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37岁生日快乐!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上升速度最恐怖的大学
不是双一流但比肩双一流的大学
一所厕所都有空调的大学
……
很难用一个词形容深圳大学,
因为这所与特区共成长的高校,
有着太多太多人的情感寄托了。
今天,
是深圳大学37岁生日。
深大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
你,
知道多少?
1983年
“卖掉裤子也要创办深圳大学”
1980年,深圳正式成为经济特区,
这座边陲小镇瞬间成为全国目光聚焦之处。
一座城市要迅猛发展,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有了国家的支持,
“天时地利”已具备,
但“人”却成为一个问号。
要让特区土地上也能自产自用人才,
才是特区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
1982年,
深圳市委、市政府设想创办一所经济学院,
并向省高教局(即现省教育厅)递交了一份报告。
省高教局迅速派出调查组到深圳考察研究,
后又向市领导提出了《关于创办深圳大学的建议》。
报告中详细陈述了深圳发展遇到的人才问题,
并建议:
“
不办经济学院,而办“不同于现有的普通大学,也不同于以往的红专大学,而是适合于我国国情和特区建设实际需要的新型综合性大学”,校名可称“深圳大学”。
△摘选自深圳大学1983年报《关于创办深圳大学的建议》——向深圳市委汇报提纲
1983年3月27日,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后海湾桂庙地段,
划地1平方公里(即1500亩)为深圳大学校址区域。
△时任市长梁湘(左三)实地考察深大校址
△1983年8月27日,深大首任校长张维(左三)实地考察校址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说了这么一句话:
“
卖掉裤子也要创办深圳大学。
这颇具浪子精神的话语,
表达了创办深大的决心,
更体现了栉风沐雨奔劳的筹备人员的胆识和意志。
1983年5月10日
国家教育部发文,
正式同意建立深圳大学!
为了加快培养人才的速度,
深大实现了“当年筹建、招生、开学”的奇迹。
新校区仍在规划,
校址设哪里?
还是1983年,
深圳市委决定将原宝安县政府大院,
拨给深圳大学作为筹备委员会办公室。
在这间狭小的筹委会办公室里,
第一批深大筹备委员会工作人员,
人称“八条汉子”,
开始了深大的筹建工作。
△“八条汉子”
在深大原副校长、深圳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前身)院长杨金标的回忆记录里,“八条汉子”之一李业盛的工作状态被描述为:
“
6月的北京,烈日炎炎,他讲的口干舌燥,自己顾不上喝一口水,却把他的茶缸一个劲往我面前推让……我见到第一个深大人的忘我工作精神,令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久不忘。
△第一位调入深圳市的副教授——杨金标
5月,深大正式招生。
英语、法律、管理、建筑学4个系6个专业,
216名学生。
△1983年人民日报关于深圳大学招生的报导
深大借用深圳戏院作为开学典礼会场,
9月27日上午,
第一届开学典礼正式举行。
△深圳大学成立暨一九八三年开学典礼
△深圳大学首任校长张维在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
小彩蛋:张维校长还是高晓松的外公
1984年
“要办好深圳大学!”
1984年1月26日,
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经济特区,
路经南山粤海门,
梁湘市长指着一片荒地告诉邓小平同志:
“这是深圳大学校园,春季动土,秋季入学。”
小平同志特地嘱托:
“
要办好深圳大学!
1984年2月7日,
深圳市,后海湾,
十几台推土机在凌晨时分一起发动,
伴随着初光发出象征着开拓的一声轰鸣。
学校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1984年2月7日,建校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短短7个月后,
深圳大学新校址首期工程宣告竣工,
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1984年年底,
梁湘同志带着深大秋季开学的录像到北京,
向邓小平同志汇报,
小平同志赞叹说:
“这就是深圳速度!”
深大校园,“歪门邪道”
与40岁的深圳急速蜕变的速度相比,
深大确实一个慢生长的典型案例
——与1988年相比,
如今的深大80%以上的建筑还保留着,
这里存放着深圳难得被保留的记忆片段。
在中国建筑史上,
大部分校园建筑呈现方正结构,
会有明显的中轴主线。
但深圳大学,
这所一开始就被赋予“开拓创新”使命的学校,
就连校园建设也不走寻常路。
其布局建设特意打破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校园中心区呈不完全中心对称,
曾被戏称“歪门邪道”。
深大依自然地势而建,
错落有致、山水协调。
中心区建筑群位于校园中部平缓坡上,
整体形态面海跌落,
突出中心的同时,
将绿地、山体和大海等景观纳入整体考虑。
在南北朝向的基础上,
深大图书馆这一主轴被偏东挪动了15度。
据参与创办深大校园的著名建筑师梁鸿文介绍,
这一调整是考虑到深圳的主风向是东南风,
因此决定将深大的绝大部分建筑,
都在朝向正南方的基础上偏东15度,
以吸引更好的风流,
大幅减少西晒。
深大的校园规划中,
其实是有一个“心脏”——
图书馆。
图书馆处于全校地段的中心,
又处于最高的一块坡地上,
体量最大、高度最高、吞吐人流最多,
是师生求和、商磋、研讨学问的中心。
为何图书馆成为校园心脏?
梁鸿文老师说:
“
图书馆是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的地方,我们给的只是书,学生得自己在这里寻找自己的人生观;而礼堂是训话的地方,将其放在最重要地方的高校,已经奠定了校园的气质是敬畏强者、敬畏权威!
有人问,深圳大学的校园规划如何体现深圳的城市精神?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艾志刚这么回答:
“
这是天地人合一的校园规划。
而在深大校园内,
亦有一处体现“天地人合一”精神的重要坐标——
中心广场的“浑天仪”雕塑。
这件作品出自前文提及的著名建筑师梁鸿文之手,
其真正的名字是“天地人和”。
梁鸿文站在深圳大学中心广场“天地人和”雕塑前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
她谈到该雕塑的设计初衷:
“
把“天地人和”雕塑安放在中心广场高度仅次于北图书馆的地方,“水流从高处流下,就像大学一直给社会输出正能量一样。”
梁鸿文本人原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与先生罗征启(深圳大学第二任校长),
因创办深圳大学来到特区任教,
深度参与深圳大学的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
她还是深圳大学校徽、演会中心等的设计者。
△深圳大学校徽
△深圳大学演会中心
尽管被戏称为“歪门邪道”,
深大南连新兴的蛇口工业区,
北靠风景迷人的西丽湖度假村,
东临白石洲,
西傍南头与九龙的元朗隔海相望,
拥蜿蜒秀丽的深圳湾于怀抱之中。
侧耳可听潮拍海岸惊涛之音,
昂首可见繁花荔树红果绿叶。
可谓是“触目皆是景,无处不飞花”。
当年站在杜鹃山的小山坡上,
便能远远地望见大海。
当年的深大人拥有:
可眺望大海的海边溜冰场
自带天然沙滩、逼格满满的海滨泳池
校园东南侧的近海低地则是海边运动场
不过后来不断填海造地,
扩展校园,
所以现在已经没有海边运动场了。
早期生活中在深大的师生,
居住环境都与现在大有不同。
“海字头”教工宿舍
海望楼、海山楼、海青楼等,
以海为名,面海而立。
楼名由原中文系副主任封祖盛先生,
据曹操《观沧海》诗句化出。
1984年来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
原深大文学院院长的郁龙余教授,
当年就住在海望楼,
他回忆:
“
沿着海望楼前面的路往下走三四十米就是海滩,海滩边长着不算茂密的红树林。过了红树林,就是海水奔涌了。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
校区边界一直向外延伸,
海望楼也逐渐被新的海景房——海滨小区取代。
据原深圳大学副校长梁桂麟回忆:
“
当年,坐在沙发上就能看到海水涨潮、渔民捕鱼。
对比现在海滨小区周围高楼大厦的城市景观,
他感叹道“确实是沧海桑田”。
当年白石路以南都是滩涂,
周边基本没什么建筑物。
当年深大最出名的学生宿舍是哪一栋呢?
其实是以紧邻着斋区的三大学生餐厅,
而闻名深大的紫薇斋。
她曾被评为深圳市的优秀工程,
由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
并由当时被誉为“信得过”施工队的三建一处施工建成。
建筑通体粉刷的白墙,
屋顶的一抹荔枝红,
这样的建筑在荔园显得格外动人。
随着深圳高速发展,
填海工程一路高歌猛进。
高新园南区填海之后,
便有了深圳大学南校区的20万平方米土地。
如今,
纯白简约风格的极简的性冷淡风格的南校区,
已经成为深圳最出名的网红打卡胜地。
深大印记,深大人的历史窗
深大哪里留影人数最多?
不用问,肯定是这里↓
但你们不知道的是,
原来“深圳大学”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字是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深大题写的。
“深圳大学”四字旁,
两枝“迎客松”默默守候在侧。
据说,
这是由腾讯集团四位创始人手植的,
“迎客松”分为龙凤两枝,
一枝“卧龙”托举校名,
一枝“雏凤”相映成辉。
墨绿色的迎客松,
象征着一段深厚而隽永的校友情谊。
在深大校名地标的背后,
是大脚板(脚踏实地),
也就是校训墙。
1986年,
深圳大学校训“自立、自律、自强”初定,
成为荔园精神的缩影。
追溯校史,
三自可不仅是这3个词,
实际上是10个字。
“脚踏实地,自立、自律、自强”,
才是三自校训的完整涵义。
仔细观察校训墙上的图案,
校训跃然“墙”上。
粗糙的墙面整齐地镌刻着九个“自”,
不管横着念还是竖着念,
都包含了“自立、自律、自强”。
“自立、自律、自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自立,
由原省高教局副局长黄其江提出,
在勤工俭学中深入人心。
自律源于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法庭)。
自强出自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由当年援建深大的清华教授邓飞帆、罗远翔等老师提出。
墙上还有一只大脚印
代表“脚踏实地”。
这只“大脚丫”,
其实来源于郭西元老师的"书画章"。
据郭西元老师回忆:
“
某天校长视察艺术中心,看见郭老师作画时用的图章,觉得甚是有趣,询问寓意。郭老师道:“这是一个脚丫子,底下一个篆字的‘地’,表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校长当即对这枚图章表示了赞赏。
△郭西元老师设计的印章
除了“大脚丫”,
深大文山湖畔的巨石上也有他的笔墨:
古石今人。
说起来,这块巨石也有一段故事:
1986年,
深圳大学校内建招待所,
名曰粤海门客舍。
当时在深大校园内登高远眺,
海水拍起的浪花便可映入眼帘,
学校便从海边搬回来一块几十吨重的巨石,
立在粤海门客舍(今文山湖餐厅位置)门口,
并让郭西元老师题字,
刻石以成景致。
巨石的风化程度使刻字难上加难,
根本刻不了诗词这类的小字,
思虑再三,
遂想用“古石今人”四字,
后经校长应允,
郭西元老师饱蘸浓墨,
写下“古石今人”四字,
又在巨石背面刻“无声”二字。
郭西元老师说:
“
“无声”二字是说,人生苦短,不过百年,而石古万载。在石头面前,人只是匆匆过客,因而“古石无声”。
△郭西元老师
“今人看古石,移山倒海词。
古石看今人,春华秋叶诗。”
正如章必功老校长诗词所言,
深大人在古石上看到的是沧海桑田,
日积月累的变化;
而那古石看代代深大人来来往往,
却宛如春天的旖旎,秋日的落叶,
周而复始。
图文资料来源于“深圳大学档案馆”
整合、编辑:林惜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名师说投稿邮箱:
igniteedu@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