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税筹书籍中看不到的税筹观点
你在税筹书籍中看不到的税筹观点
本公众号写过不少讨论税筹的文章(利用核定征收进行税收筹划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税收筹划、备案制下税收优惠风险管理、深圳同股不同权政策下的纳税筹划思考、年终奖个税的筹划路径及案例分析、从三个维度研习税法、税法政策研习的秘籍)。对于税收筹划个人认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不多交税(利用好税筹政策,同时应该享受的政策如实享受),第二税务风险管控,第三才是税务筹划。
有人说:“你说的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你给我一套税筹方案就可以了,或者告诉我市面上哪些实用的税筹筹划书籍”。要我说我们很多人对于税筹是什么定义都没有搞清楚,就想得到一把税筹屠龙之刀。
那什么是税收筹划呢?对此财税界对此都有自己的认识。个人认为高金平老师对于税收筹划的定义可能概况的比较准确。他认为:“税收筹划,是以企业战略为宗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原则,以案例为载体,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采取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各种交易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大胆设想,(想像力、创造力、理解力、记忆力),小心的求证,设计并选择最优方案。”
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到高老师对税筹的定义,我和很多财税初学者一样,认为这些都是理论派。能不能给我一套税收筹划大全。因此那时的我,不夸张的说,几乎看过市面上大多部分的税筹书籍,多数为税筹36计,税筹108招,税筹工具这类名字。
以现在回看那个时候,和多数人一样,税筹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工具,一个拿过来就可以节税上亿的一个工具,就如同菜刀、斧头一样。我们都想象着,拿起这把菜刀/斧头,砍下去就可以砍下上亿成本。
可是在我25/26岁之后,我再也没买过税筹类的书籍了。决定我不买这类书籍的原因,是我买非财税书的一些原因。
刚毕业那几年,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成功、财富、前途占据了大脑。喜欢看的非财税书籍,都是类似这种:《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虚实之间》、《做最好的自己》。25/26岁的某次搬家整理几麻袋书籍时,我突然发现以上这些书的作者,有的从打工皇帝走下神坛,有的从荧屏面前堕入牢房,有的因病难以做最好的自己。
一方面说明,社会上那些“粉饰”登场的人们,只是迎合了我们大众对于成功学、鸡汤学盲从的心理,那些自我神话的人,往往经不起考验。一方面说明,我们真的把成功学成一门工具,认为可以复制成功,认为做好自己,规划好自己,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三十岁之后,才发现世界太复杂,每一个登台的成功人士,背后可不仅仅规划和努力这么简单。我们只能用最大的力气去努力,想最坏的结果去接受事与愿违。
那次整理书籍,让我反思读书太功利化,太工具化。非财税书籍一样,财税书籍也是一样。要知道那些年我每年买书都要花至少三四千元,本想着在书山登顶眺望三十岁之后的自己,却到头来发现堆积如山的书籍,只是把自己葬入了另外一种困境。
此后我再也没买成功学、鸡汤学类书籍了,同样也没买过市面上的税收筹划书籍了。同时我看的非财税更多是余华、王小波、阿城、路遥、沈从文等。如果此前的成功学鸡汤学相当于税筹工具的话,那么现在的这些书籍相当于税筹的心法。
在这些书籍中,我发现此前为什么对于成功学书籍非常喜欢,按照梁漱溟的三种关系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我处于人和物之间关系的阶段。
同时我发现这三种关系,尽然也可以用来解释税筹的三个阶段,第一个也就是财税人员与税筹工具的关系,第二就是财税人员与税局人员资源的关系,第三就是财税人与自己(自我税筹认知、想像力、创造力等)关系。
说到这有人会说:“停,你不要给我扯文青的东西,你能告诉我税筹的理论书籍吗”。税筹的理论书籍,个人看过的并认为不错的有这些:
1:《税法的起草与设计(全二册)》是2004年12月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V.图若尼。
2:《税制设计》原版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爵士。
3:《税法学原论》是日本学者北野弘久税法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是"北野税法学"的代表作,而且是日本税法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其他财税法领域有影响力教授的理论书籍(我读过的,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我没读过的):葛克昌教授,黄茂荣教授,刘剑文教授,熊伟教授,施正文教授等等。
但说实话,以上书籍在税筹“实用派”看来,属于看文艺小说浪费时间,文艺小说还有故事,你这纯理的东西只会让人昏昏欲睡。
既然税筹不是一套直接拿来就可以用的工具,也不是搞好税局关系就可以的。那么只能进入第三种关系中,大白话就是修炼自己的税筹理论和实战能力。最开始是从财税政策解读开始,那个阶段只要总局有财税政策用表格、新旧政策比对、找出差异,并以此认为自己掌握了这个政策。
启发自己对于财税政策背后的原因需要研究的是张伟老师,此前在微信公众号提到过(税法政策研习的秘籍)。怎么样算你理解了一个财税政策,我认为你能用大白话,甚至笑话讲出一个原理,那么你可以说对于政策通透了。
下面放一个张伟老师一小段录音,供大家参考学习。
如果税筹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税收政策原理学习的话,也会落入另外一个怪圈。也就是就理论而理论,所以我们必须从理论走向实践。
关于税筹筹划必须从理论走向实践,我们可以从企业设立形式、纳税人身份、交易安排、税收优惠等考虑。
但是能把这些看似大路道理说的比较透彻的,推荐叶永青律师一篇访谈记录文章。
避税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合理避税并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思路,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典型的思路吧。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避税和偷漏税之间是有明确的区别的,避税可以说是不合法律精神的、但它跟税收筹划的界限是相互交叉的、跟“偷逃漏”则有明显的区别的,避税利用的是现有法规的漏洞。某种意义上,避税用“反避税”去否定了以后,它给纳税人的评价只是在税收层面上而非其他法律意义上的处罚,“反避税”后果只有税款和利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并不表明避税值得鼓励,而只是对现有税收权利的一种限制和平衡。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的总体思路可以有以下这些思路。
第一,是企业的设立形式、或者说是纳税人形式的问题,纳税人的形式则包括在各种法律形式下因税收处理而有不同,怎么利用纳税人形式(合伙、信托等)去改变税收处理方法。
第二,就是纳税人身份的问题。比如说在国际税收中,怎么把税收居民确定下来,如果大家有研究过苹果的案例就会发现,税收居民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点,因为它涉及到税收管辖权的确定。
第三,就要看交易安排。通常的避税中考虑的交易形式改变、具体交易方案设计,比较典型的是拆分交易。在实际的过程中会发现,拆分交易和对交易的定性往往是常规的规划和反避税的考量点。
第四,税基的确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税收规划的工具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就是转让定价。转让定价目前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如果去看典型的跨境税收筹划安排,大多涉及到寻找一个有税收优惠的地区去设立一个中间企业,以这个企业进行交易,在交易过程中转让定价是绕不开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五,再到利用税收优惠的方面,税收优惠是企业特定的情况下能获得的一些优惠,避税的过程往往也是与税收优惠的利用相联系的。比如说,如果有一个企业其实部分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能不能通过一些重组或结构安排使这个企业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比如企业如果因为销售收入太大,研发费用比例达不到标准而不能适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做了上下游分拆,能够使它上游符合条件的部分享受优惠,而且也符合政策的导向,从而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税收规划。
第六,在避税安排当中,反过来要考虑的是“反避税”规则。“反避税”的概念中,是在法规的不断演进中去寻找边界的,所以必须知道“反避税”规则的作用,并且需要寻找一个平衡。在不违反政策目的的方向上思考。
以上是避税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遵循上面的思路,大家可以寻找一个比较清晰的路径去思考,很多时候会在交易的实际谈判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想法。
叶律师的以上分析,可能你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如果应对一般的税务筹划,这些办法是足够的。但是要进一步对税筹进行分析,则不得不提商业模式创新。
对于税筹商业模式这方面的研究,个人认为高金平老师应该在这方面非常有深度。高老师认为税筹工具分为:(1)资产重组工具:新设公司、增资扩股、申请减资、公司合并、公司分立、股权转让、公司清算;(2)经济交易工具:资产转让、提供劳务、财产租赁、资金借贷。同时他认为税筹商业模式,应该这样嵌入企业运营中(战略---创意---商业模式----组织架构---股权结构----业务流程----交易结构----相关法律主体的会计)
朱光磊在一次公开课中,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也有自己的看法:
商业模式转换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你明白吗?但是我的大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因为见的案例少,对于创新型的商业模式转换,简单说就是眼界不够开阔,掌握能够用于税务问题的商业模式转换很少。你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可以用的,什么东西不可以用。因为你不知道别人怎么做,你做出来一个唯一,人家会觉得好奇怪,怎么突然跑出来一个两米高的人呢?如果你做一个一米七八的人,很正常。就说你不要做出一个超出合理性、超出常人理解的东西,这个时候,行业经验非常重要。当你对整个行业理解非常到位的时候,你会知道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这个时候这个问题你必须通过样本的量来解决,你是无法通过坐在办公室听讲课,解决这个问题,你没有大量的实操,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是整个行业里面在做的。什么东西是整个行业没有的,你可千万不要干一个,别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儿,基本上就死定了。因为有人会研究你吧?所以商业模式转换,它虽然好,但是它需要一个很大的量的积累。没有量的积累是不行的,而量是需要平台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有两个选择,第一去大公司做,第二即使不要钱,也可以以搜集案例为目的,免费给大家做。
有人会说,你这都是别人的观点,你自己的观点呢?本人因为虽然比一般的会计看的书多一些,但是限于平台所限,做的税筹也只是政策的利用,优惠政策利用,公司组织形式的利用,有限合伙企业的利用,税务风险的防控以及税务内控手册制定等事项。并未有机会从事商业模式税务的筹划,所以不能无中生有。真诚是本人做人和从事财税写作的特点,所以这方面把大咖的观点复制过来,我觉对于我们反复学习研究非常有用。
同时,以上几位不夸张的说,可以说是中国税筹界最顶尖的财税专家。他们对于税筹的观点,是经过实践反复锤炼和思考出来的。
所以引用并学习前辈税筹观点,是学习税筹的基础。说实话不少同学私信我,说能不能介绍一些税筹的书籍给他,如果只是学习税筹理论,那么可以看这方面的教材。但是税筹实战方面的书籍,个人不太敢推荐。
对于税筹书籍我们应该少看一些税筹“成功学”书籍(类似税筹36计),多看一些税筹“文艺”书籍(税筹理论)。但是更多的是税筹理论从书中走出来,去企业实务中锻炼自己的税筹落地能力,最后能够总结出自己的税筹实务观点,可能你的观点不仅书籍中没有出现过,可能也会和大咖们观点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