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真好啊!【225】《荷兰鞋之谜》
225.埃勒里·奎因《荷兰鞋之谜》
奎因“国别系列”的第三部。读于电子书阅读器。
在荷兰纪念医院的手术台上,临近手术时道恩夫人在侦探眼前神秘死去。道恩夫人是纽约著名的商人和慈善家,也是这家医院的老板。
案发现场,一根金属线缠绕在道恩夫人的脖子上。
经过仔细的侦察,警方在隐蔽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双鞋子。这双出现在“荷兰纪念医院”的“鞋子”,就成为了本书的标题《荷兰鞋之谜》。
嫌疑最大的主治医生却行使着他的沉默权。此外,虔诚的管家、寡言的律师、柔弱的少女、神秘的来客等女富豪身边的人,也都有嫌疑。
几天后,第二起谋杀案又发生了。主治医生被人勒死,凶器同样也是一根铁丝。
在经过诸多侦查后,作者把所有线索展示在读者面前,然后就是标志性的“挑战读者”环节。
这时,各条线索早已摆到面前,可没能由作者点出,总感觉透着一层薄雾,看不清真相。
当侦探揭晓答案时,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恍然大悟,更有心悦诚服之感。
星星认为,这本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极其巧妙,特别是本书的第一章,看似写了很多场景闲笔和医学冷知识,却在最终谜底揭晓的时候,发现它们几乎都可以用作参考资料和推理伏笔。
在这篇书评里,尝试总结几个奎因小说的英文形式梗。
九本“国别系列”书名的形式统一
书名都采用了“The 国别 物体 Mystery”的形式。
The Roman Hat Mystery
1929《罗马帽子之谜》
The French Powder Mystery
1930《法国粉末之谜》
The Dutch Shoe Mystery
1931《荷兰鞋之谜》
The Greek Coffin Mystery
1932《希腊棺材之谜》
The Egyptian Cross Mystery
1932《埃及十字架之谜》
The American Gun Mystery
1933《美国枪之谜》
The Siamese Twin Mystery
1933《暹罗连体人之谜》
The Chinese Orange Mystery
1934《中国橘子之谜》
The Spanish Cape Mystery
1935《西班牙披肩之谜》
《罗马帽子之谜》章节标题的形式统一
每个章回都以“In Which...”作为标题开始。
例如,第一章是:In Which Are Introduced a Theatre Audience and a Corpse。内蒙古社译成中文是“观众和尸体”。
第二章是:In Which One Queen Works and Another Queen Watches。内蒙古社译成中文是“老奎因的取证工作”。
第三章是:In Which a “Parson” Came to Grief。内蒙古社译成中文是“不幸之时来了‘牧师’”。
……
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到,当这本书被译成中文后,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英文原著的一些信息,特别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形式感。
《荷兰鞋之谜》章节标题的形式统一
全部三十章的标题名称都以“-tion”结尾,从“Operation”(操纵/手术)引发的案件,到最后的“Explanation”(解释)。
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统一。假如不读英文原著,估计很难体会到作者那近乎于“强迫症”一样的匠心。
在早期很多推理小说的引进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从其他语言译本转换的情况。
《荷兰鞋之谜》就是其中的代表。1981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便是从苏联杂志《青年近卫军》连载版转译的。
这一现象,与欧洲非洲经常从英法俄译本转译中日韩文学作品一样,相映成趣。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读原文原著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那就要尽可能选择直译的版本。因为翻译必然有减损,多次转移必然是多倍减损。
下一本就是“国别系列”的巅峰之作——《希腊棺材之谜》。
文末是《唐人街探案2》里关于奎因的台词截图。能让来到纽约的刘昊然心心念念几次的“奎因手稿”,究竟是什么呢?
1.《罗马帽子之谜/The Roman Hat Mystery》
2.《法国粉末之谜/The French Powder Mys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