪”、献“祭天神米”、“点大香”等程序。祭天时,院内铺满表示吉祥的青松毛,仪式由族中会咏诵祭天口诵经的长老主持。丽江不少农村在正式祭天时禁忌妇女参加,而在思吉村,妇女是可以参加祭天典礼的。


1954年,母亲与父亲成婚,1955年9月她生下我不久。城里也开始了合作化运动。上面要求所有古城里的经营传统小吃的家户要联合起来办合作社。我祖母属于做丽江粑粑的家庭,因此也在应参加“合作小食店”之列。母亲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上要求她来具体负责组织这个“合作小食店”。

我、妹妹和父母,摄于20世纪60年代


母亲很快就牵头将古城各个著名的传统名小吃私家店铺联合起来,成立了“大研镇合作小食店”。这个合作小食店的成员除了一两个男性外,都是清一色的纳西女人。都是丽江古城著名小吃的一帮“女大腕”。其中有闻名遐迩的“丽江粑粑司令”李仲兴的传人、其儿媳妇阿妈凤仙、“面条女大王”阿妈六、还有一个流落丽江,人称“汤圆王”的四川籍陈姓驼背老人等。最初只有7个成员,后来逐渐发展出20多个成员,母亲被推举为经理,率领一班纳西女人创业。在古城里开了四五个店铺,卖各种纳西传统小吃。除了白天卖,晚上还卖宵夜。


她们做的火烤和油煎这两种丽江粑粑远近闻名,特别是那先在平底锅上双面煎,然后在一个鹅卵石上慢慢地用松木火烤的“丽江干粑粑”,因价廉、味美、保存期长而深受藏族马帮的喜爱。我常常在母亲的店里看着头戴宽沿毡帽,腰插长刀的藏族赶马者把一大摞一大摞的干粑粑装进藏式褡裢里,兴高采烈地赶着马扬长而去,据说这种粑粑保留十多天都不会坏,因此一直为跑“茶马古道”的藏客所青睐。丽江古城喜欢钓鱼的人,也爱带上这种干粑粑去当野餐的主食,在河边佐以在铜火锅里煮的新鲜的鱼和豆腐,是使人垂涎的美味。如今,丽江街道已经见不到这种地道的火烤干粑粑了,很多丽江人和吃过这种粑粑的外地人都在怀念这种独特的纳西小吃。


这帮纳西女人闯荡风雨人生路数十年,在后来很多人都吃上了“国营”的“大锅饭”之后,这个由数十个纳西女人组成的合作小食店一直坚持自负盈亏,由于这几个小店里集聚着一帮有名的纳西小吃“大腕”,技艺高强,在本地和外面颇有名声。有的外地人出差到丽江古城,一来就找那著名的大石桥小食店来一饱纳西小吃的口福。丽江古城大石桥旁边的小食店是母亲她们最大的一个店,生意很好。


母亲独立管理着这个在古城有七八个分店的传统小食店,她遇事有胆略,能决断,在店里和街坊邻居中很有威望。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几乎全是纳西女人的店气氛十分融洽,大家紧张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定期相约穿上传统的纳西妇女盛装,到黑龙潭等风景名胜区去游玩、野餐,她们是一群极能吃苦,但又会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纳西女人。


这些纳西女人们很富于同情心。当时古城里有个著名的疯子,出生在古城附近一个有名望的读书人家庭,听说原来在军队的文工团当音乐指挥,很有些名气,但因为失恋而得了精神病。这个疯子衣衫褴褛,但平时不叫不闹不惹人,每天静悄悄地在街上走,是个很斯文的疯子。看来他是摸准了规律,这些小食店里能干的女人们一穿上盛装风风光光地出去,必定有好吃的,因此就尾随而来,好几次,当母亲她们摆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他便会冷不防地过来,飞快地将一碗盛满好吃饭菜的碗拿走,躲去一边大嚼起来。母亲她们只是笑一笑,说,他也怪可怜的,随他去吧!

母亲和她的“丽江大研镇小食店”同事们,摄于1980年


母亲从小以胆子大而为乡邻所称道。她们店里有个在40年代就流落丽江卖汤圆的四川籍陈老人,终身过着独身生活。他后来也加入了古城合作小食店,有一天夜里,他起来走到屋后的河边小解,睡意朦胧中一不小心,跌到三四米以下湍急的河里,第二天早上才被人发现已淹死在河里,人们赶紧去叫我母亲,母亲火急地赶到河边,连鞋也不脱就一下跳下河去,从冰冷的水中把老人的遗体抱到岸上。然后又忙着张罗丧事,亲自去古城北面的北门坡附近为这位老人物色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坟地,让这位异乡老人长眠在山清水秀,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丽江。


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是盼着每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和“骡马交流会”,这两个盛大的民间集会在农历三月和七月举行。到时,数百顶白色的帐篷在会址平地搭起,其中就有母亲她们店搭的帐篷。


在这些大帐篷中,有一种茶馆帐篷,那是我喜欢去的地方,因为这里每天有说书和说故事的人。我乐滋滋地听说故事的高手讲古道今,一些讲故事的高手讲的一些绝妙笑话,一直在古城的很多民众中流传。


母亲惨淡经营这个传统小食店数十年,最后用店里多年的积蓄在城郊建盖了一幢4层的楼房。现在,那些老店员的退休工资全靠着这一幢楼房的租金。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纳西女人,除了当女经理在工作和社会上忙碌,在家里,她也是一根顶梁柱。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除了少数比较殷实的家庭买柴外,丽江古城的很多市民主要以自己上山砍柴的方式解决日常的能源需求。上班劳累了一个星期,一到星期天,她就约上几个邻居,清晨四五点就起床,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去砍柴。她那时力气很大,能背很大的一捆柴,比同去的同伴都背得多。街坊邻居一看到她穿着草鞋,背着一座小山样的柴捆回来,就啧啧称赞不已。


上世纪60年代时我和弟妹的合影


母亲在家里是贤妻良母,在社区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她古道热肠,喜欢帮助人,街坊邻居和亲戚家每有人去世,母亲便积极地去为之张罗丧事,为死者洗身和换衣服;帮助死者家属为奔丧和帮忙的人做饭等。


母亲平时有乐于为人说公道话,为人排难解忧的好名声。因此,街坊邻居有了纷争,无论男女,都喜欢来请我母亲当调解人,直至她退休以后,还常有闹矛盾的街坊邻居来请她出面评理。母亲能体谅人,也善于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常常使纷争的双方心悦诚服地偃旗息鼓。我后来研究纳西历史文化,常看到多种史籍记载古代纳西族“少不如意,辄相攻杀,两家妇人和解乃罢。”《滇南夷情集汇图·麽些图》中说:“……乡有斗争,妇排解之。”我想,母亲身上体现的这种善于为人排解纠纷的本领应该是这种纳西古风的遗存吧。


每年,母亲最难过的是当她辛辛苦苦地喂大的年猪要被宰杀的那天,明知养猪是为了宰杀,但一年的喂养,使她将猪也自然地看作了家里的一员,听着猪临宰前悲痛的叫声,她总要掉很多泪。

在丽江古城,你可不会看到纳西人当乞丐的。纳西人宁可饿死也不会去要饭,这成了一个相沿甚久的传统。但另一方面,丽江古城又是个外地乞丐的乐园,因为纳西人乐善好施,只要有人要饭要到家里,都要尽量多给一些食品或钱。古城南门桥出去一段路,河边有一些岩洞,过去是外来乞丐的栖身之地。我听老人讲过,那时由于纳西人乐善好施,不少乞丐过得顶阔绰,岩洞里有些乞丐垫的是氆氇等当地名贵的产品,吃得也蛮不错。乞丐群中还产生了“丐帮帮主”,有个有名的乞丐头叫张生,常常在古城人家帮忙做一些杂活。有时碰到古城里的人家有丧事,他会组织一帮常年驻扎在丽江的乞丐来帮忙抬棺材。


外地的乞丐常常会在街上或直接来家里讨吃的,我记得,只要有人讨饭到我家,母亲都客客气气地给他们吃的,特别是碰到老弱病残的乞丐来要饭要钱时,她都要多给一些。

1977年我考上大学后拍的全家福


母亲年纪大了,我每次探亲回家,看到母亲日渐苍老的容颜,心里十分酸楚,只能默默地祝福母亲身体好,在家时尽量地和母亲多呆在一起。我在外谋食,为自己不能每天厮守在她身边而难过。我感到,对母亲恩德的感念和心底里的惆怅和歉疚,将永远伴随为子的一生!


1.王图瑞:《云南西北边地状况纪略》,载《边地问题研究》上卷,昆华民众教育馆民国22年版。

2.顾彼德:《被遗忘的王国》,李茂春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哀悼母亲


人生的大哀痛中,还有什么比失去母亲更令人悲痛啊!


2015年12月22日下午6点20分,我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6岁。这天是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的节令,它将永世铭刻在我的心里。


母亲在14个月前突然中风,从此行动艰难,更糟的是不能讲话,她很想和我们说话,但吚吚呀呀说不清楚,我们也很难猜出来,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不能把她想和我们说的话写下来,我们也只能猜她的意思。她中风初期走路十分艰难,两个人扶着走都很难挪动脚步,但母亲凭着坚强的毅力,由我们搀扶着一步步走路,先是在屋子里一步步走,慢慢地能由一个人扶着缓慢地走,渐渐地也能在室外走,有时能走一公里左右。


母亲中风后,虽然身体极度虚弱,但硬撑着大小便都要到卫生间,从没有过大小便失禁,我相信这是她的毅力支撑着她这样挺下来的。


母亲不能说话后,我们兄妹和她说话,和她一起回忆过去难忘的很多往事,让她看孙子孙女的照片和视频,她都会很高兴地笑,用手指指点点,开心地说着什么。为使她开心,有时我们也讲几个笑话,开她的玩笑,她也会忍俊不禁地笑起来。我们殷切盼望她能慢慢地康复起来。


但母亲最终还是没能熬过最冷的那几天,12月20日上午母亲突然脑溢血,然后一直处于昏睡中。到22日下午6点20分,母亲撒手走了,她永远离开了和她相依为命60多年的我父亲,离开了他的儿女。她在这个冬天离去了,寒冷的冬天把她带走了。今年是羊年,我的夲命年,在这个夲命年我永远失去了我的母亲!


母亲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她在上世纪50年代积极组办的丽江古城合作小食店,会聚了当时丽江最有名的一些做丽江传统小吃的纳西妇女,自负盈亏数十年,她们办的这个合作小食店,成为茶马古道上著名的纳西传统小吃名店,成为丽江古城的一道人文风景。合作小食店也成为丽江第一个参加社保的民间合作组织,保证了合作小食店全体职工老有所养的晚年保障。


母亲含辛茹苦,为家庭和社会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她始终活得坚强乐观,坚毅勇敢,笑对人生,坦然面对生活的风霜雨雪。她的一些生活片断,我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作了一些记录,永志怀念。


母亲走了,永远离开了她的亲人,离开了他热爱的人世生话。在寒冷的这个冬天,我这个因谋食在外不能常常陪伴你的儿子,在母亲的灵旁写下这篇小文,悼念离我而去的母亲,愿母亲能常常回到我的梦中,和我们在梦中话家常,叙旧情。你的高风,你的遗泽,也会永远福佑你的子孙们。

 摄于20世纪70年代的母亲




2015年12月25日家母出殡,这天玉龙雪山被白云遮盖了。



                  冬至长别母亲


家母冬至之日(22日)去世,今日(25日)出殡,天湛蓝,但白云遮住了玉龙雪山。很多亲友来送别家母,悲怆中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在此向所有来吊唁和致意的亲友们叩首致谢。


冬至霜天寒叶飞,冷月清辉照离人。

八十六载人间路,今日慈颜弃红尘。

几度春秋回首望,旧梦迷离泪沾襟。

母子偕行叹何短,转瞬长别生死门。

秋韵芬芳留人世(1),琴弦未绝续心音。


                    2015年12月25日


(1)家母姓王名秋芬


一张合影,我们养过的鸽子“阿老乖”和一只小狗也在里面。


 
  这张照片中,我妈妈还和大家在一起祭祖,如今,她已经长眠在这里了!



 



复山看望长眠的母亲


昨天白云遮雪山

母亲回归了山林

不再和我们一起

看日升月落暮云星光

听那热闹的市声

今天我们去山里

看望长眠的母亲

——

天蓝得令人忧伤

远处雪峰静默无语

树林里幽幽迷离

清风曼声低吟

这里有很多长眠的逝者

周遭一片寂静

——

逝者的肉身栖息这里

母亲应已归去祖地

和先祖团聚在原乡

在那个骑红虎牧白鹿的地方

在那个没有病痛和衰老的地方

在那个白鹤下蛋彩鸟飞翔的地方

在那个用五色彩霞织衣的地方[1]

——

今夜星空凄迷

离人泪晶莹

几十年相处一朝永别

无尽的孤苦和思念

将伴随为子女的一生

——

                        2015年12月26日


[1] 纳西族古歌里描写的祖居地,美丽非凡。

复山:指安葬后翌日,亲属上坟填土祭祀的仪式。



祭拜母亲

       

 此文《我的母亲》原载《古王国的望族后裔》、其他部分载《丽江文艺》微信公号,2015年12月。


延伸阅读

三兄妹与三棵苹果树的故事(文、图、歌)

清明的思(诗、文、图、曲)

感动我心灵的负重山民(文、图、曲)

八年鸽友“阿老乖”(文、图)

珍珠泉忆影 (文、图、歌)

那年深秋回乡访玉泉(文、图、曲)

丽江三月天(文、图、曲)

回眸2015年新春大雪(诗、图、曲)

春节上坟祭祖(文、图、曲)

听和慧琼唱纳西母语歌《远山》(诗、歌、图)

我是玉龙山上的牧童(杨福泉词,陈四才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