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名校招清北硕博,是因为师范体系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好教师”

朱永新 名师说 2023-12-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11月23日-24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和财经杂志共同主办,深圳荟同学校承办的第二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深圳前海举行。作为连续两届论坛的承办方的荟同学校,今年再次将国内外教育大咖聚集在深圳。与会者共同探讨AI与学习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如何把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应用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上,为促进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学习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贡献智慧。


论坛上,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朱永新出席并作了发言与对话。今天,“名师说”整理并摘录部分发言内容发布。


(以下内容未经本人审核,有删减)


朱永新


未来的教育需要人工智能,但离不开人

我开玩笑说,以后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人工智能教师,因为人工智能对知识体系的把握、知识对人的匹配性,的确会超过大部分教师的平均水平。但是他不可能和学生之间有情感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这是人工智能没办法做到的。


而且人工智能离真正的顶尖教师有距离。这可能跟下围棋不一样,人工智能下围棋的能力,更多的是基于棋谱,通过算法是可以解决的。人的话,我想通过算法永远解决不了,这就是人的独特性。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积累的数据不断地学习,从而可以帮助人更好地学习,但是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人来解决问题。


所以我觉得,未来既需要人工智能的教师,也需要非常优秀的人类教师。未来是能者为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现在普通教师的课堂传授知识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但是高技术的、高情感的学习过程,还是要由人来陪伴,由人来进行。


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分“三个层次”

Rose Luckin(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设计中心教授,此次论坛的另一位嘉宾)介绍,目前人工智能在学习科学的应用,更多是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帮助他更有效的学习。我觉得,人工智能未来的方向,可能不一定是这个方向。


任何一个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我曾经讲过是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作为教育的工具,比如说我们用PPT,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现代教育技术。


  • 第二个阶段是作为教学模式,像慕课翻转课堂,让我们整个教学的模式变了。


  • (第三个阶段)技术对教育的根本影响,是改变教育结构,也就是未来的学校会没有了。


既然课堂都没有了,我觉得就没有必要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未来是团队学习、自主式学习,学生会随时随地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节奏把握学习。


所以未来的人工智能,更多会是成为人脑的延伸,给你提供技术的支持和数据的支持。他在教育上的应用,应该从工具性、模式型转向结构型的变化。


传统教育是“教”字当头

学习科学是“学”字当头

有学习科学和没有学习科学有什么不同?有人工智能和没有人工智能的学习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这是两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学、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是“教”字当头;现在的学习科学是以学生、学习、学习场景为中心,以“学”字当头。过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效率,这是有没有学习科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 第二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学习科学诞生之初, AI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丰富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我们对大脑、生命、学习过程本身的了解。有了AI以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如虎添翼了,它对学习科学的研究我觉得是第二次革命性的变化,它可以不断地自我生成,帮助学习科学更科学。


人工智能有没有负面的影响?毫无疑问,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关键是我们怎么样更好地使用。包括刚刚Rose Luckin教授讲的伦理问题,这样的问题已经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当中,毫无疑问像其他科学一样都应该有伦理标准,应该防止它的误用。


师范培养体系很难造就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

未来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我在我的书《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里,专门有一章讲未来的教师。我认为,未来的教师必然不是像现在的教师这样。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太尊敬教师,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他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不像医生、科学家这样,师范培养体系是很难造就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的。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名校招教师,(几乎)全招北大的博士、清华的博士,不招师范院校的学生?其实也是因为(师范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需要重新构造的,他的专业特点到底在哪里,毫无疑问是基于对人的理解,基于人的情感性。


所以我认为,未来对人的研究、对人的个性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等等,会成为未来人类教师培养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专业性会比现在更强。


比如艺术老师,未来可能不一定是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艺术老师,而是艺术家来担任艺术老师。我前两天到北京大学附中,他们的艺术教学全是由艺术家在学校做。


关于人工智能会不会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人类的教育理想从孔子开始,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解决公平的问题,因材施教是更高水平的公平。


我们现在推进教育公平,是给全部人提供尽可能一样的教育资源,这其实是一个基础的公平,更高的公平是给不同的人提供适合他的教育资源,未来是帮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但实际上,不可能让所有人变得一样。人工智能为新型的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性,我觉得对于推进教育公平是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



整理:欧欧

编辑:王子薇



回复更精彩


近期热文



名师说

微信:mingshishuo

办深圳最有影响力的

教育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如果觉得不错

请点个在看哦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