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樱花季 | 带你看东京都市圈人口变迁

都博士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2023-03-10


又到浪漫樱花季!约好了哈,我们在4月24日周五15:00下午,直播云游东京都市圈,陪你去看城市生长,陪你一起聊圈里的芸芸众生。直播入口点击阅读原文。

☑ 作者:陈红艳(华夏幸福研究院研究员)

☑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欢迎收藏、转发和后台留言

_


东京,不仅是日本的首都、全球城市金字塔顶端的城市,也是全球屈指可数的世界级大都市圈所在地。东京都市圈,作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是日本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集聚体。虽然日本早已进入人口减少社会,但东京都市圈人口却逆势增长,东京的年轻人都从哪来?东京这一超级都市圈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大的人口吸力?


一枝独秀:东京都市圈人口集聚的秘密


日本早已深陷人口危机,以平均每年消失一座城的速度持续萎缩:2008年是日本整体人口发展的转折年和分水岭,这一年日本人口总规模达到1.28亿的峰值,此后总量逐年下降,2019年人口总规模降为1.25亿,较2018年同期减少43万。


图1. 1920-2052年日本总人口规模变化图(亿人)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产新智库


逆势增长,东京都市圈人口规模单极化集中:尽管日本总人口已经连续十余年呈减少态势,但向大都市圈尤其是东京圈集中的趋势却依然持续。70年代前,东京都市圈、名古屋圈、大阪圈三大都市圈人口均呈现大规模净流入特征。之后,人口流入趋势逐渐“分化”。大阪圈人口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名古屋圈人口基本稳定,迁入与迁出保持相对平衡,东京都市圈则依旧保持人口净流入态势。截至2015年,人口体量已占据日本半壁江山,达到51.8%,其中东京都市圈比重更是接近30%。


图2. 1954-2016年三大都市圈人口增量变化统计图(万人)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住民基本台账人口移动报告年报


东京都市圈人口集聚,与其不断强化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地位相匹配:政治上,尽管规划多次提出“分散政治功能”,但东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不可撼动。经济上,首都圈企业数量占全国比例始终维持在30%左右,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量始终占日本总交易量的95%以上,经济单极化特征突出。交通上,东京庞大而复杂的轨道交通体系世界闻名,其道路网密度更是名古屋圈和大阪圈总和的2倍,交通中心地位更是可见一斑。



活力满满:从年龄结构看东京都市圈


少子老龄化,日本人口屡创新低:2018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3557万人,老龄化率达28.1%;7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2618万人,高龄化率达20.7%。


2018年日本新出生人口92万,较2017年减少2.5万人,是日本连续第三年新出生人口规模小于100万,同时也是进入20世纪以来日本出生人口的最低值,出生人口规模的持续降低无疑变相推高了老年人口占比,加速日本人口的相对老龄化。


究其根本,少子化和长寿化是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根源。


图3. 1965年以来东京都市圈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图

资料来源: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产新智库


相对年轻+结构分层,东京都市圈人口结构特点突出:东京都市圈凭借人口的持续净流入使得人口保持相对年轻,且越往内圈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从2015年日本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东京都市圈劳动年龄人口达64%,显著高于全国平均;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占比为24%,低于全国平均。
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来看,东京都>近邻三县>周边四县,2015年其数值分别为66%>63%>60%;从老年人口比重来看,则呈现明显的周边四县>近邻三县>东京都,2015数值分别为26.9%>24.7%>22.7%。

图4. 1920-2045年东京首都圈分圈层劳动人口和老龄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源头活水:人口流动和都心回归


从人口流动看,日本经历了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人口流动、大都市圈内部人口流动两个主要阶段:大都市圈间及大都市圈内部流动成为中后期人口流动主体形态。截至2017年,大都市圈内部流动占比39%,非大都市圈流向大都市圈流动占比23%,大都市圈流向非大都市圈流动占比18%,非大都市圈内部流动占比20%。

图5. 日本大都市圈和非大都市圈人口流动情况(千人)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都心回归”,时代背景和政府政策共同推动:1975-1995年间,东京都人口持续净流出,呈现明显“空心化”趋势,此时近邻县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人口大规模净流入;而90年代中期以来,东京都人口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近邻县人口流入开始放缓。一方面,是泡沫经济崩溃,大都市圈地价持续下跌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政府为了应对“空心化,在中心区积极建设公营住宅,推动城市紧凑发展的努力。

图6. 1975-2017年东京首都圈分区县人口净流入情况

资料来源:日本国土交通省


人口重新回到市中心并非是偶然,都市圈强大的中心结构仍不容忽视,尤其是服务业、信息化主导的新时代,创新持续向中心集聚,超级都市圈单极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逐渐增强。这一趋势对于我国都市圈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值得在卫星城、微中心建设方面参考。
延伸阅读:1、同城化提速,北三县跑步入圈2、都市圈研究 | 睡在燕郊,梦在北京3、都市圈2017→2019,从蜗居打拼到安居乐业的N种变化4、线网密集,内联外通,站城一体,都市圈城轨建设哪家强?5、内外是否协同?外溢还是虹吸?看凹凸有致的都市圈6、跨城通勤看中国三大增长极一体化差距?7、大国创新的都市圈时代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直播,后台回复“都市圈即可查看相关文章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