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既要讲究错落(模块与模块之间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又要讲究有致(模块具有相似性,重复性)。这里边包含着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他的作品《重复与变化》中有一个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宫也是如此,“一间接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组成的‘后三殿’大同小异地重复着”。以及人民大会堂艺术效果中最突出的“那几十根柱子”。梁先生总结道: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止于此,梁思成还谈了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重复与变化的问题。(想要看《重复与变化》原文,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与大师面对面)今天,东东老师就霸气一点,斗胆谈一谈考场作文中的结构美学问题。熟悉“教学手札”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教程属于作文结构系列教程中的第二讲:
作文结构中“参差错落”的运用
“重复与变化”平移到考场作文结构中,我用到一个词语,叫“错落有致”错落有致,在《汉典》里的解释是:交错纷杂但有条理,指事物布局合理。近义词是井井有条,有条不紊;反义词是参差不齐,杂乱无章。大家们谈写作都爱说“不拘一格”,也爱说“百花齐发”,但那是文学创作,考场作文特有的评价机制要求我们在五六十分钟写成一篇文章,还要快速被阅卷老师肯定,甚至伸出大拇指点赞,如何做到?
字迹卷面是其一,结构美观是其二,文采修饰是其三,思想逻辑是其四。若不能按照顺序一步一步来,高考满分作文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瞎子点灯白费蜡!
要认识“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先看两篇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的作文:
一篇文章16个段落,零碎不堪,基本分不清主次,改卷子的时候除了要认真查阅“作者”的文字,还要帮他梳理文章脉络,万一老师水平不够,看一遍看不懂,还得重来……
这篇文章字迹工整,卷面干净,与上篇相比,也只有7个段落,应该不错了吧。可是7个段落基本“平分秋色,不分伯仲”,长相基本一模一样,即便是凤头豹尾草包肚式的“好作文”,也得有个头尾身子长相的区别吧,它没有。
当然,还见过更夸张的作文,800字分三段,三个活生生的大馒头撂你面前,毫无食欲;还有的分二三十段的也有,毫无头绪可言。我生平最恨这两类作文——面上说超级难改,心底里厌恶的不要不要的。高分?算了吧!有多低压多低!
开头不过长,像包子皮,薄,但劲道、不露馅(作文开头要做到亮文采,点材料,出中心都具备,还不能过长)中间论述做到错落有致:有重复性的比如三块分论,大体一看,形式相当,让老师容易区分;有变化性的,每层论证角度、论证重心、论证方法不一样,让老师见得到你的实力。艺术点说就好比巧乐滋冰激凌,咬开巧克力,里面有不一样的味道(变化),但味道却多而不乱(重复)。
有个同学悄悄数了下每个段落的行数
还真是机智
给你个大大的赞!
好了,作文结构与建筑美学就讲到这里,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或者还想继续听东东老师胡说八道,就把这篇文章转发给同学或者分享朋友圈。
有你们的关注,故事讲起来会更精彩哦!
对了,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是梁思成先生的《重复与变化》,不可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