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北大 vs 牛津: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与趋同


人 物 专 访

| 大学堂•北大讲坛 | 牛津 | 高等教育 |   


关键词:大学堂•北大讲坛 牛津大学 西蒙•马金森 


2019年夏天,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邀请,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教授访问北京大学,围绕“基于学生自我形成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公共产品”、“全球研究系统的动态发展”、“是否存在中国大学理念”等主题做了四场专题讲座,其首场讲座被纳入北京大学国际演讲品牌“大学堂•北大讲坛”顶尖学者系列。

自2007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马金森教授一共访问了中国四次。十多年来,他见证了北大的变化,也目睹了中国的发展。作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在马金森教授看来,北大与牛津有哪些不同?中国高等教育与英国的差异在哪里?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访问期间,北京大学采访了马金森教授。


北大 vs 牛津

北大与牛津作为中英两国的高等学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校都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在马金森教授看来,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北大的出类拔萃之处,除了学科体系完整以及杰出学者云集之外,一是北大拥有非常美丽的校园,二是北大在中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中国学生 vs 英国学生

在马金森教授眼里,北大人彬彬有礼,热情慷慨,细致周到,而且与人们对于中国人“讷言”的刻板印象不同,马金森教授看到的是朝气蓬勃的北大人,他们和自己的西方同仁一样,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


马金森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勤奋。很多中国学生非常努力,并且知道惟有努力才有所不同,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勤勤恳恳,日复一日地努力学习,并且乐此不疲。



彼此之间的差异

与中国相比,英国高校有悠久的学术传统以及深厚的知识底蕴,马金森教授尤为称道的是英国极高的教育标准与学术标准。在他看来,中国的标准还在形成中。在物理与工程等领域,中国显然后来居上。但在很多领域,包括教育,标准尚未形成。


在英国,一个一流的学位意味着学业优异,意味着学生能够做原创性的工作,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有关学科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尽管东亚教育中也有批判性思维,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及英国的教育。 


尽管如此,马金森教授是乐观的,他说,目前他在英国教授的中国博士生与硕士生都长于批判性思维,与英国本土的学生一样,这些中国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学 vs 国家

和英国一样,北大资深教授有更多的自信,职业生涯中期的教职员工忙碌于授课和研究,年轻人则在努力寻找发展的机会。与英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教授有更多机会为国家做事。北大的许多教授扮演着智库的角色,而在牛津则少得多。大学在中国有更重要的作用,政府的领导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大学堂•北大讲坛”是北京大学全新打造的高端国际演讲品牌,云集全球各界重量级嘉宾,汇聚思想与智慧,传播知识与价值,并通过双语视频将精彩演讲呈现给社会大众。

该演讲品牌将包含六大系列:元首政要系列、中外使节系列、诺奖得主系列、顶尖学者系列、大学校长系列和行业领袖系列。 


来源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

采访与撰稿|王燕

编辑 | 德林米

近 期 热 点

项目 | 世界课堂:站在时代的浪尖上,选课进行时!

独家丨郑云龙:从“音乐剧学院奖”走出来的最佳男主角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