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书真好啊!【019】《1984》

星夜长街 星夜长街
2024-10-29

019.《1984》

豆瓣阅读榜单第03名

(每周五依序更新榜单书评1篇)


这本书的书评不太好写。读完蛮沉重,写多四零四。那就点到为止。


在豆瓣阅读的前10名里,乔治·奥威尔有两部上榜,分别是第3名的《1984》和第9名《动物农场》。


作者曾表示:


The moral to be drawn from this dangerous nightmare situation is a simple one: Don't Let It Happen.


描绘这如噩梦般危险情境的目的很简单:“别让它成为现实”。


*本文配图出自电视剧《西部世界》


经典的政治寓言


《1984》是一部政治寓言经典作品,被很多读者认为是一本永不过时的书。


整本书反讽意味强烈,绝妙的展示了一个非常黑暗却也相当真实的世界。


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独裁者“老大哥”(Big brother)追逐极权,扼杀人性,剥夺自由,钳制思想。


考虑到作者奥威尔的国籍(英国)和写作时代(1949年),“老大哥”可能是在影射苏联,但也有穿越时空的其他原型。


在书里,任何地方都有监视器,在无所不在的监视系统和严密的检举模式下,任何举动和情绪,都会遭到思想警察的研究分析。


“双重思想”是老大哥的终极洗脑神器。它指在同一人格下,发自内心地同时接受两种对立的观念。


在书里的世界,所有人都在故意说谎,但是所有人相信谎言就是真理。


总之,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犀利小说。



语言能腐蚀思想


“语言腐蚀思想”是《1984》的重要观点。其实,语言作为思想媒介的独特作用,在不同译本中有所体现。


董乐山在中国最早翻译《1984》,他还译了《红星照耀中国》。此后,孙仲旭纠正了董译的一些错误,相对也更通俗易读。香港的刘绍铭在“信”上略逊,但在“达”“雅”方面不错。


原文:

All history was a palimpsest, scraped clean and reinscribed exactly as often as was necessary.


董译:

全部历史都像一张不断刮干净重写的羊皮纸纸。


孙译:

所有的历史都是可以多次重新书写的本子,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擦干净重新书写。


刘译:

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


这句话的翻译就很典型。“palimpsest”的意思是重写本。古文明常用羊皮等昂贵材料书写,为了重复利用,人们把之前的墨迹刮去,然后重新书写。


可以看到,三人的翻译都比原文有所减少或改变。董译少了“需要”,孙译少了“羊皮卷”,刘译更是有了主观发挥,增加了镜子的意向。


因此,我们读到的书籍,未必是作者表达的全部意思、真实想法。



翻译版本的选择


正视并承认“不可译”,即承认人类不同语言之间本质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在语言学上是有意义的。


在实务中,这不仅动摇不了翻译的根本基础——不同语言之间共同远远大于不同,反而帮助译者客观地对待翻译的困难,有利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正是因为有“不可译的”困难,对翻译事业的追求才会永无止境,更是其乐无穷。


作为有些奇葩的阅读者,星星常常会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从中选择较为满意的版本。


在信、达、雅的排序中,信是第一位的。


译文首先要准确或者比较贴近地表达思想情感,传递给读者原作者的风格,又要根据汉语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合理的再创作,使之符合汉语阅读的习惯,且富有一定的美感。


版本选择,既有客观标准,也有主观喜好。但是兜兜转转,还得回归到原始文本,能读懂原文是最好的,读不懂就要选择好的翻译。


例如《1984》,综合衡量下来还是董乐山的译本最好。



认知由自己选择


真实世界的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批准了一年前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宣称要建立“反弹道导弹综合防御系统”。


美国最强大的对手苏联相信了这个计划,加快了自己在太空武器、反导系统、轨道空间站等方面的研发和部署。


然而,此时的苏联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政治危机。太空军备竞赛中的无意义对抗,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动荡和崩溃。


随后,戈尔巴乔夫上台,然后苏联就没有了。《1984》里的老大哥原型,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解体。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认知都是由自己选择的。在《1984》里写到:


“因为广大群众是脆弱的……他们无法承受自由,不能面对真理,必须由比他们更强大的人来统治,并且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欺骗。”


苏联被美国忽悠解体了。当代人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就拿微信来说吧,我们自己添加好友,屏蔽谁,接受谁,关注什么公众号,发什么朋友圈,看起来完全出于自由意志。


然而,真的都是“自由意志”吗?


摘抄读者群友金句:不要陷入别人给你创造的认知域。



思维只属于自己


《1984》的场景之所以没有成为现实,就是因为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对他人的思维,进行完美的彻底控制。


就拿读书来说,有很多想法是阅读时产生的,事后追忆只是追风捕影罢了。


那么,分享个人的读书感受,有意义吗?


有个蛮火的博主叫“周老湿”,对许多问题特别是台湾政治有不俗的见解,文字也非常有风格,即“话糙理不糙”,有一定影响。


他有个表述:“非常不喜欢开书单”。大意就是:书需要自己读,开书单是思想上的懒惰,抄重点当不了学霸。


“学习、认知就是个不断踩雷,不断上当受骗,再不断自我纠正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要妄想走捷径,不可能的事情。”


想搞清楚问题,就去下硬功夫、苦功夫。


有一定道理。因此,星星记录自己的读书感受,主要还是留给自己看。


至于书单,豆瓣榜单就蛮好。



往期书籍

豆瓣《曹雪芹-红楼梦》《余华-活着》

文学《马伯庸-风起陇西》《拉森-龙文身的女孩》《那多-骑士的献祭》《那多-19年间谋杀小叙》《那多-人间我来过》《王欣-北京女子图鉴》

社科《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

图画《奥斯塔什-长崎:看不见的寄居者》《几米-四季》《几米-我的世界都是你》《敦戈-踏浪》《海勒-你想与谁相伴一生?》《海勒-你想过怎样的一生?》《塔贝克-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宋菲-冰上运动/雪上运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星夜长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