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小学校长的反思:我们如何造就了“空心病”的孩子?

名师说 2023-12-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互相交流和掌握更多深圳教育相关资讯。需要加群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ignite2017”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备注“入群”。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编者按

究竟怎样的教育理念、怎样的教育叙事才能让人怦然心动?究竟怎样的关系才是和谐而富有意义的亲子关系?究竟怎样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身处众声喧哗的时代,困惑、迷失、焦虑如影随形。你看虎妈、狼爸方唱罢,又有羊爸、猫爸登上场,这边厢,专家学者劝你要“佛系”,那边厢,老师、家长频催逼。于是,千千万万的高级知识分子、社会精英,都陷入无所适从、焦虑和摇摆中。


但是,大家有没有反思过:你所说的培训、补课、考试、学区房、兴趣班,

真的是教育吗?


你是不是每到周末一天12小时带着孩子走街串巷上培训班,却并不知道他到底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你是不是对本区、本市所有的学校了如指掌,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擅长哪门学科,有怎样的同学和朋友?


你是不是当孩子尚在娘胎中就为他规划好通往成功和辉煌之路,却从不曾倾听过他源于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声音?


宋鹏君校长说得多好!那个电影里帮助灵魂找到火花的“生之来处”,其实就应该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啊。


此时此刻,想起敬爱的深中语文老师马小平所引用的那句话:教育就是与灾难赛跑。


是的,现实世界里没有“生之来处”,而真正能够让孩子们“学以成人”的家庭、学校、社会,又是何其重要!


当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灵魂而开展,那教育本身不就是一场灾难吗?


“空心病”这个问世不久的新词,流行了起来。之前不觉得心是空的,是心里填着温饱和生存的压力。当各种物质享受唾手可得时,我们却容易陷入茫然和焦虑之中。


2020年,经历了病毒来袭,原本大家更珍惜生命与健康,但听到的“空心病”的案例更多了,有青少年,也有中年。 


2020年12月24日,北大学霸弑母案法庭庭审时吴谢宇说:“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找到方法我不会这样,当时觉得这种方法是最伟大的。”吴谢宇是怎样从好孩子,变成麻木残忍的恶魔?


吴谢宇


2020年12月25日,我看了电影《心灵奇旅》,对于吴谢宇和“空心病”的困惑,在这部动画影片中找到了答案。


影片中有个细节,是说当人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灵魂会被七彩光环绕,我们会进入美好的“忘我之境”,而当我们全情投入地追求一个目标,因为对目标的执念而失去与生活的链接,灵魂就会被厚厚的黑色风暴包裹,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变成一个充满仇恨和攻击的黑色巨大怪物。吴谢宇肯定变成了那样的怪物,他的妈妈或许也是那样的怪物。


《心灵奇旅》剧照


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的自我意识,对自我的评价,都是关系的投射。从小,我们就被要求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长大了过父母期待的更好,更有价值的人生。原生家庭,就构成了影响我们建立“自我意识”的“他者”。


“他者”对我们的影响,是依托于言语表达。家庭的话语决定了最初我们头脑里评价自己的想法、行为、情感的声音。父母总是对我们说支持、鼓励的话语,我们的自尊感会更高。如果父母总是不满、不屑、愤怒、冷漠,我们的自尊感会更低。


《心灵奇旅》中的乔伊爱上爵士乐,爱上钢琴,也是受爸爸的影响和鼓励,他认为自己是为音乐而生,觉得能与自己的偶像同台演出,就是死也值得,如果不能实现登台演出的梦想,人生就是灰暗,就是白活了一场。乔伊的妈妈知道音乐家之梦要实现有多难,乔伊一家得靠妈妈的成衣铺赚钱养家,所以妈妈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当中学老师,有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面对妈妈,乔伊总是不敢说真话。


《心灵奇旅》剧照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想用自己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为孩子设计人生。社会是越来越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很多父母觉得只要别人家的孩子勤奋刻苦的读书,就有可能实现向上的流动,获得幸福和财富的机会,而自己家孩子如果不努力,就会面临社会阶层的跌落。只有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为了避免下滑,父母买最贵的学区房,找最有经验的补课老师,规划好所有的课余时间。推娃爬藤的每一步都必须分秒必争,精准规划,不能耽误一点儿时间,走一点儿弯路,有任何闪失。


原本艺术、体育的兴趣与爱好,是在标准化教育体系下对个性的释放,也被异化为考级或名校录取的加分项。孩子的校外辅导课程,是很多家庭除了房贷之外最多的经济开支。那张“我学习,我妈快乐”的照片,之所以在网上疯传,道出了千万孩子的心声。


孩子们不清楚父母焦虑的来源,每天的生活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在学校上课、考试,在家写作业、做题。小小的教室,小小的家庭,与真实的大社会几乎没有链接。当通过实践去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被异化为反复刻意练习。做题、考试成为了学习的工具。


标准化考试的答案都是教材中的借用语言,孩子没有真实体验的理解,只能用记忆与操练记住。这些借用的套语一层层紧紧地裹住孩子的内心。当做题、考试成为教育的目标,孩子与同伴之间就成了竞争关系。


大多数孩子沦为少数优胜者的陪衬,而那些“优秀到没朋友”的少数优胜者,也快乐不起来,因为分数决定了得到的是鲜花和掌声或是质疑和批评。他们最担心的是成绩被人超越。


家长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压力无法排解,内心充满了消极感、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父母以为在帮助孩子在一步步攀上成功的高峰,孩子却觉得是一步步走向孤独的深渊。周围空无一人,自己没有方向。为了高考的目标,孩子和家长的灵魂都被厚厚的黑色风暴包裹,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变成一个黑色巨大怪物。空心病就这样形成了。


吴谢宇用残忍的方式结束了他与母亲的关系,他以为结束了这段关系,就能摆脱母亲的控制,获得自己的人生。


爱因斯坦说: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做题家们”剩下的是顺从与忍耐,像一个标准的齿轮,在一部大的运转的机器中,按照程序,不假思考,不知疲倦,分秒不差,毫厘无失地转动,忙碌的运转,永远“不掉链子”。


低自尊的社会,人会被物欲和消费捆绑。低自尊的成人,会陷入焦虑恐慌之中。低自尊的父母往往会把“钱”作为一个成人成功的标准,把“成绩”作为一个孩子优秀的标准。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高的成绩会得到好的文凭学历,好的文凭学历,能得到高薪酬的工作,赚得更多的钱,才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低自尊的父母把自己的价值与面子,与孩子的成绩与学历挂钩,一手造就“空心病”的孩子。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兴趣、职业、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陷入选择失能。听从安排,就不用负责任,人生简单得多,容易得多。


《心灵奇旅》剧照


电影《心灵奇旅》描绘了一个叫“生之来处” 的地方,一个灵魂在降生地球之前都得在那儿学习,发展不同的个性和兴趣,获得完整的人格。导师要帮助灵魂找到火花,才能毕业获得前往地球开启人生的资格。“生之来处”的心灵学院就像是的家庭或学校该有的样子。


父母和老师,就是要激发孩子个性和兴趣,带着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22号灵魂,在心灵学院呆了千年,被苏格拉底、哥白尼、林肯、奥威尔等伟大的导师教育过,觉得自己知道了地球上的一切,但就是不觉得人生有什么吸引力。


直到22号与乔伊一起来到纽约,这个多元、复杂、充满噪音与活力的城市。22号通过进去乔伊的身体过了一天真实的生活,和人的交流与碰撞中,在吃一个糖果,感受一阵风,接住一粒飘落的种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感动。


这让我想起女儿在学习古埃及文明时,老师留了这样一个作业:法老陪葬的物品,是希望到另外一个世界还能继续拥有的,如果你是法老,你会把什么放入金字塔?


女儿画了我们一家的照片,两只宠物猫,自己喜欢的花样滑冰裙子和冰鞋,每天练习的乐器双簧管,喜欢吃的巧克力,冰激淋。爸爸看了这幅画,觉得画的都是生活日常,缺少了人生的志向。女儿反问爸爸:“你会画什么?难道是公司和手机吗?”



有些家长自己是被父母压大的,觉得解放孩子的天性,得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让孩子耳边都是赞美和鼓励,尽可能避免孩子有任何失败的体验,不愿意看到孩子受半点委屈。孩子慢慢长大,都会想摆脱身边“他者”的影响和控制,渴望寻求另一个自己,真正的自己。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之为“青春期”或“独立期”,也有些高控制的父母会称之为“叛逆期”。


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在意父母的评价,他们更渴望获得同学、老师、朋友,甚至陌生人的肯定、赞赏。他人的欣赏或贬低,有时甚至是路人无意中的赞叹或者嘲讽,都会影响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评价。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认知层面不了解社会的运转规则,情感上不懂得考虑他人需求,做事儿只关心自己的私人领域不会照顾别人利益,就会因为搞不清规则和界限影响他人,损害他人利益而被人讨厌、嫌弃。


享受惯了父母无条件的满足,遇事儿习惯于指责抱怨别人,总觉得“这不是我的错”。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青春期会越痛苦,越是会自我迷失,找不到自我的价值,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厌恶。


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关系结构的存在。我们探寻的自我,有两个主人,小的时候是小家庭,长大以后是社会。每一次关系的建立,每一次互动的发生,都在塑造着我们的自我。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被“大他者”所影响,变得同质而平庸,总是无意识的欲望着他人的欲望。


我们从来没有办法完全支配自己的行为。我们能找的意义与价值,只能是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觉得自己做的事儿事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就会更喜欢自己。


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都不应沦为看重做题、考试、文凭、学历,而是在过程中花时间陪孩子去探索生命与生活的意义,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找到内心的需要和兴趣。


带孩子了解如何建立内心的良知,遵循内心的准则去选择、试错、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在试错中我们学会给自己设定更合适的目标,看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能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获得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


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尝试后经历了失败挫折,能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和存在的问题,也理解任何一次失败都不是决定性的,能力并非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也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不执著于外在的认可和评量确定自身的价值,理解和接受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按照自己内心的需要与良知来度过一生,获得人生最真实的幸福。


带孩子探索社会是怎样运转的,建立与世界、与他人的链接。人之间的相互认可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在社会共同体中,对他人有益的想法,恰恰可以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对他人的贡献会使人幸福,这种贡献感要来自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别人的要求。


自尊、自信、自爱与自负、自恋、虚荣的边界,就是我们在爱自己的同时,能否找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如果我们能找到更多对他人,对社会价值,就会得到更多的情感反馈。


带孩子学习如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珍惜生活中身边朝夕相处的人。身边那些不是因为优秀而爱我们,而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永远不会离开、抛弃、放弃我们,愿意分担受挫的痛苦,甚至帮助我们承担危险。


这些生命中的重要亲密关系,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自尊,自我力量的重要来源,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最真实的意义。和他们一同用心体验那些美好的瞬间,珍惜身边爱我们的人,珍惜属于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火花”。


正如乔伊最后感悟到的那样,火花,不是人生的目标,而是生活给我们的感动。治愈空心病最好的方式,就是与生活最真实的链接,把寻常的人生过好,才是最不寻常的事。


作者:宋鹏君

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校长。曾获首届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劳动技术能手、深圳市优秀阅读推广人、龙华区首席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誉。


作者:宋鹏君

编辑:柳柳


 名师说投稿邮箱:

 igniteedu@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