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益作为方法:看到自己,才能看到世界
编者按:
2020年,悦享新知采访过很多人——有圈内的公益骨干们(点击查看)、有多年深耕的公益伙伴(点击查看),也接触到很多想要进入公益圈的跨界人士和社工专业的学生们。
今年年底,悦享新知收获了第一位“大满贯”用户——一位名叫何纷纷的学习者,购买了悦享新知目前上线的全部课程 。
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纷纷居然还不是一位公益从业者。
这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一个公益“圈外人”,究竟为什么会对我们的课程感兴趣?她学习这些课程的初衷是什么,又有哪些收获?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和纷纷聊了聊她的这趟“非典型”学习之旅。
其实,把纷纷称为“公益圈外人”也不尽准确——早在大学时期,她就参与过“活力社区”的志愿者服务,给小朋友们担任绘本老师;在成都工作期间,她也曾在双流地区参与过流浪动物的救助工作。
当说起如何开始这些志愿活动时,纷纷说得极为坦诚,比起自身的兴趣或热情,参加这些志愿活动可能更多地是出于“同辈压力”:
不过意外收获倒也是有——“原本害怕小孩、害怕狗”的纷纷,因为志愿活动也克服了许多内心的障碍,也让她对于原本遥远模糊的“公益”有了鲜活的认识。
(纷纷在流浪狗救助中心拍下的一些照片)
纷纷的本科专业是通信,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工科生”。她的上一份工作,是在成都一家线上教育平台担任课程运营。课程用户大部分是妇产幼专科医生,这就需要提供服务的伙伴们具有医学背景和与用户对话的能力。
由于纷纷本身并非医学科班出身,在工作过程中,她明显感受到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职业天花板”。加之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触发了纷纷的职业倦怠。2020年8月,她决定离职,并希望花上一些时间,为之后的职业发展作出规划。
作为一个播客爱好者,纷纷通过《Steve说:公益是我们缺失的人生一课》节目,听说了悦享新知。Steve和高瑞长达2个小时的对话、交流,让长期关注心理健康和人文主义的纷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让她看到了职业发展新的可能性——如果有合适的机遇,未来也许可以做个公益人。
与许多专业对口或者“机缘巧合”进入行业的公益人不同,期待“转行”的纷纷显得更加理智和冷静。她明白,在进入下一个职业圈之前,她需要构建起对于公益行业的发展和职能分工的底层认知。
悦享新知也因此成为了纷纷观察和了解公益圈的一个入口。她关注了包括《林林总总》在内的一些公益相关播客节目,还购买了悦享新知的筹款课程和公益产品课程。她希望首先了解人:圈里都有谁,他们都发生过什么故事。再次通过学习课程,进一步了解:公益人的常规工作都有啥,公益人需要掌握哪些核心专业技能。
作为曾经的在线课程运营人,何纷纷还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投射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圈外人”的视角反而能帮助她把学习体验内化成独特的收获和见解。
虽然纷纷的初衷是想“管中窥豹”,希望借助悦享新知这个公益人成长学院来了解公益行业的运行和基本规律,但是她也取得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
在筹款课的专栏中,纷纷第一次接触到“以资助方为中心”的视角——“当筹款人以资助方为中心,理解资助方的需求,才能建立起稳定、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这个切入点帮助纷纷了解到筹款工作中利益相关方的不同分工,也启发了她关于“关系构建”更深层次的思考。她意识到,任何一份工作、或者任何一段交流,都是在重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任何一段良性关系的构建,都离不开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感谢纷纷选择悦享新知作为公益探索之旅的起点,也期待她得偿所愿,在广阔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
是否成为一名公益人,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她已经成为了更有同理心、更能看到并尊重他人需求的人。相信她,并祝福她成为一个通达的人,一个可以为自己构建出理想职业版图和宽阔道路的人。
后记
纷纷的故事既“非典型”,又意味丰富。
2020年,当“内卷”、“焦虑”、“工具人”被越来越多地或认真或玩笑地提及,“我是谁”、“我想成为谁”似乎被渐渐遗忘。纷纷带给我最大的震撼也在于此,她很早便看到了“自己”并开始了向内探索,每一个选择都是以自我成长的需求出发。公益只是她找到“理想自己”的方法之一。
无关对错,只是“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力量”甚少被提及。看到“我”,才能更好地去看到和构建“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2021年即将开始,不妨试试先看到自己?
-文末小彩蛋-
最后,纷纷也顺便分享了一本她刚读完的书——严飞老师的《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推荐理由是:这本书选取一系列中国本土社会热点,有机地结合了七个社会学发展史上重要学者的成果,从孔德和马克思一直谈到当代的一些中外学者的思想,引导读者换位思考,如书名所言地"穿透"表象看到社会有机结合和运作的机制,重审了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所提出的"冷静客观但绝不冷漠"的态度,严肃学术范儿之余不失生动和共情。” ——纷纷
采访:罗青
编辑:刘亚楠、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