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2期 | 诺兰为什么能够成为“诺兰”?

十三邀 2020-03-14



许知远对话诺兰

9月1日,诺兰的新电影《敦刻尔克》在中国上映,观众口碑并不像北美的一致好评。


有人夸赞诺兰回归极简主义,处理战争题材却保持着高级的克制;多条时间线的叙事,完美地构筑了悬疑感。也有人大失所望,认为片中过多的BGM抢戏,结尾又陷入了好莱坞式的煽情套路……


“他好像没有让我特别触动的时刻。”事实上,许知远为即将到来的这场对话感到紧张,尽管他看过不少诺兰的电影,却不认为自己足够了解这位导演。


于是,在采访诺兰之前,许知远约见了两位影评人:毒舌的赛人,还有一位诺兰的“脑残粉”,他们的看法截然不同:


“诺兰干的事就是《我的前半生》里马伊琍干的事——自我怀疑,重塑自我。谁更牛逼?我也不知道。”


“诺兰有两大方法,一个是叙事,在技术方面他很成功,一个就是思想方面,带有很多哲学的东西。”


· 诺兰究竟是一个天才导演,还是一个后天之才?

· 诺兰影片中的哲学意味从何而来?

· 诺兰为何能够获得国内观众的追捧,甚至走上神坛?

· 从二十多年前的《追随》,到今天的《敦刻尔克》,诺兰到底有什么改变?


许知远带着这些问题,见到了诺兰。

尽管在紧锣密鼓的宣传期,诺兰看起来并不很疲惫。他算是半个“美国人”,但身上更多是一股英国绅士谦逊的气质,说起话来语调低沉、克制。


虽然选取了战争题材,诺兰却否认自己构建宏大叙事的野心:“我不想制作历史,我想制作一部电影,一个年轻人愿意去看,并且能产生息息相关、身临其境的感觉。”


许知远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电影中的哲学。诺兰更否认是有意为之。他说,中国媒体总是让他自我评价,这让他感觉有些不好意思。这种审慎,正如他电影的周密,很讨人喜欢。


诺兰或许也知道,近年来自己的作品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效应,有一批忠实影迷甚至自称“拜诺兰教”。越来越多影迷对诺兰的膜拜和过分解读,形成了一种现象。


许知远试着推想这背后的社会心理:“在过去十年里,全球开始了一个谈论未来的浪潮。诺兰的方式是特别吻合这个时代大家对智识,对智力性的渴望。”这是否意味着,无论诺兰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迎合,都可算是“生逢其时”?更何况,他是一个如此出色的电影制作人。

……

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只知道,截至当日,诺兰已在亚洲停留1个多月,完全没有时差之扰,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家庭假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024mxevg7&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二期 许知远对话诺兰 精剪版


!福 利 时 间!


我们将挑选10位网友,送出20张(每人2张)《敦刻尔克》电影票。


参与方式:

和你的好友一起聊聊以下任一话题

1、你心目中最伟大的导演

2、你喜欢的电影中最打动你的那一幕

3、对本期节目的看法


并将对话截图 发给我们,我们会从中选取幸运网友。

结果公布时间:9月11日。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更多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