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4岁中国美院新任院长:一流大学的学生,首先应关心社会,第二应关心全世界

名师说 2023-12-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互相交流和掌握更多深圳教育相关资讯。需要加群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ignite2017”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备注“入群”。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2020年7月29日,许江院长正式卸任,92岁的中国美术学院迎来新院长高世名。


9月6日,高世名在新岗位上首度接受媒体采访。


这是他新上任的第40天,也是他在国美的第20年。


就像此刻他所身处的这所学院,所谓新与旧、创新与传统,只是一种观察视角的分别,一种被外界赋予的定义,实际上,它们彼此之间,一脉相承。


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在西湖畔创立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学式上便明确,这所学校是要以“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


这不只是一所培养艺术家的专业院校,它默认目之所及的人与世界都有更“美”的可能,生来便承载 “美育”社会的使命,并要以此开启人心、完成人格。


从此意义上而言,这所学校的掌舵人,势必承担深重的期待。


这份院长名单,从上世纪之初的林风眠先生始,许江是第十二任,高世名是第十三任。


在当下这个时代,这样一所被期待着的学院,将如何续写它的历史使命?


期待着1976年出生的高院长的答案。


高世名


记: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美术学院换届后的工作。

高:对我们这支新团队而言,最重要的是制定好“十四五”规划,这涉及到今后五年的建设和发展,最关键的是如何“内涵式发展”。中国美术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信念:走出一条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自主发展之路。


我们所理解的艺术不完全跟古代一样,也不完全和西方一样。我们在教育上有什么主张,在办学模式上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自己的核心命题?我觉得,中国的每一所大学如果厘清了这些,中国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实现了。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如何让我们这条“国美之路”跟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彼此响应? 


2001年许江院长掌舵之初,就已经定下中国美院发展的文化坐标。今年毕业典礼上,我代表2001年的硕士毕业生送给许院长一张2000年的报纸,上面有一篇文章叫《全球概念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见证了当年的这一思考。


这篇文章由许院长和我联合署名,当时我只是一个硕士生,院长把我的名字也署了上去,令我非常感动。我们可以感受到许院长是多么的了不起。从那篇文章开始,我们的文化坐标就已经基本确定:“全球/本土”双轮驱动。


当然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胶着的世界语境之中,怎么来深化我们的文化思考和行动框架,进一步凝聚国美的主体精神,推动中国艺术教育的自主发展,怎么保证中国美术学院始终是一个文化创造的“高能现场”,这是个大课题,并不容易。


2020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典礼上感人的一刻


记:您这些年一直提到要“以乡土为学院,深扎中国大地”,大家很好奇。

高:“以乡土为学院,深扎中国大地”,就是要联通学院和乡土,以中国丰富而复杂的乡土社会为大课堂,来培养深入理解中国社会、深度参与中国进程的艺术人才。我希望建立起一个遍布全国的“乡土学院”网络,让学生们可以细致地观察到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国社会进程的微观脉络。


这个想法不只是为中国美院提出的,我认为全国的高校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乡土学院网络,打通社会的知识和学科的知识,这才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跟北大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谈过这个设想,他是研究社会学的,对此很感兴趣。


“乡土学院”对今天的教育者和艺术家都非常重要。学艺术的同学不要天天想着将来作品卖多少钱一尺,也不要只想着双年展、798,艺术家要跟绝大多数人建立关系。我常常跟同学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你到底为千分之一的艺术界的人工作,还是为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工作?答案很明显。 


另一方面,在这个全球化、逆全球化拉锯的时代,我们仍然希望能建立起一个国际研学网络。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她所培养的学生第一应该关心社会,关心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任何一个村子里的具体问题,都要求“跨学科”的解决;第二应该关心全世界,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和关怀,而不是永远只关心自己身边的杯水风波。


记:关于中国艺术教育的自主发展之路,您能否具体谈谈?

高:意大利有一位著名美术学院的副院长,是位雕塑家,在课堂上教的是装置,但他家中有一个世代传承的壁画修复作坊,承袭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技术。但是他并不会把这种古老的技艺带到课堂上来,在他们看来,这不是艺术创作,而是一个属于博物馆体系的专业,所以他的作坊专门对接博物馆的古物修复。


西方艺术家普遍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艺术跟当代创作基本上是无关的,这跟西方人的线性历史观相关;而我们中国人的创造从来都是由历史和传统中生长、嬗变出来的,我们讲“守常达变,守正出新”,这是我们从骨子里不同的东西。这一点在书法和国画领域表现最明显,讲究“笔笔有来历”,我们的“当代艺术”始终在与古人对话,与大传统是绵延一体的。


但同时我们也不是抱残守缺、一味泥古,不但“与古为徒”,而且“与古为新”。我一直强调一切传统都曾经是伟大的发明,所以一切真正的传承都是重新发明——黄公望在他那个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者。


我们中国人对艺术教育方法也有自己的理解。在国画、书法传统中有四个字:临、摹、仿、拟,这既是创造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方法、学习的路径。我也在思考如何让这种传统教育中的方法更多地来应对跨学科的艺术教育。


记:今年美国耶鲁大学的艺术史专业舍弃了《艺术学导论:文艺复兴至今》课程,您对此什么态度?

高:这种做法会加速他们古典传统的崩溃,我觉得这是西方历史危机的一种局部症状,没有历史的滋养和支撑,所谓当代不过是一片流沙。这不是现在才有的,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展露端倪。


反过来我们要更清醒今天中国艺术教育应该怎么做。在我看来,要重建艺术教育的古典学脉络,我指的是大的文明意义上的古典学脉络,而不只是艺术。


中国的古典学脉络,如何在美院今天的教育体系里复兴?这是一个宏大命题。接下去几年,我们会在这个方向上用力,会有一些具体的措施。这里的“古典学”不只是中国,对西方的古典学脉络也是一样需要加强。


我们现在教油画,或是教西方美术史,如果学生们不了解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没读过《神曲》和莎士比亚,不知道什么是新柏拉图主义,没有古典学的根基,他怎么去理解西方艺术图像背后的内涵?


无论东西,只有穷源尽流,只有让古典学的根基变扎实,才能够真正把握它的精髓。我们学校从第一代先师开始,就始终以古典精神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诉求,我们最早的学刊就是《亚波罗》《亚丹娜》。


古典并不是保守,古典代表的是对深度、完满的卓越性的追求,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文艺复兴的经典,还是中国的宋画和晋唐书法,都是一种“无条件的伟大”,背后有深厚的精神内涵。我觉得一定要把这种古典脉络接续下去、复兴起来。


记:您强调古典学的脉络,也先后创立跨媒体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这些新锐前沿的学院,能谈谈后者吗?

高:这两个学院都是美院现有学科布局里最新锐前沿的部分。跨媒体艺术学院自2010年成立,已经十年了。它的初始设定就是强调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的四维互动,推进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


其教学要求是,一方面提供最切实的媒体技术与创作路径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媒介理论与社会思想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演习。


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现成的当代艺术家或者新媒体艺术家,而是“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思想能力的艺术实践与媒体创意人才”,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大写的”艺术家。


创新设计学院要培养的是通过设计思维去驱动社会创新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聚焦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这个学院招理科生,在全国艺术教育史上是第一次,去年学生高考平均分超过640多分,今年据说更高。这些能上浙江大学的学生,主动选择学艺术,说明是真爱艺术,想在里面有所作为,对国美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未来的种子”。


这两个学院是典型的艺术与科学融合。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我讲过多次。引用两个人的话,一个是福楼拜:“艺术与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会”。意思就是我们不能彼此技术化、工具化,而是要互为启蒙。第二句话是尼采说的:“让我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科学,让我们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艺术。”这是我们的基本态度。


记:假设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可能成为艺术家,理想中的艺术家应该是怎么样的?

高:作为一所专业院校,艺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艺术家,但还有一个前设性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92年前,蔡元培先生的开学讲话中,第一段话就说要以“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他给国立艺术院的第一个任务是以美术教育开启人心、完成人格。他提出的办学宗旨有三大任务: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推行社会美育,九十多年这三大任务依然不变。 


教育联系着各个问题。去年“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订阅号发刊词,我专门谈了艺术教育和美育之间的关系,题目叫《学以为己,学以成人》。


我觉得要重塑现在学生对生活和自我的理解。去年学校基础部做了《什么是一年级》的系列讲座,八位老师八堂课,大家反响很好。它涉及到的不只是教学和学习,而是你从一个高中生,进入中国美院这样的学校,你的一年级要解决什么问题。做这个讲座是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


今年我们毕业季有句话是“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这是当年吴冠中先生跟许江院长讲的,也是他的老师吴大羽先生跟他讲的。成为国美的学生,你第一步要解决“这一辈子要做什么”、“在大学中要做什么”这些问题。艺术心愿的唤起、学术志业的确立,这是最关键的,是人格培养最内核的部分。


我印象很深,我当年考进美院,第一个星期是哈佛大学的一位女老师Dr. Smith来给我们上课,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方法,研究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里特的作品。


接着是洪再新老师的课程,大一就用研讨班的方式上课。上课用两台幻灯机,每次一开始就是两张幻灯片,左边是中西对照的历史年表,右边是世界地图,不断提醒你所在的时空坐标。


这种教育,对于一个从高中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至关重要,心气不一样了。对艺术家的培养来说,心气最重要。


这些学生们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考进美院,这是幸运,同时这也证明了他们的优秀。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为是独特的,所以要自命不凡。


自命不凡并不是狂妄自大,后者往往是与无知相伴。自命不凡是指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尤其在创作中,将自我拔高一度,只有如此,才能不断超越现成的自己。自命不凡,同时要保持谦卑,虚怀若谷,这两种状态同时起作用,才会蕴生出最具德性、最为卓越的心灵。


编辑:柳柳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名师说投稿邮箱:

 igniteedu@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推荐阅读

90后少女博导获百万奖金,揭秘2020阿里青橙奖得主 2020-09-11
“这是我写给老师们的最后一张教师节贺卡”,深圳名校长一篇祝福文引共鸣 2020-09-10
华南地区唯一上榜!百仕达小学熊佑平校长获评首届“以体树人”杰出校长! 2020-09-09
从东北地级市书记到广东高校书记,他眼中的东北与广东差啥? 2020-09-08
独家分析!深中高考学霸来自哪些初中? 2020-09-0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