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象群北迁,降雨线北移,大陆国家的盛世来了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2024年11月22日 00:02

点击上方“远方青木”,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云南的大象,自中国建国开始,第一次向北迁移。

一群象的迁移路,吸引了全国人的目光。 

不知道大象习性的人,可能不知道象群向北迁移意味着什么。
这是瑞兆中的瑞兆,意味着大陆国家的盛世即将到来。
大象是一种喜温动物,只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而且食量巨大,所以必须在湿润多雨,植被茂盛的地方生存。
因此,大象适合生活在赤道区域,亚洲大陆最适合大象生存的国家是印度,而中国只有云南南部等少数地方能让大象生存。
如果大象擅自向北迁移,一旦冬季到来之前回不去,那么就会冻死,同时饿死。
数百年来,甚至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离开云南南部,大象活不下去,这是一个常识,因此我们的工作人员采取堵路的方式,慢慢的又把大象引导回西双版纳栖息地了。
但很久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大象曾经遍布中国,甚至河南这样和亚热带+湿润完全不着边的地方,都有大量的象群生存。
河南的古称是豫,一个人拿着长矛牵着大象的文字组合,这表示河南曾经有大量的大象。 
在上古时代,河南曾经是全中国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也适合农耕,被称之为中原地区,当了中国数千年的核心。
中国八大古都,一半都在河南,分别是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在河南安阳市,我们发现了殷墟故址,在里面我们发现了大量关于大象曾经在殷商时期的河南存在的证据。
其中三件,属于国宝级文物。
比如说,商代雕刻的玉象。 
比如说,商代雕刻的象牙酒杯。 
比如说,在殷墟祭祀坑里发现的大象遗骨。 
而在《吕氏春秋·古乐》中曾明确记载: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商朝甚至还训练出了一只规模庞大的象军,最后被周武王击败,一路驱赶到江南。
大象军团最后参与了保卫商朝首都之战,你说河南有没有大象。
这是大象最后一次在河南露面,很快大象就在河南绝迹了。
周王朝也想饲养大象,可惜养不活,慢慢的大象就全部消失了。
老人口口相传,大象很厉害,但后代就是见不到大象。
慢慢的,中国人发明了“想象”一词。
大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你自己去想吧。
为什么大象都消失了?
因为在商朝末年,全球气温骤降,生生的把河南的气温从亚热带给降成了温带,同时降雨量大幅减少。
大象在这样的河南,根本就无法生存。
商纣王被灭国,不仅仅是他自身昏聩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当时全国粮食大幅减产,国内矛盾冲突尖锐,所以大乱必定爆发。
1972年,竺可桢老先生发表了一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重磅论文,指出中国五千年历史气候可以分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
仅仅在知网上,就有2800篇论文是引用竺老先生的这篇论文所写,可谓是学术界的奠基之作。
关于中国气候变迁的证据非常之多,我简单列几个给大家看一看。
公元前903年,周孝王七年,史籍记载: 
“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江、汉俱冻啊,长江和汉江全部都结冰了,长江被冰封的景象,你能想象么?
这一年,周厉王出生。
倒霉的周厉王接管周王朝没几年,国人终于扛不住了,吃不上饭,开始到处叛乱,周王朝自此丛盛转衰。
随后,中国的气温节节下降,到了周幽王那一代,周朝的底蕴终于耗尽了,春秋战国时代到来。
而在春秋战国时代及秦汉盛世里,中国来到了暖期,气温大幅攀升。
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那时山东冬季经常无冰,齐鲁地区可一年两熟。
山东是什么地方?那是黄河入海口。
从长江被冰封到黄河冬季都不结冰了,你自己体会下这温差有多大。
等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以后,淮河流域、长江、太湖,又全部结冰了,冰层厚度甚至“可通车马”。
还有一些寒期的证据,比如说1816年,中国嘉庆二十一年,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无夏年。
那一年,北京6月飞雪,7月霜冻,8月就入冬。
和被冤枉的小白菜没啥关系,纯粹是因为当时处于寒期。
明清时期,海南的琼山总共下过三次雪,历史均有记载,分别是明朝万历、清朝康熙和光绪年间。
现在广州飘个雪花都全国轰动了,海南下雪,你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温度么?
至于其他的史料也有很多。
比如说《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橘子树没有办法在淮北结果。
但汉朝天文学家张衡的著作《南都赋》中曾明确写有“襄橙邓橘”的字样,证明在汉朝,河南可以种植橘子和橙子,而河南比淮北还要北。
晏子和张衡都没错,只不过一个是在描述西周末年,一个在描述秦汉盛世。
实际上,要是晏子多活几代人,到了春秋中期,他就能看到淮北的橘子树了,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气温已经上来了。  
从超大周期上,我们现在都处于大冰期时代,人类的本质是冰期生物,恐龙的那个年代地球是没有两级的,比现在要温暖的多。
但在这个大周期之下,也分很多中周期,温度都是在上下波动的,甚至每一次小周期,都会引发王朝的灭亡,相关性非常之高。
只有清朝这一个例外,在气温暴跌后还熬了几十年没死。
但细究下来,太平天国当时已经基本把清朝主力消灭殆尽了,后来是在西方洋枪队的帮助下,外加海关关税暴增的背景下,清朝才勉强续命的。
如果不考虑外力干涉,太平天国那一波,清朝是扛不过去的,因为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 
研究温度和历史的关系之后我们会发现,国家完蛋不一定是因为气温下降,但气温下降一定会导致国家完蛋。
从图上看上下5000年中国的气温波动也就是在+2到-2之间,极限高温和低温差距不超过4摄氏度,最近1000年的气温上下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
这么点气温波动,能引发王朝灭亡?
地球是一个水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分。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哺育着万物,而且比热容非常巨大,吸热能力很强大。
温度升高时,海洋会吸收大量的热。温度下降时,海洋会释放大量的热。
因为海洋的存在,地球的温差才会如此之小,变得适宜人类生存,不至于白天零上五十度,晚上零下五十度。
全球平均温度降低1度的意思,是全球的海洋已经释放出了极其巨大的能量后,地球依然无可奈何的整体降低了1度。
沿海的人类也许没什么感觉,但是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最低温降低了十几度那么恐怖。
同时,气温降低时,全球的水蒸气大幅减少,带来的降雨活动也大幅减少。
而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年平均气温下降1摄氏度,那么中国的年降水量平均要下降100毫米,而且越向北,降雨量下跌的越多。
在南方地区,降雨量每少100毫米,粮食产量就会降低10%。
而到了北方,这100毫米降雨量就更关键了。
我们都知道,400毫米降雨线是农耕的生死线,只有降雨量大于400毫米才能农耕。
但实际上,哪怕是放牧,也需要300毫米以上降雨量。
低于300毫米,就被称之为极端干旱,牧草一旦被啃食就很难恢复,所以这样的地方一般被称之为荒漠或者沙漠。 
低于200毫米,则直接被称之为死亡沙漠。
年平均气温下降1摄氏度,大概相当于长城的范围要向南足足移动400里,这么一大片国土都不再适合农耕了,同时游牧民族也必须向南移动400里,否则他们也无法生存。
秦汉时期修建的古长城和明清时修建的长城,地理位置偏差如此之远,原因就是当时的气温不一样。
农耕民族的粮食产量大幅减少,人口不变,因此极易爆发内乱,大量的农民起义,国力严重衰弱。
而此时,游牧民族可用来放牧的土地也大幅减少,人口也不变,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游牧民族必须频繁南下,和中原王朝爆发激烈战斗。
有些中原王朝干掉了农民起义军,但是被草原民族干掉了。
有些中原王朝干掉了草原民族,但是被农民起义军干掉了。
中原王朝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必死无疑。
能熬过气温暴跌这一劫的,历史上只有清朝,还是借了外力的帮助。
同样,当气温上升的时候,降雨线大幅向北移动,可用来农耕的土地大幅扩大,中原王朝一律处于盛世。
夏商时代是被古人念叨几千年的梦幻盛世,具体咋样咱们也不清楚,太久远了,资料甚少,那个时候也不是大一统王朝,就是个大部落。
但西周末年气温大降,礼崩乐坏的时候,大量中国精英特别怀念夏商时代。
而中原王朝最著名的两大盛世,秦汉盛世和隋唐盛世,则全部处于气温明显升高的周期之内。 
而第四次气温大上升期,就是现在,今天的中国所在的位置,我们的气温正在急剧上升中。
气温升高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是降雨线大幅向北移动。
最近几十年,中国一直在治理沙漠。
植树造林容易,但你想治理沙漠可真不容易,因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水。
没有足够的水源,你就算植树造林了,也很快就会枯死。而有了足够的水源,沙漠自己就会绿。
只有在水源刚刚达到植物生死线的地带,植树造林外加严厉保护,才有用。
毛乌素沙漠,在上一轮暖期,也就是1000年前的唐朝时期,是水草丰美之地,牛羊成群。
在这片沙漠里,专家们出土了各种遗址,证明了这里曾经的繁华。
据专家估计,唐朝时期的毛乌素沙漠的年降雨量可达到600毫米以上,和今天的河南差不多,非常适合种植。
但最近的一千年,中国始终处于冷期,毛乌素沙漠的降雨量暴跌,跌到了牧草的生死线附近。
因为水很少,所以这里都是沙漠。
但因为还有点水,所以这里还有种活植被的可能性。
因此,国家选择了治理毛乌素沙漠,并对所有植被严加保护,希望遏制北京的风沙。
本来吧,工作人员在辛辛苦苦的治理毛乌素沙漠,千难万难才恢复一点点植被。
但最近20年,毛乌素沙漠的植被以一种近乎狂暴的速度在疯狂恢复,靠南端的一部分,已经快成为真正的森林了。 
2003年,毛乌素沙漠查干巴拉地区的景观是这样的。 
2018年,同一个地方,野草都长到人的腰这么高了。 
整个毛乌素沙漠,如今已经快消失了。 
除此之外,在黑龙江等地,专家观察到了肉植阔叶林,这种不应该出现在东北的不耐寒植物,如今已经大面积出现。
曾经在夏天连风扇都不用的黑龙江地区,今年夏天被热的要抢购空调。 
而在2020年,800毫米降雨线首次强行翻越了秦岭,导致严重干旱的陕北、甘肃降雨量明显增多。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大量的积水湖泊重新出现,以前的绿洲开始大面积恢复。
在黄河的上游,植被也开始大面积恢复,专家甚至在河套地区发现了兰花,一种对水分要求相当高的植物。
河套是古籍中有名的水草丰美之地,但那是以前,已经荒凉快1000年了。
如今,这里的水草大量恢复,甚至开始长兰花了。
也许,汉唐时期那鼎鼎有名的河套平原,能让我们这代的中国人重新目睹。
气温和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
西藏地区曾经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王朝,叫吐蕃,连唐朝都送了一位公主去和亲。
但建国之后,在中央大力的扶持下,西藏的人口恢复了70年,如今也就300万人。
干旱寒冷的西藏,根本不太适合人类生存,为什么当初能出现吐蕃王朝。
你再细究点历史,会发现吐蕃这个词和唐朝是始终绑在一起的,唐朝消失后吐蕃也消失了,整个西藏已经1000多年没有出现过任何王朝了。
因为唐朝末年,整个中国的气温暴降3摄氏度以上,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都没有恢复到唐朝的温度。
中原地区粮食产量下降,可耕种的土地减少,但还能活下去。
西藏那里,王朝和人口直接就崩溃了,成为了人口极其稀少的半无人区,从王朝退化成了一个奴隶制大部落,1000多年都没有恢复元气,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吐蕃。
而在新疆西域等地的大量王国,命运连吐蕃都不如。
当初唐朝控制的西域,都是水草之地,农耕是不行,但通过放牧养活一个小王国还是没问题的。 
如今,这样的小国全部都灭亡了,甚至连都城都被抛弃了,里面连一个活人都没有了,因为根本就无法生存。
千余年过去,楼兰古城周围,还是寸草不生。 
因为楼兰古国周围的湖没有了,河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曾经水草丰美的罗布泊成了一片戈壁滩。 
而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古湖盆,位于丝绸之路,汉唐时期曾经有繁荣茂盛的大片胡杨林,如今枯死千年,始终屹立不倒。
从繁盛到枯萎,千年前的胡杨树,默默的矗立在地上,见证了1000年的历史。 
而如今的中国,气温重新回升,降雨带重新北移。
2015年的时候,中国科学家就开始预测全球变暖一定会给中国北方带来更多降水,极大的改善北方环境。 
而2020年的时候,中国开始讨论,降雨线将北移,北方防汛怎么干? 
全球变暖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风调雨顺的欧洲国家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是对大陆国家,尤其是我们这样北方干旱少雨的国家,是有天大好处的。
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全球变暖,这本来就是地球周期的一部分,所以减排二氧化碳等议题根本就是个伪命题,特朗普曾经直接说这是个骗局。
虽然特朗普很不靠谱,但在说实话方面,他算是美国最实诚的总统了。
不过中国依然签署了气候协定,甚至成为了全球碳达峰的重要旗手,这又是为什么呢?
发达国家明显是拿碳排放量当成卡发展中国家脖子的工具,为什么中国要同意?
以前,中国是坚决不同意的,但现在中国同意了。
因为最近十年,中国北方出现了明显的降雨增多现象,而且一年比一年加速,整个北方的植被都在以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在恢复。
这多出来的植被,按协议规定,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都算是中国的,这个碳排放权是可以对外交易的。
而且,中国也在光伏产业实现了技术突破,市场份额也位居全球第一,处于绝对优势。 
光伏的数量,已经多到了能拿来拼熊猫玩。
这么算下来,支持欧洲搞的这个气候协定,不仅能让中国占据道德高地,甚至可以让中国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
因此,中国对气候协定的态度,从反对转变为了支持,最大的底气就是预判北方的植被会开始持续恢复。
虽然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降雨量增多带来的粮食产量增多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但如今又搞了一个什么碳排放权,植被可以源源不绝的给国家创造财富,这就有意思了,等于给中国送钱,中国干嘛不要。
另外,中国获得的好处还不止这点。
降雨量增多后,原本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会重新适合居住,这哪怕是对工业时代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整个上古时代,中华文明的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中华文化。
但最近1000年,中国的人口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长江流域,整整向南推移接近600公里。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黄河流域的中国精英大批迁往长江流域。
第一次,是西晋末年司马睿渡江,在南京建立东晋。
但很快,人口的精华又回到黄河流域了,唐朝选择在黄河流域建都。
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乱,中原精英在南京定都,建立南唐。
很快,人口和经济中心又回到黄河流域了。
第三次,是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渡江,以南京为首都,以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
这一次,人口和经济中心永远的留在了长江流域,再也没有回到黄河流域,迄今已经1000多年。
因为这1000年来,中国的气温始终没有回到汉唐时期的温度,北方荒凉破败,降雨稀少,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 
枯水期的黄河和小河一样宽,甚至隔三岔五就要断流,这样的水流量,明显和母亲河的历史地位对不上去。
唯一的原因,就是现在没有以前温度高。
远古时期黄河的水流量,不会弱于如今长江的水流量太多。
《孟子·滕文公下》写道: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换句话说,商朝末年,周朝初期,大象在中国地区彻底绝迹了,整个天下都找不到大象了。
古人以为大象是被周武王给杀绝的,但实际上是因为气温暴降导致的物种灭绝。
汉朝时期,中国的气温强烈反弹,温度暴增,但和商朝时期相比,气温还是差了一点点。
最大的证据,就是大象出现了三国时代孙权的吴国领土,也就是长江流域,而没有出现在曹操所在的魏国领土,也就是黄河流域。
在《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记载: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孙权送了一头大象做贺礼,曹操身边的一帮魏国精英从小到大都没见过大象,非常好奇,想弄清楚这东西到底多重。
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曹操为了驯养大象,还专门在邺城周边修了一个园子,被中国的专家学者经多方考证,锁定为河北临漳县岗村的毛象坡。
但最终,曹操没有养活大象。
而在最近1000年的寒冷期,气温远低于汉唐时期,导致大象连长江流域都呆不下去了,要缩到云南那里才能保命。
2020年3月,云南的大象暴动,莫名其妙的向北迁移,自新中国建国以来这种事从未发生过。
2021年7月,河南郑州暴雨,以前的年降雨量才600毫米,如今3天就下了600毫米,庞大的降雨量已经能和亚热带地区媲美了。
或许,云南的大象是感受到了什么,它们想回到曾经的豫州?
如今的地球气候,冰河时代这种大周期什么时候结束,因为缺乏资料还不好说,但是在1000年为单位的中周期上,地球是回暖的,在100年为单位的小周期上,地球也是回暖的。
我们极有可能重现汉唐时期的气温,黄河流域大量恢复植被,黄河水重新清澈,整个北方降雨量大幅增长,大量的戈壁和沙漠变成宜居的土地,极大的促进中国的农业实力和工业实力。
最后,我建议大家重新看一下这个图。 
中华大陆的第四次盛世,即将降临,这种极其有利于大陆国家的气温攀升,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周期,不是任何人类有力量阻挡的。
冷了1000年了,该变一变了。
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古代的汉唐之威,极有可能在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手上重现。
青木历史观 · 目录
上一篇百年前,湖北燃起了星星之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远方青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撒哈拉沙漠发洪水了,造成1460人死亡
9月“秋老虎”出没,“秋台风”也来了!
象群北迁,降雨线北移,大陆国家的盛世来了
文昌、陵水、屯昌、临高、定安、澄迈、保亭、海口、五指山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非虚构与历史|理解唐朝,理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