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红校长再开讲:想让孩子“自觉”,得从三方面抓起

名师说 2023-12-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龙华教育 Author 龙华教育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互相交流和掌握更多深圳教育相关资讯。需要加群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ignite2017”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备注“入群”。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编者按

还记得今年2月份,那位录了一节“反对网课”的网课而获赞无数的深圳女校长吗?(点击查看→这位深圳女校长录了一节“反对网课”的网课,获赞无数!


相信很多人对这位校长早已不陌生,她是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校长宋鹏君。她主讲关于恐惧、孤独、痛苦的三节网课,长度均不超过15分钟,但是生动精彩,让人收获良多。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这孩子,真不自觉!” 什么是“自觉”呢?想让孩子“自觉”,得从哪些方面抓起?今天,我们推出宋校长最新的育儿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们身边的大多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们在家长精心的培育下,有良好的记忆力、流畅的表达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德、智、体、美、劳五育,如果按照投入的时间比例,在“智识”培养占了80%左右,而我们看到的孩子是这样的:  


第一种类型是“我学习,我妈快乐”

孩子学业不错,与父母关系也很亲密,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先问问父母,并采纳父母的建议。他们习惯于按着父母师长的想法学习、生活,遵从父母师长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依附顺从型的孩子,优势是喜欢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尊重权威,但也会显得缺乏主见,没有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做事情也会比较刻板,缺少主动积极的热情,缺少创造性。


第二种类型是“我的学习,是我妈的痛苦”

孩子学业不佳,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又很少觉察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总是逃避思考,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对眼下的生活也缺乏兴趣。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这孩子,真不自觉!” 什么是“自觉”呢?家长心中的“自觉”,大多是指孩子在行为方面能主动。可是没有建立“自”,怎么能有“觉”。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有给自己定位的历练,知道“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这才是孩子能够主动做事的原因,也是孩子未来走向独立的源动力。


过度的关爱、帮助、管教、约束和指导,只会培养出过度依赖的孩子,就算认知能力发展得好,早晨起床需要人叫醒,早餐需要端到面前,书包也需要帮着拿好,忘带了东西还要打电话送,不能自己照顾好自己,更不用说能管理好自己,规划好自己。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看,要“自觉”,得先自主。自主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这些能力都是需要系统培养的。



培养孩子的自主,可以尝试用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从小自理生活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诀吗?”其实,我的教育原则很简单,就是让孩子离开了我,也能更好地生活。实现路径是:

1岁以后自己吃饭;

3岁以后自己穿衣服;

5岁以后自己收拾外出的行李箱、书包和衣柜;

10岁以后上放学或出行自己坐公交车或地铁;

12岁以后自己会做饭。


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就算有了好的物质条件,仍能坚持让孩子“早当家”特别重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及每个人都有吃、喝、睡等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归属感的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该怎样满足呢?是依赖于向外索取,还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孩子对妈妈的期待就源于对于安全、温暖、联结与爱的渴望。如果从小养成了向父母索取的习惯,依赖性不会在长大后消失,有了需求就还想向外索取。


了解自己的需求,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是锻炼孩子为自己负责的能力。其实,当孩子掌握了爬、走、说话等基本技能,就开始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吃饭、穿衣、大小便等等。有机会能按自己的方式独立完成这些任务,就会产生自主感。自主感强了,怀疑和羞愧就少了。



如果大人总认为孩子的能力不足,代劳操办,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机会。孩子就会和父母争夺话语权、控制权,就有了爸妈让孩子往东,孩子非要往西的冲突情形。有些性格急的孩子,如果事情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会情绪波动,生气甚至大哭。


其实,孩子和大人的冲突最终能不能圆满解决,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其次是自己有没有能力胜任。孩子想做的,父母不让做,此时发脾气,就是和父母的意志发生冲突;孩子想做事,因为还没能力做得好而发脾气,就是孩子尝试自主的努力和现有的能力冲突了。冲突爆发时,这种让我们抓狂的艰难时刻,恰恰就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最佳时期。


如果是能力的冲突,有些事孩子刚开始做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大人感觉不如自己动手更方便、更快。我们不妨调整一下目标和心态,相信鼓励和支持孩子自己做事,比尽快把事情做好更重要。


在过程和方法上,我们给孩子做好示范和指导,不需要多余的代劳。孩子做得越多,孩子越会觉得自己能干,便会越来越喜欢自己做,这样就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性,又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只有让孩子觉得父母能给的有限,就会放下对父母索取的期待,学习自己照顾自己、爱自己。让孩子从小自理生活,不但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还更能够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内在渴望。



第二,建立自我观念

我们想看自己的样貌,就需要找一面镜子。比如去剪新发型,理发师会在你的身后再举一面镜子,让你看得更全面些。看自己的样貌需要镜子,认识自己的特征,也需要这样一面“镜子”。而认识自我的这面“镜子”就是他人。


人是社会中的人,要与许多人打交道,如果你要和其他人交往,首先就得试图了解别人,了解了别人,才能够矫正自己要用怎样的方式跟别人打交道。我们也会在别人对我们的反馈中,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因为交往、交流、交易的需要,我们得试图理解别人,在和外部世界的冲突碰撞中,在不断加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自己。如果双方打交道的过程中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就说明双方的认知都有偏差,需要重新进行一番打量。


而今,很多孩子放学就回到家里,也不去户外运动,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不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也很难建立对自我的认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更倾向于追随同辈群体而不是父母呢?


因为孩子们清楚,他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的爱,而取决于和集体中其他成员,尤其是能否和同辈和谐相处,因为离开父母是早晚的事,将来独立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和同辈的社交。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认知自己和伙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会提升孩子的人际适应、人际交往、人际协调、人际组织和人际合作的能力,甚至对孩子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可以选择更适合的学校、社区,但不要频繁搬家,也不要选择离家太远的学校,让孩子有更多时间与自己的同学、社区里的邻居走动、交流。不要让孩子过于与众不同,比如取特别怪异的名字、太特别的发型,当孩子体型偏胖或偏瘦时及时关注帮助改善……引导孩子有好的互动方式,关注孩子与人交谈时的礼仪和风格,预防孩子因为外形被同龄人的嘲笑的情况,告诉孩子在生气和需要帮助时应该怎么表达出来。


目前,龙华区有些学校也已经开设了《儿童社会情感技能》等相关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帮助孩子提升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能力。


第三,增强自我调控感 


让每个生命绽放色彩,就是让孩子有自我价值感。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背后一定有某种动机驱使。动机分两类,一类是内在动机,一类是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强,做事就积极主动,外在动机强,内在动机弱,就会显得消极被动。增强内在动机,增强自我控制感,要从让孩子参与决策和做计划入手。就算孩子能力不足,还无法真正决定一些事情,我们要创造让他先参与决策的机会,然后逐步引导他自己做出选择。让孩子参与决策,教育就不会沦为低层次的训诫和要求,而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目标。


首先,要会倾听孩子,了解孩子。倾听孩子说话时,要有目光交流和接触。倾听孩子说话时,身体要稍微前倾,头稍微向一边倾斜。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受到密切关注的,随时给孩子温和的注视,也会让孩子自我价值更高。其次,不是当“老板”去控制孩子,而是当“顾问”,把要求和指令的话语方式,改成提问和对话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被尊重的孩子,自尊才更高。如果我们让孩子感受的自我价值越多,他们会有更高的自尊,也会更加自律。

比如,一家人开车外出,可以先问孩子:“爸爸开车,你想单独坐后排,还是和妈妈一起坐后排?”而不要说:“快点上车坐好。” 


周末可以让孩子安排计划全家做什么。和孩子相关的事都让孩子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对孩子的想法都给予肯定,再说说自己的建议,但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议。


如果觉得孩子的决策和计划确实有问题,我们可以问一问:“如果事情没有按你的计划发展,有没有备份计划的?” 做个第二方案,既能帮助缓解处理问题的压力,又能练习寻找灵活解决方案的技能,孩子就会更有勇气地去做事,遇到混乱和不确定的场面,也能更有韧性和自信。


在学校,如果有孩子犯了错,被我叫住,他们都知道我的教育方法。我会先问:“你知道为什么校长妈妈为什么要叫住你?不知道吗?想一想,再告诉我。”孩子们基本上都会很快说出自己哪儿做错。


我又会继续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行为呢?”“如果看到其他同学也这样犯了这样的错,你该怎么做呢?”


“太好了,你不但知道自己哪错了,还知道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还知道怎样教育其他犯错的同学,我请你做校长的小助理或小帮手,帮助更多同学,好吗?”


这样教育孩子,慢慢就养成了孩子凡事主动思考、主动建议、主动规划的习惯。孩子参与了主动的决策,就增强自我控制感。



如果孩子实在不知道怎样决策时,我们提供两到三个选项,既保证了孩子参与决策,降低了决策的难度,我们也能掌控事情的方向。


培养自我控制感,延迟满足的训练也是很有效的。延迟满足,是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在等待期中表现的抑制能力。


我们学校有个新生入学礼,会给每一届新生发一本绘本《我等待》,生命就是由很多美好的或焦急的等待组成的。商品社会,太多的物质满足会消减孩子的自制力,分散意志力。那些总是见什么就要什么,得不到满足就大声哭闹的孩子,日后抑制冲动,抵制诱惑的能力会比较差,学习、做事儿都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扰,坚持力不足。摆脱了物欲的控制,我们才能摆脱精神的黑洞吸引,找到掌控自我的力量。


孩子心中有了目标,脑力有了计划,如何实现目标,如何实施计划,我们不能放任不管,但也不能强制。大脑主管执行计划的前额叶需要二十几岁才会完全成熟,孩子自己的决策和计划,实施起来需要我们的陪伴和支持。要注意的是,方式方法不是要求和催促,而是充满信任和理解的交流与探讨。


如果孩子努力的结果不如所愿,不能指责和拒绝,而是接纳与鼓励。每次全力以赴、达成目标、获得成功,孩子的自我控制感会更强。就算失败了,孩子也需要在承担失败的痛苦中总结经验。失败多次依旧能坚持,最终完成目标,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感,训练自我控制感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有谁会愿意有福不享而自找苦吃呢?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体育运动训练,来磨练孩子的意志和心性。


一项体育运动,如果是兴趣爱好,每周投入2小时左右,可如果是要发展体育特长,想用体育精神磨练自我控制感,那每天都得投入2个小时左右。


我的孩子热爱花样滑冰,每周陆地体能训练和冰上训练都在10小时以上。她经常用世界顶尖运动员激励自己,因为他们除了滑冰技术一流,学业也非常出色。虽然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找到了孩子热爱的运动项目,孩子会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用挤出的时间参加训练。


训练中挑战身体极限的痛苦、受伤的痛苦、比赛失利的痛苦,扛下来后身体和心理的韧劲都提升了,自我控制感就更强了。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能自我主宰。生活就像一场控制和反控制的游戏。增加内部控制,外部对我们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父母和师长如果不去发展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感,孩子就会变得懒惰、无能、随意、甚至退化,变成不上学、不上班、不社交、脱离社会、自我封闭的“茧居族”。多劳动,从小自理生活;多实践,增强自我观念;多训练,增强自主调控感。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帮助孩子走出依赖和茫然,具有自我驱动力,找到自身价值,把握自己的人生。


编辑:子不语

本文转自:龙华教育微信公众号


 名师说投稿邮箱:

 igniteedu@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推荐阅读

如何优雅地回击“底层猪”? 2020-09-16
佛山出台的这项规定厉害了,师生严重浪费食物或被取消评优! 2020-09-16
三个月新设5个专委会,深圳市教育学会在发力! 2020-09-15
发钱啦!每生每年1500元,深圳家长记得领取儿童健康成长补贴! 2020-09-15
学习时间最短、作业最少!芬兰小学一年级的课表是这样的 2020-09-14
公示!这24家单位将继续保留“深圳市文明单位(校园)” 2020-09-1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