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当我们吃“电子榨菜”时,我们在吃什么?
“宝鹃,我的嗓子……”
“额滴亲娘嘞!”
“我想把这玩意儿染成绿的!”
“那真是,好大一张床!”
“你怎么穿着品如的衣服?”
这些台词,你耳熟吗?
近几年来,许多经典影视剧被搬上饭桌,成为吃饭时必不可少的“配菜”。除经典影视剧之外,吃播、有声书等等也成为了人们下饭时的热门“配菜”。我们将这类在吃饭时播放的音像内容称作“电子榨菜”。
流行的背后
孤独的代偿 / 短暂的狂欢
谈及“电子榨菜”为何流行,白蜡认为“孤独”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代偿法”,即采取替代性的补偿行为来减轻、淡化因某一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痛苦和空虚。而“电子榨菜”正是孤独感的代偿。
对小鱼来说,“电子榨菜”并不会让饭更好吃,它的意义在于“消磨这段无聊且孤独的时间”。心理上的孤独通过“电子榨菜”得到舒缓,在小鱼看来,“电子榨菜”最重要的功能不是“下饭”,也不是获取信息,而是情感陪伴。
除此之外,白蜡还指出“在忙碌的生活中,每天单独拿出时间来看综艺或电视剧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娱乐享受在“内卷”的大环境下更像是时间富人的消遣,但如果将吃饭与娱乐叠加在同一时段内,我们往往更容易摆脱浪费时间的负罪感。
“电子榨菜”用耳机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给予我们一个逃离生活重压与心理孤独的机会。在吃饭的半小时之内,我们打开情绪的宣泄口,尽情享受了一场短暂的狂欢。
功能的双面
建设性 / 破坏性
梅女士在休闲之余也会选择吃一些知识类的“电子榨菜”。“利用吃饭的短短半小时,我了解到很多医学知识和相关的专有名词。”对于纸质阅读式微的当代,“电子榨菜”模式的碎片阅读的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b站up主Chubbyemu的医学知识解说视频
影视剧是白蜡的“电子榨菜”之一,她觉得自己能在各种影视剧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人生”。对白蜡来说,“电子榨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吃饭这样一物质享受相得益彰,二者共同制造了幸福感的“加油站”。
然而,在正向发挥建设性功能的同时,“电子榨菜”也存在着负向破坏性功能。
吃“电子榨菜”时,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受控制地被电子设备和食物两股力量拉扯甚至撕裂。小高有一次吃饭时正好看到某部日本动漫的最后一集,她“差点哭得吃不下饭”。小鱼对此也感到十分苦恼,“一般情况下十多分钟就能吃完的饭,如果配上‘电子榨菜’,至少需要四十分钟”,“电子榨菜”无形中延长了她吃饭的时间,还“常常导致吃饭过程中感觉不到已经撑了”。
思考与讨论
我们真的需要“电子榨菜”吗?
很多时候,我们吃完“电子榨菜”就将其抛掷脑后,没有太多内容能被我们真正留在心中;甚至在嚼咽下“电子榨菜”之后,更强烈的烦躁、焦虑、不安与空虚会在顷刻之间涌上心头。
对于梅女士来说,“电子榨菜”只是一个吃饭时的佐料而非必需品,“如果和朋友吃饭的话,我们一起聊天也能起到这种效果,这种情况就不会再执着于‘电子榨菜’了”。
小怡则把“电子榨菜”当作一种“时间消耗品”,认为它“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她同时也认为“‘电子榨菜’为生活增加了一份仪式感”,帮助我们从忙碌的工作与学习中将自己抽离,“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小憩”。
小鱼认为,或许“电子榨菜”只是满足了她单方面的解闷需求,但这种娱乐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正是当下她所需要的东西。
白蜡也认为“电子榨菜”给她带来了情绪价值。她常将播客作为自己的“电子榨菜”。相较于电视剧、综艺等更具娱乐性的“电子榨菜”,播客是一种偏文化类的自媒体,它以自由、深度为向导,聚焦于生活和思想。“尽管这个交流表面上是单向的,但实际上在产生共鸣的那一瞬间是双向的。”在白蜡看来,播客筑构起了思想交流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她能找到世界某一个角落正和自己经历着一样的痛苦的人。现实中无处释放的情绪在共鸣的那一刻打破交流的壅闭,“电子榨菜”在此刻成为她的精神必需品。
白蜡最近在听的播客
“电子榨菜”的依赖性不可忽视,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娱乐至死”的倾向,但选择本身并没有错。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电子榨菜”,最终目的都是满足自身的需求。在短暂的狂欢里,我们可以咀嚼压力、消化孤独、品尝轻松,为饥饿的精神世界提供饱腹的食材。
而不论是否选择“电子榨菜”,我们或许都需要寻找情绪的安全汇流地、积攒精神力量,以实现更好的生活。
(文中涉及人名均为化名,特向所有受访者表示真挚的感谢。)
采访/撰文 | 沈文慧 魏金蕊 刘子晗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审校 | 沈文慧 张林慧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