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老外学术期刊编辑在中国的30天

VJ CellPress细胞科学 2019-06-30


小编的同事Vjekoslav Dekaris是Cell Press旗下化学旗舰期刊Chem的编辑。跟其他人一样,我一直不知道他名字的正确发音。现在,我终于可以轻松地称呼他了——去年10月,他通过“Cell Press编辑中国行”项目来到中国,与中国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们度过了愉快的30天,也有了一个响亮好记的中文名字“魏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对这次中国行风趣又有料的回顾吧!



好事多磨——在经历了东京、大阪的短暂停留,以及上海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间辗转的换乘之后,我终于在10月初的一个周日晚上抵达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在接下来的那个周一,我在Cell Press北京办公室度过了“编辑中国行”的第一天。嗯,他们告诉我这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他们”就是我在北京的可爱同事们。多亏了他们的帮助和协调,我在接下来一个月的走访日程才能顺利进行。不是我吹嘘,我也算是经常满世界跑的人了,但是中国还是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凭我一己之力还真有点搞不定。为了方便我江湖行走,我可爱的同事们更是给我取了一个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字:魏捷 (现在我已经忘记了这个名字的具体含义,可能发音和我的英文缩写相近)。



在中国的30天,我的完整旅程是这样的:北京-天津-北京-兰州-西安-成都-北京-武汉-上海-北京-成都-上海-南京-合肥-上海。



在此期间,我参加了在上海、武汉、北京举办的三场Chem-Reaxys研讨会;每周拜访3座实验室,平均与教授进行8次一对一的交流;在每一站,我都会介绍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的基础科学期刊Chem, JouleiScience;参加午餐、晚餐以及晚餐后的正式或非正式社交聚会(你们懂的)。“中国白酒”总是无所不在,菜肴丰盛,绝对美味。中国的朋友很照顾我这个老外,没有让我尝试太多奇怪的食物,但还是有很多“美食”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荷花、鸭血、鸡骨汤、不那么辣的火锅,以及很辣的四川火锅,当然不能漏了兰州拉面和北京烤鸭。



除了与中国的美食美酒发生“化学反应”之外,此行中我更大的收获,当然是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博士、博士后和年轻科学家,他们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最好的实验室。不但学术能力出色,他们热情好客的程度更是我前所未见的:每个人都非常友好和兴奋地与我谈论他们的研究,甚至有人立即将手稿打印出来在午餐时与我讨论,他们还安排了多个演讲来介绍他们的研究项目,并随后通过邮件和微信预投稿给我。对,谈到微信,我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微信账号了(再次感谢我可爱的中国同事们)。我将微信二维码放在幻灯片的最后一页,每次演讲后,我发现至少会收获5位新朋友,直至现在,我还与这些在中国认识的科学家们通过微信保持着联系。在这次中国之行之前,我在微信上只有三位好友,现在我的微信好友数量已经超过了Facebook。我发现,微信在中国已经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电子投稿系统。



整个行程中我的日程安排都非常紧凑,这使得我没有充足的时间各处游览,因为空闲时间太有限了。然而万幸的是,我的一些实验室走访计划中包括文化项目,我还设法挤时间去了几个令人惊叹的景点:漫步紫禁城,长城(慕田峪段)一日游,还去西安看了兵马俑!在成都,我参观了大熊猫研究基地。在那里我看到了所有年龄段的大熊猫,这是我整个旅程中最快乐的时刻!



为了拍照片和视频,我的两部手机都没电了。在南京,教授们带我去了位于紫金山的中山陵和南京博物院。我在中国的最后一站是上海,那天我和同事一起去了漂亮的罗斯福天空餐厅,它位于外滩,就在市中心黄浦江的拐弯处。在那里,我们进行了一场浩大的编辑会议,交流目前现有的稿件,讨论棘手的问题,以及脑力激荡Chem在2019年的发展战略……好吧,也许不是,实际是在一次漫长旅行之后的美妙又轻松的夜晚,爽朗的笑声、爱尔兰咖啡、令人惊叹的上海天际线景观和美丽的灯光秀。


11月初的一个星期六早上,是时候向中国道别了。回程我去了正确的机场、正确的航站楼,花了4周才克服我的时差,并继续我的旅程,前往日本参加更多的会议,拜访更多的实验室。



这次历时30天的“编辑中国行”,可以说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工作。它让我有机会跟中国的朋友们好好聊聊我们的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和Chem,同时也近距离了解到的中国科研人员的工作、心态以及对学术出版商的建议,建立关系、发展学术网络,在几个星期内都深深沉浸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感谢同事们的倾力帮助!这是我2018年最棒的决定,我期待能很快再次回到中国!




关于“Cell Press编辑中国行”项目

2016年开始尝试至今,“Cell Press编辑中国行”项目现已进入第四年,该计划现已成为与中国学者和出版同行们之间近距离沟通的桥梁项目。


伴随着中国科研能力的迅速崛起,Cell Press收到的来自中国的投稿以及刊登的论文数也显著增长。虽然我们在中国有自己的编辑团队并且也日益壮大,但是“编辑中国行”项目是鼓励我们国际编辑团队的同仁们能够定期访问中国,并居留大概4周左右的时间,不但能够走访中国各大院校和研究所,也有机会欣赏当地的科学文化,举办讲座,参加会议,与本地的科学家们近距离互动,真正感受这里的科学氛围、科研环境和成长速度。


到目前为止,已有8位编辑完成了他们的中国之行,在2019年,我们将有4名编辑参与该计划,其中包括近期即将造访的Neuron的资深编辑Ulrich Schridde博士和Cell的资深编辑谭家颖博士 

Ulrich Schridde 博士


Ulrich Schridde出生于柏林,在德国长大。他目前是CellPress旗下Neuron的资深编辑,现居住在波士顿。在Neuron,他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评估和编辑科学文章和其他形式的科学出版物,并根据需要为期刊撰写具体内容。作为编辑,他还经常在国内和国际旅行,重点是亚洲,参加科学会议并与全球科学界联络。Ulrich Schridde于1994年至1999年期间在荷兰奈梅亨Radboud大学学习心理学,并于2005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到2007年,他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Hal Blumenfeld博士实验室的博士后。2007年至2012年,他在德国Tuebingen的Max Planck生物控制研究所与Nikos Logothetis博士合作。他于2012年9月加入Cell Press。

谭家颖 博士


谭家颖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她于2007年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病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白血病机理。2012年获取博士学位后,她加入诺华医药公司设立于上海的研发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专注于表观遗传学与肝癌的关联。她于2013年加Cell的科学编辑团队,目前在Cell就任资深编辑并兼职Cell Report咨询编辑。在此期间,她还调职于柳叶刀杂志社旗下的The Lancet Haematology(《柳叶刀-血液病学》)任代理主编(2018年7月-2019年1月)。


我们对今年即将开始的“Cell Press编辑中国行”项目感到非常兴奋,期待能通过这一桥梁项目,尽可能多地与我们的中国作者、审稿人和读者见面,交换意见,了解他们的最新科研进展,并最终在Cell Press上发表他们的论文。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

无金属光催化剂让饮用水净化告别“二次污染”│Cell Press对话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可净化室内雾霾的“智能窗纱”丨CellPress一周论文精选

情人节我们谈点啥?动物界的十大一夫一妻制“楷模”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Cell Press主页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