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语记|薛思齐:怀揣理想,脚踏实地
编者按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际,有一群人他们在实践中触摸祖国大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一群人他们始终怀揣着滚烫的理想,高举热爱和情怀,无畏前行;在焦虑迷茫横行的当下,有一群人坚信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不必依赖他人着色。
“追光语记”第三十期,让我们走近2021年度京东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薛思齐,听他分享他的实践经历与热爱。你,准备好聆听他的故事了吗?
心怀理想,热爱所学;
心存善良,坚持初心;
在沉默中认识、了解自己;
在实践中触摸、扎根中国大地;
资料卡片
薛思齐,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在校期间,撰写的《保卫恩格斯——从辩证法的视角回应马恩关系命题》获第二届“五四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二等奖;主讲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一等奖;先后参与了“红色初心丛书”之《井冈山精神》编写、《红船精神》校订等工作。2018年至2020年,三次带队参加“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别在2018年、2020年取得三等奖、2019年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本科期间,先后担任班长、学院学生会主席,先后获得全国“最美中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干部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院级优秀团员等荣誉。
热爱所学,沉淀积累
公益菌:师兄在专业学习上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是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习的呢?
对于专业学习,我觉得更多的是心怀一份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吧。因为喜欢一个专业是很困难的,当你对自己的专业满怀热爱时你就会愿意为它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你会很自如地乐在其中,尽管有些时候真的挺累的。
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习,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吧。一是大家都很关心的学分绩点;你想要什么样的学分绩点就意味着你要分配多事时间到你的课堂展示、论文写作、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成果是通过学分绩点表示出来的,但学分绩点不等同于学习成果。要更注重我们学习成果的沉淀。二是你对学科的理解、参悟。对学科的参悟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你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多读书这句话总归是没错的。我的本科导师讲:大学生一年至少要读200本书。听起来很吓人,一年这么多本。但当你读书时,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沉淀,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放松。
触摸中国大地、关切基层
公益菌:师兄的科研历程是怎样的?很多同学对科研很感兴趣,师兄有什么经验想要与我们分享呢?
就像简介中写到的,我三次参加“创新杯”的比赛,三次参加算是次数比较多了,参加“创新杯”更多的是情怀吧。小时候一次去大巴山贫困山区,亲眼看过当地居民努力生活的样子,真正感受到“最伟大的力量在于人民”这句话的含义。而“创新杯”正好是一个契机,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去了解、走访祖国大地。我觉得要触碰到这个祖国大地,就是要走到这些山中间去、走到普通的人民群众中去;也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怀,三年都去做了这个大巴山贫困地区的“创新杯”调研。在2018年到2020年期间,我们算是六进巴山,这算是一个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实实践。学校对学生做科研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真正要让科研变成我们的本科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还是需要我们学生不仅仅是做学校里的学生,更是去做社会做人民群众的学生,真正去了解我们身边的,我们这个中国社会亿万人民的生活状况,他们的所困所难,所思所想,这才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关于做科研的经验,我觉得实践是第一性的。我们无论做那一方面的科研,都始终是做的真正的祖国大地上的这样一个研究。我们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农业国,我们还是拥有近三四亿的农业人口任,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走近田间地头去调研实践。因为任何一个事情你忽视了有三四亿人的需求,那么这个事情肯定是难以办好的。而我们人民大学自成立起,就拥有着一种基因,拥有又专又红的学风,这种学风促使着我们一直都去和祖国大地相联系。如果你去和祖国大地相联系,你就会有一种非常强大的血脉力量。把自己的所学反哺祖国大地,一种反哺的情怀,是我们人大学生应该具有的。
自律乐观,有始有终
公益菌:师兄是怎样看待学生工作的呢?有不少师弟师妹会因为学生工作太多而难以平衡与学业的关系。
学生工作的话,就是两个命题吧。第一个,它是你自己选择的,所以你需要自己平衡学习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冲突。学会取舍,及时沟通自己的时间、工作进度,及时舍去一些无法完成的工作,还是一件蛮重要的事情。第二个就是选择你真正喜欢的,想要一直坚持做下去的。如果参加某个学生工作只是为了保研加分、填补一下自己偶尔空虚的周末时光,那真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学生工作,它就相当于是你大学生活的一个插曲,你所做的就是给其他人创造更多更好的回忆,与此同时,你的生活也随之变得多彩。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公益菌:师兄觉得那几个词语用来形容自己最贴切呢?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词?
理想主义、善良、热爱。
这三个词语可以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当你真正拥有了理想和信念,你就有了力量。可能我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满足功利的条件,但可能就是怀有对这个社会的一种美好的想象,驱使着我去做这些事情。我觉得我们可以并且允许自己理想主义一些,一些理想主义让我明白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一些理想主义会让我过得轻松一些,让我的人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不被大流中的焦虑裹挟着前行。
善良很多时候与理想主义挂钩,你觉得这个社会本来是美好的,大多数人是善良的,你自然就是善良的。我们无法像吴玉章老先生那样“一辈子做好事”,但我们可以做到一辈子不做坏事。我觉得在生活中,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去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问心无愧的人。
最后一个就是热爱嘛,就像我对我的学科的喜欢是一样的。“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拥有一份热爱,是我去做任何事情的原动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只要我热爱这个事物,我爱它一天我就会去做一天。
与自己和解、与自己对话
公益菌:师兄在大学期间有没有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呢?面对这种困境师兄是如何坚持下来,并继续前行的呢?在克服自身迷茫的方面,师兄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师弟师妹们呢?
这种时候怎么会没有呢?当然是有的。第一个迷茫的阶段就是刚进校没多久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学不过周围的同学,也不明白自己要怎么学,整个人当时确实难受。然后也是我的哲学课老师,带着我在操场上散步了两个小时,之后给我发了一个邮件,告诉我:要允许自己像同龄人一样摸索迷茫,甚至犯错,然后在阅历中慢慢成长起来。第二个就是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是继续学习深造还是尽早初来工作。整个人就比较漫无目的,然后我的本科生导师跟我讲:“具体想做什么,你遵循你心中的那个想法。如果你想不通,那就先安静几天。”所以我自己冷静了几天,想我到底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当然后来也是想清楚自己还是多读些书吧。所以两位老师教会我两件事——哲学老师教会我允许自己犯错、与自己和解;本科导师教会我了解、认识自己和自己对话。
在这种迷茫的困境中,学会静下来,安静地思考,也是我学会的如何去缓解自身焦虑情绪的方法。
给师弟师妹们的建议,还是我的老师教会我的两件事情——和自己和解、与自己对话。如果不和自己和解的话,你会活的很累,你有可能在大学期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和自己对话的话,你会迷失在其他人的说法之中,多元化的期盼之中,过的可能并不是自己的人生。
公益菌:有很多同学会因为学业压力和朋辈竞争等问题产生焦虑,师兄是否遇到过这类问题呢?又是怎么克服这些情绪的呢?
朋辈的竞争很多啊,现在的大学生谁不接受一些来自朋辈的压力呢!我觉得你能够决定自己去做什么的时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压力。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古话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大家都有自己的神通在,寻找到你所热爱的事物,去做你所热爱的事情。即使它在现行评价体系中并不耀眼,但它对你而言是重要的,甚至你可以把它变成一个耀眼的东西。不去盲从他人,被洪流裹挟,不因竞争盲目,这些还是很重要的。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科研和学习的道路上唯有怀揣理想、高举热爱大旗,与自己相处,方能不负初心和努力,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感谢薛思齐师兄的分享,希望同学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扎根中国大地,走好成长的每一步。与自己对话,向内探索真正的自我,用更加积极的态度迎接未知的一切!
往期 ·回顾
策划 | 张作宾辅导员工作室
采访 | 陶嘉仪
整理 | 陶嘉仪
排版 | 明天
头图 | 高正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