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十年】铸牢三农压舱石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民生经济发展成就
系列报告之二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科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筑牢粮食安全底线,走出了一条符合新疆实际的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路子。
(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1.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强化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区粮食产量实现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由2012年的1517.4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1735.8万吨,增长14.4%,年均增长1.5%(详见图1)。其中,2015年粮食总产量1895.3万吨,达到自1978年以来历史最高值。2016年,为适应国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调控要求,新疆主动调减玉米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在经历小幅下降后自2018年开始连续五年上涨,逐步向历史最高值进发。回眸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增,小麦总产量稳定,玉米总产量大幅增长,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图1: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产量图
2.粮食单产持续提升。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不断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扶持力度,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详见图2),其中小麦单产保持稳定,玉米单产大幅提高。2012年,新疆粮食单产为7057.1公斤/公顷,2021年增长到7318.8公斤/公顷,增幅为3.7%,年均增幅为0.4%。其中,小麦单产水平连续10年保持在5400.0公斤/公顷以上;玉米单产自2015年达到1978年以来历史最高值之后,开始慢慢回落,目前仍保持在9000公斤/公顷水平。回眸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灌溉方式不断升级,土地流转方式进一步规范,耕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农作物机械化进程稳步加快,粮食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全区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粮食供给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图2: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单产图
3.粮食生产布局逐步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宜粮则粮,宜棉则棉、宜畜则畜、宜果则果”,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前提下,因地制宜,逐步调整次宜粮区粮食种植面积,引导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总面积稳定在2200千公顷(详见图3),2016年达到自1978年以来历史最高值。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增长,由2012年的1043.9千公顷,增加到2021年的1135.3千公顷,增长8.8%,年均增长0.9%;玉米播种面积较快增长,由2012年的903.8千公顷,增加到2021年的1110.3千公顷,增长22.8%,年均增长2.3%。回眸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持续优化,粮食播种总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图3: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面积图
(二)粮食收储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建立自治区级粮食储备95万吨,地县级粮食储备55万吨,地县级成品粮储备9.1万吨,超额完成国家核定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布局,将存储在北疆的3.2 万吨自治区级储备粮调整到南疆,增强了南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应急保障供应体系不断健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发生粮油断档、脱销现象。全区粮食收得进、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粮食安全的基础更加坚实。
(三)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积极稳妥推进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定价、多元主体收购、生产者补贴、优质优价、优质优补"的小麦收储新机制。改革后,小麦收购从增产导向的政策性收储向提质导向的市场化购销转变,建立的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有效解决了粮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类市场主体为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取得了政府放心、农民满意、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良好效果,激活了市场要素,激发了企业活力,小麦产业形成良性发展。
(四)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84个,农户配备科学储粮器具13750套,促进粮食减损、提档升级。建设和改造51个区、地、县粮食质检机构及企业化验室,粮食质检能力明显提升。支持“中国好粮油”示范县 11个、示范企业23个,有效增加优质粮食供给。大力开展“新疆面粉”“新疆好粮油”公共品牌建设,有效提升了新疆优质粮油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充分发挥玉米资源优势,阜丰生物、川宁药业、凯赛生物等一批玉米深加工企业落户新疆,玉米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立足特色主食,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博乐、昌吉等粮食产业园稳步发展,吸引了一批国内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入驻,产业集聚效应初显。2021年底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到 446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139亿元,増长45%。国家级和自治区涉粮类龙头企业共87家,粮食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达58.8%,较 2015年增长38.8%。
二、精准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粮食安全地位逐渐凸显,保护耕地是落实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党委、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规范占补平衡的意见,着力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始终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不折不扣推进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在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持续加强对土地耕地的高效利用,逐步形成全方位耕地保护格局。
(二)粮食增产空间持续拓宽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问题,连续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粮食扶持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取得阶段性胜利,一是千方百计补足冬小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缺口,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实现节水灌溉,新疆种植冬小麦补贴标准从2012年的105元/亩提高到2021年的220元/亩,农民种麦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全疆冬小麦占小麦总面积比重从2012年的48.6%增加到2021年的70.2%,粮食产销市场持续活跃,强农惠农政策效果充分得到释放;二是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资金到位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补齐农业生产设施短板,大力改善新疆耕地质量,真正实现节本增效;三是加快普及粮食生产机械化,目前北疆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已达较高水平,南疆正在稳步推进粮食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土地平整工作,解决土地碎片化和林粮间作问题,为全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推广应用小麦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深挖小麦增产潜力,不断提升农民种粮效益;五是科学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聚集主要品种充分发挥产区优势,提升粮食产品质量效益及市场竞争力,新疆粮食增产形势持续向好。
(三)各项惠农政策强势助力粮食生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连续出台支农惠农政策,新疆粮食生产得到有效保障。2012年到2021年,中央连续十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为农民实际利益制定粮食补贴政策。新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的粮食工作方针,在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抓改革、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打造粮棉高产田,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的攻关工作,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切实推进新疆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释放惠农政策效应,有效助力粮食生产发展。
三、多措并举保安全,提质增量为“二十大”增彩在健全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方面,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巩固小麦收储制度改革成果;提高地方粮食储备效能,增强粮食市场调控能力;提高南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提高粮食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粮食市场分析和信息发布;完善粮食市场交易体系,深化国际国内粮食产销合作;提高粮食监督管理能力,加强粮食流通执法队伍建设。
在提升绿色仓储物流体系方面,依托全疆综合交通运输骨干网及枢纽,发展“一横两纵三环”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发展多式联运、多元运输方式和绿色仓储物流,打造综合基础设施支撑、能够提供多样化物流服务功能的物流枢纽;培育天山北坡、天山南坡、南疆地区三大粮食物流功能区,推进粮食物流节点建设;构建无缝衔接、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现代粮食仓储设施网络;推进高标准仓示范建设,全面提升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整体水平。
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调整粮食加工产业结构,积极引导粮食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优化粮食加工空间布局,布局加工产业聚集区和集群,提高小麦和玉米就地加工转化率;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化粮食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大力推进“拉条子”、抓饭等新疆特色主食加工;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新疆面粉”“新疆好粮油”品牌建设。
在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方面,建设科技创新推广平台,整合区内外粮食科技力量,支持粮食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对营养健康、质量安全、节粮减损、加工转化、现代物流、“智慧粮食”、安全生产等领域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提高“数字粮食”水平,建设完善自治区级数据共享平台,形成自上而下的粮食信息化体系;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人才集聚开发水平。
往期推荐
【数说十年】凝心聚力绘新篇 石榴花开幸福长
撰稿|蔺璐
编辑|樊书萱
责编|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