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雪珊:让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看见 | 午餐会实录

张雪珊 公益网校POA 2020-08-20
来自专辑
乐天行动派午餐分享会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线上午餐分享会专栏)

线上午餐会 02 期 | 张雪珊

本期我们邀请到 SEED 社会创新种子社区秘书长张雪珊,与我们分享 SEED 的公益价值观和社群共识,讲述他们推动个人和世界产生美好改变的故事。

以下为张雪珊发言实录:

大家好,我是张雪珊,SEED 社会创新种⼦社区秘书⻓。很⾼兴今天和这么多公益项目官一起交流!

在开始分享之前,想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当你第⼀次⻅到⾃己所关注的弱势群体或者说目标⼈群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当时是懵的。

1   哈佛理科生公益初体验:一开班我懵了


我是2014年底加⼊SEED的,参与的第一个项⽬,是设计并组织2015年的社会创新种⼦班。SEED选拔30名在教育、残障、环保等各个领域工作的⻘年人,称为”种⼦“,邀请美国社会创新前沿的⽼师与从业者,在哈佛校园进⾏两周的授课与交流。

这个“种子班”可以说是SEED最重要的项⽬,参与者都有3-5年的从业经历,可以说是各个领域的翘楚。⽽我当时的公益经验⼏乎为零,只做过一次奥运会志愿者。因为学的是作业做不完的理科,连学⽣社团都基本没做过。虽然刚从哈佛毕业,又在微软做着最前沿的⼤数据,我的⼼⾥却满是惶恐。为什么我能办好这个班?用什么让⼤家有所收获?

揣着这份疑惑,我和团队⼀起工作:爬遍了世界第一个社会创业家⽹络 Ashoka 的 Fellow 列表,发了⽆数封邀请邮件。理科⽣的条分缕析发挥了作用,⽼师们的名字纷纷落进 Excel 表格,和时间地点⼀一对应。

我脑⼦里设想的场景很简单:学员来美国,⽼师到点来上课。像一个编写严密的程序一样,最重要的是,让厉害的⽼师们按时出现,时刻监控有没有bug。

然而,⼀开班我就懵了。准确地说,是逻辑思维瘫痪了。每天都被纷⾄沓来的感受所包 围,却说不出这些感受到底是什么。⼀个做性教育的学员,平时发⾔百⽆禁忌。第三天的早上,大家调侃地问他为什么做这个,他笑笑岔开话题。才认识三天嘛,这个事儿从来都没跟别⼈说过。可是,就在当天下午的⼩组发⾔上,他却⾯对全班三四⼗个人,突然讲了最不愿意回忆的那段经历。

那个夏天⼈人都说得很多。帮别人分析ta的项⽬,讲着⾃己的困惑。还在⽼师的不断追问下,问着自己是谁,为什么这个事⼉对别⼈没什么,但对我很重要。所有这些,都没有写⼊课表,也全无提前计划。我站在教室最后,看着⼀群互不相识、完全不同的⼈,突然间熟悉起来,无话不说。

兴奋、担忧、热爱、 悲伤......每天都有无数种情感流淌在教室⾥。这些,对于学了七年数学的我,无比新鲜,又令我无比困惑。这个班⾥发生的,似乎远远超过了一个平常的培训。让大家所兴奋的,也不全是课堂的内容。那么,这种陌生的⼒量是什么?

(▲2015 SEED Camp 破冰现场)

2   原来人是用逻辑感情做决定的


在课程的最后,迎来了哈佛肯尼迪学院讲授公共叙事的老爷爷 Marshall。他的⼈生是⼀个传奇:哈佛本科毕业前一年,他离开学校,奔向密西西比,加⼊了如⽕如荼的人权运动。28 年后,他回到校园完成本科学位。并在2008年,作为竞选战略设计者之⼀,用“重视草根社区团体”的理论,帮助奥巴马成功入主白宫。

老爷爷的第⼀节课上说,⼈是⽤感情来做决定的。这句话,让学理科的我当场不服。下课后我去问⽼爷爷, 我说,“我认为⼈是靠逻辑来做决定的呀!”

他含笑看着我,问“为什么?” 

“因为任何事⼉都需要仔细思考,权衡利弊。” 又是⼀句“为什么?”

“因为逻辑思考是人可以拥有最宝贵的东⻄。

那天,⽼爷爷慈祥地连续问了我七个“为什么”,问到最后,我突然开始和他讲,我小时候,爸妈觉得我说的⼀些东西是错的,于是我需要想到答案,来获得他们的认可。⽼爷爷慈祥地看着我,我恍然意识到,原来我对逻辑的偏爱,竟然是出自情感,是出于被否定后的不⽢心,出于对信任和认可的期望。

(▲哈佛肯尼迪学院公共叙事与领导力导师)

3
 成为一名全职秘书长,与人一起工作

这个发现给了我⼀条线索。回顾这⼗四天里纷⾄沓来的情感,回顾它们背后陌⽣的⼒量,我开始有⼀丝明白,SEED 所说的“社区”的含义。这个社区,不是住在⼀起的居民区,是⼀群志同道合的人,遇到一起,深度了解、交流后,所自然迸发出的⼒量。它给予每个⼈久违的真诚认可、给予信任、给予遇到困难时的安全区、给予⾛出困境所需要的经验和启发。

每⼈获得的不同,给予的也不同,经历不同,看法不同。这种多元性,让社区拥有⽆尽的弹性,它不需要依赖于名师的不断输出,不需要依赖于几个人全年⽆休地办活动,而是可以⾃己满足⾃己的需要。从那个夏天到现在,时钟⾛过将近四年,SEED 社区也已经有了 400 多名伙伴。我从⼀名新⼿⼩白,逐渐变成 SEED 的第⼀名全职秘书长,带着它从美国的学⽣组织,远渡重洋,在国内落地,成为正式注册的公益机构。

我觉得和⼈⼀起⼯作,⽐对着机器快乐,也从 SEED 每⼀年的种⼦身上,学到了中国各地在发⽣的变化。从 2018 年起,我们发现,种子们的需求有了⼀些变化。感谢越来越普遍的知识分享,美国的前沿⼯具和经验,似乎不出国门就可以知道。

2015 年时,⼏乎所有的 30 名种子,都是在 SEED 第⼀次听说了 Ashoka ,⻅到了美国有那么多的社会企业家。2018 年,社会企业早已不是新鲜词汇,老师讲工具时,大伙⼉忙着在微信上处理工作。

SEED的使命是否已经完成了?种⼦们,是否已经不需要什么?

4
   在奇葩擂台上,发现种子新需求


从SEED的课堂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当⽼师提议要辩论时,刷的⼀下,所有⼈的脑袋都抬了起来。借着这个势头,我把⼀场圆桌分享临时改为了奇葩擂台。从大伙⼉对圆桌嘉宾的提问中,提炼出了三个辩题:

有情怀热心公益的年轻人毕业应该先进⼊商业公司工作,还是应该直接从事公益事业?

很多社会创新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反馈机制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社会创新机构如何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在⾯临诸多隔阂的前提下,中国年轻社创者期待与中国政策制定者或监管部⻔建⽴怎样的关系?

种⼦们当场⽴论,导师们变成了协作者,和大家围着同⼀张桌⼦坐着,笑着看种⼦们抒发观点。现场随时提出不同意⻅,有两个⼈支持的话,就可以直接 battle。⾃由辩论如火如荼。观众当场投票。

(▲ 2018 SEED 奇葩擂台现场)

那个下午,计时的⿎敲起来都没有⼈理,所有人脸上都闪着兴奋的光芒。我突然发现,这些在各个领域⼯作多年的种⼦,居然很少有机会,⾃由自在地抒发⾃己的想法,并听到和⾃己的思维定势截然不同的观念。

场上的这些辩题,本就不存在正确答案,像极了现实世界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如何建⽴有效的志愿者管理机制?远不是看看教科书就能知道的。在 SEED,⼀开始,⼤家都是志愿者。负责管理的⼩伙伴觉得,⼤家本来就是志愿服务,能来做就不错了,怎么好意思提更高的要求?可是,管理的⼈也是志愿者呀,总不能天天帮小伙伴背锅。后来,SEED 有机会跟基金会合作做项⽬,从对方的反馈中,领悟到机构的核心都在于输出的项目的质量,⽽合作机构,才不管你的执行者是不是志愿服务。

于是,所有志愿者的第一课,都会听到这样⼀句话:“志愿者和全职工作,仅仅在于⼯作时间的区别,在⼯作质量的要求上,完全⼀样。” 

哪怕已经改了三版微信稿,SEED 也会和团队⼩伙伴一起精益求精地研磨第四稿。⽽⼤家也慢慢发现,这种专业性所带来的成⻓,原来正是每⼀名志愿者加⼊ SEED 时,所期待的最重要的收获。这样的感悟,只有跳到泥土里,把⼿弄脏,才能在每⼀个深夜中,坚持落实进每⼀份⼯作。

们期待将这样探索的过程带给更多的种⼦。如果说,讲授⼯具的书籍、⽹课、培训, 是打开知识⼤门的钥匙,那么,SEED 可以成为进入⼤门后的后花园。

注重参与者的多元讨论、反思、实践,让知识流动起来。同样⾯临环境事件,环保从业者看⻅诉讼,做社区的人看⻅民众,教育者强调批判性思维,残障领域关注对于特殊群体的影响。

SEED 社区中有 400 个人,这是 400 种⼈生,400 种不同的经验,值得互相看⻅。

5
  SEED迭代:让种子们互相看见

带着这个思路,我们推出了全新的 SEED Fellowship 项⽬。不再设⽴“导师”和“学员”的⻆色之分。⽆论是初出茅庐的⼤学⽣创业者,还是⽩发苍苍的业界泰⽃,⼤家都拥有一个新的名称——“参与者”。

因为我们相信,知识来源于每个人。在创造上,⼈人平等。⽽项⽬的主题,聚焦在近年最⽕,却⼜令人最搞不明白的那些点上:如何在公益项目中借鉴商业思维?如何⽤“放权”的⽅式管理团队?

公益⾏业开不起那么高的工资,如何让⾼素质的人才可以开⼼地留下来?这些,都是项⽬负责⼈最头疼的问题,也正是⼀旦有改善,可以极大地释放机构潜能的问题。正需要和社群的力量⼀道,在不断的实践中,共同探索属于⾃己的答案。

我们深知这是⼀场探险:没有⾦字招牌,会不会没⼈报名?将话筒交给参与者,如何保证学习的质量?坦⽩地说,对于上述问题,SEED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我们也相信,⽬前对公益人才的培养⽅式要变,讨论的空间要更大,反思要更深,要邀请更多人的声音发出来。我们希望,让⼈才发展项⽬回归到对每个个体的关注;少些纸面上的争辩, 着眼于现实与理想狭缝里的冲突和成长。

如果在听筒前的你,是⼀名于深思中发现创见、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的公益项目或社会企业从业者;愿意加⼊这场探险,探索共同学习所能达到的最远疆域,追寻深度讨论时⼼灵一颤的喜悦——那么我们诚挚地邀请你,申请成为今年的 SEED Fellow!

推荐阅读:创变路上渴求的深度交互与体验,SEED 和你一同践行!| SEED Fellow 招募正式启动

- 完 - 


后续还有分享者与听众的精彩问答环节,想了解的小伙伴们欢迎微信搜索“公益网校”小程序,关注“我是公益项目官”线上午餐分享会栏目!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线上午餐分享会专栏)

我们会定期为各位推出精彩公益项目官故事,也欢迎各位添加公益网校小分队客服(gywx_cgpi)拉你入群,零距离听公益项目官分享他们的精彩故事!

我是项目官午餐分享会01期 | 柳茜:首先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是项目官午餐分享会02期 | 李静:听见心的声音,永远在路上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午餐会音频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