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Gartner分析做了一张新技术的成长进程图:
Scott(MarTech概念提出者)讲道,这张图所揭示的是在技术诞生(如大数据与AI人工智能)并迅速发展之时,人们对新技术的期望也会迅速膨胀;但当膨胀到了某个峰顶,人们会发现一项技术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许多投入似乎没有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将迅速回归冷静,并衰落进入低谷期;再往下发展,随着人们慢慢地真正了解新技术,技术将走向复苏期,走向真正的成熟。而中国的数字营销技术,正处在一个迅速膨胀与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卖咖啡、蛋糕、美妆、奶粉、辣椒酱,甚至在违法诈骗的领域里,都有能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耀眼的数字化案例。所有人都知道数字营销技术(下简称MarTech)很好,但很少有人进一步去问:2. 再好的MarTech能适合所有阶段的企业吗?3. 如果不能,企业如何自我评估对MarTech的需求?4. 一些甚嚣尘上的热词到底是真的有用,还是哗众取宠?为此我们采访了国内先行的营销技术服务商赛诺贝斯的合伙人&COO孟艳冬女士,为大家带来一场去伪存真“接地气”对话!
为了照顾吃瓜群众,也为了看看业内的强人精英是如何定义MarTech,我们有必要先聊聊——
(下文内容源自访谈整理)
在字面意义上不难理解,MarTech就是用于营销的信息技术,通常会分为:广告技术、内容与体验、社交与关系、交易与销售、数据与分析、以及企业管理等六大类。
弯弓:中国营销技术生态图谱2.0版,文末添加客服可领取高清版本
根据美国Forrester Research《美国营销技术与服务费用:2017-2022》报告显示,以宝洁、联合利华等为代表的大广告主正不断削减营销预算,另一方面,这些广告主却在MarTech上的投入上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国外MarTech的发展情况虽然值得参考,但也不能忽视MarTech在中国有着特色的生态和发展表现。这就要说到——
MarTech的中国往事
孟艳冬提到,如今人们会吐槽算法推荐,热议怎么玩“盖楼”,奥迪广告一个200元的BUG登上热搜……其实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在2000-2009年期间,中国的营销界缺乏概念和理论指导,并不像如今这么活跃,也没有大众参与讨论的氛围。直到2009年——2013年,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微博和微信崛起,公众号诞生,社交媒体的商业化路径走向成熟,带动了国内商业数字化的进程。当时只道是寻常,其实我们都经历了一段很重要的历史。再往后,则是如今——
赛诺贝斯所能服务的营销场景极多,会接收到大量企业用户的诉求,因此在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之中,他们能明显感受到各类公司对MarTech认知有着极大的差异。孟艳冬讲了他们所感受到的几个特点:1. 头部企业对MarTech的认知会更高。“他们的预算会更多,营销经验积累也更丰富,并且总是会保持对新事物与新玩法的观察,进步也更快。”2. 而中小企业更偏好前端应用类的MarTech。”中小企业有生存上的压力,更看重获客与转化数据,因此更偏向能直接用于营销的一些MarTech应用。“3. B2B企业日益看好数字化转型。由于B2B企业客单价更高,当他们逐渐发觉可以利用数字化运营和孵化用户价值时,他们的创新和数字化意愿正迅速膨胀。除此之外,MarTech市场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和我们每个人都切身相关——1. 多数企业的「效率」不足以跟上MarTech发展速度
根据WalkerSands的报告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营销技术在过去3年发展迅速(48%)或以光速般进化(15%),在MarTech发展速度这点上,营销人员们是极具共识的(63%)。
但企业可能无法跟上这一步伐。MarTech落地并不是一件“即插即用”的事情,可能会涉及企业内部评估、数据埋点、人员培训等等事宜。尤其传统企业缺乏对新事物和新玩法的观察,也没有足够的数据与经验去理解与使用新技术,进步速度自然就会慢一些。
因此,同样是在过去的3年里,只有2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公司对于营销技术的使用在快速发展,而有绝大多数(73%)的营销人员认为他们的进步速度是缓慢的,或只是“略微”、“稳步”的进化。
孟艳冬说道,“企业有自己的垂直视角,也就有了各自的认知偏差。”其实这段话对吃瓜群众也适用,比如曾经盛传(至今也还在传)淘宝的商品推荐如此精准,一定是偷开用户的手机录音窃听用户喜好——
上面的例子便是一个典型的对技术的误读,毕竟大众对技术的认知程度不高。但在营销圈子中,传统的以创意内容为推动力的营销观念正不断遭受“数字化”的冲击,营销人员们对「创意内容」和「营销技术」的关系,以及何者更能推动营销战略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五年前,认为创意内容更重要的人是营销技术的两倍(47% vs. 24%);现在,他们认为创意内容和营销技术同样重要(29% vs. 30%);同时,营销人员们相信5年后技术才是主流(30% vs. 14%)。当然,大多数人认为营销战略本身要兼顾和融合二者(41%),难分彼此。
这种观念的剧烈变化,暂不提孰是孰非,它起码反衬出了人们的无所适从。比如有一些品牌观念较强的营销人员认为“企业注重效果转化会忽略了品牌建设”。而另一方面,近年新崛起的品牌却似乎都具备强大的数字营销能力。
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过于歌颂还是贬低「营销技术」,都将让人们建设无意义的高楼,警惕不存在的假想敌,还错过营销技术发展的红利。其实,在一切数字化之前,需要先认清你所在的行业与企业——
“每个企业的数字化程度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比如今年「CDP」是比较热门的一个概念,但如果一家企业并没有多个高价值的数据孤岛亟待打通,那么它关注CDP的必要性其实并不大。
那如何精准定位自己的需求?孟艳冬分了三个阶段:
如果从零开始,企业首先要将营销资源、营销渠道数据化。比如古早时代做生意流行寄产品手册,如今何不做公众号的定向推送?以前用笔记本记录和用户的沟通情况,如今何不上线CRM系统?还有用户签到等等,都是可以进行数字化布局的地方。即使是中小企业,其实也可以利用一些简易的SaaS应用构建数字化的基础,“只要满足功能就行了,随着功能的堆叠慢慢往上走。”
数据收集上来了,怎么用?同个人在不同平台上的数据,怎么打通?这是一个将数字植入企业基因的阶段。赛诺贝斯创始人张韬曾说道:“数据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公司具有对数据的挖掘能力,以及数据洞察能力、顾客分层能力。”
通俗地讲,当企业完成数据化,一定会惊觉数据真是太值钱了,甚至是企业继续成长所必备的氧气——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企业能将数亿营销预算玩得如鱼得水,而传统企业一砸钱往往血本无归。这一阶段的企业,会将数据作为资产开展数据增值、周转、共享、交换等行为。
想想你的企业处在什么阶段?但在认清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之后,弯弓研究院还建议企业评估两个MarTech的关键因素:各行业对于营销的各个环节,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行业极其重视复购率,比如婴幼儿奶粉,因为妈妈们必然不止消费一次;而有些行业则极其关注新客率,反而不怎么在乎复购率,因为用户多半不会回来——比如旅游景点,甚至是卖年卡的健身房。对复购率重视程度较低、产品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建议优先完成整体的数字化转型与布局;而对复购率重视程度高、产品难以线上化如餐饮业、休闲场所等,则应优先从CRM/SCRM等直接作用于企业前端的MarTech切入。
如果没真正了解品牌的目标用户是谁,无论是精妙的数字广告策略,还是极具创意的品牌内容,都一样可能会翻车。比如徐福记,不仅玩转了国潮,还和喜茶联名,更请来了欧阳娜娜做代言人,更积极投身电商渠道,堪称「国潮老字号」、「品牌年轻化」等新兴概念的教科书,然而业绩节节败退,据称正在寻求出售之中。徐福记和喜茶联名推出的“沙琪玛面包”。可惜品牌会年轻,用户却不会返老还童。当然要想得出清晰的用户画像,那只能是基于具体行业具体案例的讨论范畴。但在大体上也有一些简单的选型建议:用户群体里年轻用户和女性用户比例越大,越需要能与「内容」结合的MarTech技术,如数据分析、千人千面;反之如果用户群体年纪偏大(30岁以上)、男性居多,创意是打动不了他们钱包的,品牌需要有更全面和长期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比如构建一个可以反复触达用户的流量池。
过了30岁的人,似乎对品牌的故事、算法的推荐都越发无感当然,无论是为了执行还是吃瓜,这个繁复的世界总是把一些「热词」摆在我们眼前。为了不落于时代,我们总是需要去厘清——
谈到「增长」,孟艳冬直接了当地给出了她的看法,“大家对于增长的看法也过于狭隘了。”“很多时候就是概念上的炒作,赚钱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实际上应该把「增长」放到更大的范围去看。企业运营能力的增长是不是增长?企业品牌价值的增长是不是增长?企业覆盖的业务区域的增长是不是增长?我们谈增长就想到营收,不过因为营收是最后的且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即「业务最后的1公里」,仅此而已。”
2. 怎么看待“CGO首席增长官”这一岗位的兴起?“大家不要太在意一些企业的岗位变化。比如有些企业会让市场部管理品牌职能,也有些企业单独运营一个品牌部的,这两类企业都能获得成功,怎么界定哪个管理方式更好呢?其实都有其合理性。我们不能脱离企业的模式和背景,去评价一个管理方式的优劣。”“我觉得是什么「O」并不重要,关键是营销的目标就摆在这里,CMO们本来就要负责推广传播、树立品牌形象、做用户培育、帮助企业实现增长, 只不过近两年“增长”成为大家的核心关注点,市场部门与业务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所以才有了CGO这一个词。真正的关键是企业要制定职能部门的具体目标和KPI是什么,并找到有效的方式实现。”孟艳冬:“国家近期在政策上给了区块链很好的支持, 在概念上,区块链可以实现分布式的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和分享。但现阶段区块链要应用于MarTech有两个前提:信用环境还有使用场景。这是非常难以满足的,因此虽然要用区块链技术并不难,但现阶段的重点还是进行生态上的布局。”
最后总结两个建议
1. “警惕过度包装”
孟艳冬:有时候我们会过于追捧一些概念,但其实很多技术一直都有,并不会因为知名度高就突然成为了企业的特效药。事实上许多「旧概念」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实现,比如新零售和营销自动化。
另一方面,过于重视营销可能会伤害到真正的用户。比如拼多多(过于重视转化,伤害品牌形象),在极致性价比之下换一种更友好的传播方式,效果难道就会差很多吗?当然拼多多的营销方式是好是坏,缺乏实际数据的我们也难以评价,但这一定是一个值得反复斟酌的问题。
2. “不要急功近利”
作为技术公司,他们希望企业们能够“按阶段、渐进式的进行数字化转型”。赛诺贝斯的创始人张韬也曾在去年说过这么一段话:
“MarTech领域的人们,需要耐得住寂寞,技术本来就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水分。不能拔苗助长,把MarTech塑造成无所不能的利器,让客户预期超过了实际的价值,反而会让这场变革未老先衰。”
愿你我共勉之。
-商务合作&添加客服-
-往期推荐阅读-
本文为 丨弯弓新媒体丨 原创文章
编辑:陈尘
作者:燕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