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8分钟+3倍距离,奔波在上海的通勤者,你们还好吗? | 品读

刘梦圆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2023-03-10

关注置顶,获取更多原创都市圈和新兴产业深度研报

☑ 作者:刘梦圆(华夏幸福研究院研究员)

☑ 阅读全文约需9分钟,欢迎收藏转发和后台留言

_

由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撰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都市圈极限通勤研究》,基于联通手机信令数据,选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十大都市圈,试图以人和交通的流动为观察视角,通过分析居民日常通勤情况,对比各都市圈极端通勤人群的分布和特征,勾勒城市的边界和轮廓,探索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上海,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长三角的龙头城市。

繁华背后,不断扩张的城市化和不断增长的人口给上海带来怎样的通勤故事?奔波在上海的极端通勤者,你们还好吗?

大约在6000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2000年之久。上海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辖黄浦、徐汇、长宁等16个市辖区和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市域土地面积6340.5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418.33万人。


寻找上海的极端通勤人群



研究区域包括上海市市域,江苏省苏州市的吴中区、吴江区、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浙江省湖州市的吴兴区、南浔区,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海盐县、平湖市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上海极端通勤人群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

极端通勤平均时长98分钟


201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2418.33万人。本研究利用联通手机信令数据,并通过合理扩样,得出上海有效通勤用户数据共622.76万份,占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5.75%。其中,按照通勤距离最远的10%分析,识别出极端通勤人群数量为59.5万人。


从单程通勤距离来看,上海区域全部通勤人群的平均直线通勤距离为9公里,其中通勤距离为5公里的通勤人数最多;而从单程通勤时间来看,上海区域全部通勤人群的平均通勤时间为57分钟,通勤时长超过60分钟后人数分布即呈现出长尾特征,说明通勤时长超过60分钟的通勤距离在上海区域只是少数通勤人群的选择。

上海区域通勤人群占比与时长分布图


以通勤距离最长的10%人口为极端通勤人群,发现上海区域极端通勤人群的平均通勤距离为26.6公里,将近是上海区域全部通勤人群平均通勤距离的3倍。在极端通勤人群中,最短通勤距离为18.9公里,最长通勤距离长达70公里。从通勤时间上来看,上海区域极端通勤人群的平均通勤时间为98分钟,将近是全部通勤人群平均通勤时长的2倍

上海区域通勤人群通勤距离频率分布图


2

青壮年承受最大通勤压力


从通勤人群的年龄段分布来看,25-34岁年龄段的通勤者人数最多,占样本数据集的22%,近似为排名第二的35-44年龄段人数的两倍。


从不同年龄段通勤者的平均通勤距离来看,青壮年上班族承受最大通勤压力。数据显示,年龄段在25-34的通勤者其平均通勤距离最长,为9.53公里,年龄段在35-44的通勤者其平均通勤距离次之,达9.38公里。



上海的极端通勤人群轨迹地图



从通勤区域来看,上海区域内的人口通勤范围以上海市内部区县(1小时等时圈;50km圈层),特别是中心城区内部区域为主。

上海市一小时等时圈覆盖了市域大多数片区,但从通勤人口流动在其内部并不均质,总体而言,等时圈东侧的人口通勤流动不及西侧明显。而在中心与外围的关系上,与中心城区联系相对较多的外围相邻区域为浦东新区、松江和青浦。从通勤的城市关系上来看,昆山与上海、苏州联系紧密,串联起两大城市。

进一步勾画极端通勤人口的OD通勤路线,识别通勤人员由居住地和工作地组成的通勤路径,发现极端通勤人群的通勤路径主要为东-西走向,其中浦东新区、松江区、嘉定区是极端通勤人群重要的通勤节点。南-北走向的通勤路径则相对较弱,金山区、奉贤区、宝山区是南北向极端通勤人流的主要始末点。 

上海区域极端通勤人群县域OD图


1

极端通勤人群中的地铁族


从上海区域极端通勤人群居住地分布热力图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极端通勤人群居住地呈现出沿地铁线向外扩张的分布态势,特别是在地铁线路的终点和交叉点处,集聚着大量极端通勤人口。从上海区域极端通勤人群聚居地分布图可以看出,地铁1号线北部沿线、地铁11号线向北沿线、地铁9号线松江方向、地铁12号线七莘路方向、地铁2号线东延期方向以及南汇地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通勤人口密集居住区。


因此,可以看出,地铁成为极端通勤人群首选的交通方式。上海区域发达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外围区域完善的商住环境,为通勤人群平衡高房价压力与高生活质量提供了现实保障。未来,沿轨道交通向外延展的居住格局可能会进一步强化。


上海区域极端通勤人群居住地分布热力图



2

到市中心写字楼上班的OL


与极端通勤人群沿地铁线向外扩散栖居的分布状态不同,上海区域极端通勤人群的工作地则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上海中心城区内,如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以及陆家嘴地区。


上述地区均为人口稠密的市中心区域,居住空间有限,居住成本较大。因此,无力承担市区高昂房价的通勤人员便主动将居住区域选择在远离市区的地铁沿线。此外,极端通勤人员的工作地点也在一些交通节点处形成了若干的小型工作聚集地,如上海浦东机场、闵行大学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以及上海虹桥机场等等。



双向迁移的上下班故事



根据联通智慧足迹的手机信令数据,通勤人群一日内居住地与工作地通勤流动信息展现出,上海区域极端通勤人群的工作地相对集聚,而居住地则呈现从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浦东新区在上海通勤区域内具有双向流动性,其既是极端通勤人群最重要的工作地,容纳12万有余的工作人群;也是极端通勤人群最重要的居住地,承载将近9万人口的安居。


在上海区域十大通勤地区中,排名第二的闵行区也具有此种双向流动性

每天清晨,近9万人从浦东新区醒来,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超过12万的人又从别处匆匆赶往浦东新区,准备投入一天的忙碌。

双向人流迁徙每日上演,让长江口这片热土承载了太多五味杂陈的通勤故事。 

工作(左)和居住(右)地为浦东新区的极端通勤人群OD图



联动长三角,构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全球互联、区域协同”是上海都市圈的规划方向。在区域尺度上,“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级战略推动着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

以交通建设为例,发达的轨道交通不仅能串联起上海市域内部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打破行政地域边界的限制,串联起上海与苏州、无锡、常州、嘉兴、南通等城市的联系

“上海2035”也致力于推进大上海都市圈的创新合作模式,以推动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并基于区域开放格局,提出“多廊、多核、多圈”的理念,强化沿江、沿湾、沪宁、沪杭、沪湖等重点发展廊道,实现区域协同、空间优化和城乡统筹式的现代化发展。

上海都市圈发展情况格局分析图


长三角城市群从以公路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的交通格局,大桥和高铁逐渐缩短了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距离,“同城效应”日益明显。主要城市之间,如上海、苏州、常州、无锡和嘉兴等,已基本形成连通性较强的交通廊道,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发挥着中心枢纽的作用。

在人口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人口大量向城镇聚集,形成了人口集中的城市区域。其中上海中心城区、杭州中心城区、绍兴部分地区成为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

在产业方面,得益于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较多的人口聚集,上海、杭州中心城区产业化水平较高,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产业联动的能力和效果较强

在地价方面,与人口分布的规律大致相似,长三角地价以上海为中心向周围圈层逐渐扩展

在城市功能方面,上海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明显,城市群联动发展使长三角城市互动密切,上海、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发展体系

总体而言,以上海为中心,以杭州、苏锡常、宁波等为联动的上海都市圈正在形成,并逐渐强化其吸纳产业和人口的功能。



出版信息

《中国都市圈极限通勤研究》定价:98.00书号:ISBN 9787302520535作者: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延伸阅读:
1、同城化提速,北三县跑步入圈2、都市圈研究 | 睡在燕郊,梦在北京3、都市圈2017→2019,从蜗居打拼到安居乐业的N种变化4、线网密集,内联外通,站城一体,都市圈城轨建设哪家强?5、内外是否协同?外溢还是虹吸?看凹凸有致的都市圈6、跨城通勤看中国三大增长极一体化差距?7、大国创新的都市圈时代

点击“阅读原文”可前往当当网查看电子和纸质书

后台回复“都市圈即可查看相关文章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