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劲松:暴露台前的透明人
在中国,每年有至少300场葡萄酒大师班轮番举行。
光鲜亮丽的讲师,远道而来的庄主,声名远扬的酒款,吸引着所有的目光。
然而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位于舞台中心,却又注定处于镜头边缘,那就是:
大师班口译。
做翻译的第30年,周劲松唯独对大师班口译这件事乐此不疲。
他的回答丝毫不冠冕堂皇,「因为能喝到好酒啊」。
他用10年的时间,将自己做到这个细分领域的行业顶尖。但他的言语中充斥的,不是高处不胜寒的落寞,反而是壮士未捷的不甘。
「邀请我的越来越少,我也越来越老啦。」
听惯了酒圈里的神王传说,我反而好奇,这样一个站在酒圈外冷眼旁观的人,一个自称不招同行待见、在圈内宛若透明的人,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杯酒人生的。
周劲松,法语翻译,多个主流媒体的葡萄酒专栏作者。旅法10年,从事旅游行业十年后改为自由职业者。从事专业翻译领域颇广,金融、建筑、云计算甚至养猪饲料都得心应手。曾担任多个产区协会的大师班翻译和主讲。译著有《米歇尔·罗兰自传》、《我的第一次品酒》、《品味香槟》、《威士忌文化》等。
Q&A
黑Sir:
一个好的现场翻译,对一场大师班的影响有多大?
周劲松:
很多人觉得大师班翻译没啥技术含量,有些酒庄甚至直接找学英文的学生兼职翻译,结果肯定是惨不忍睹。
但其实法国一些酒农英语表达能力特别差。英文翻译到现场都傻眼了,估计都怀疑自己这么多年英语是不是白学了。哪怕请来法语翻译,没有过滤信息和梳理逻辑的能力,不能把专业术语变成人话,现场不是瞌睡一片就是在玩手机。
专业能力不过关同样致命。曾经听某位美女讲师的现场法语翻译,漏洞百出,「葡萄在越贫瘠的土壤生长越好」都能给翻译成「越肥沃越好」,我坐在台下一身冷汗。
一切都发生在几秒之内,没人察觉无人追究,事情就这么糊弄过去,但这不管是对听众还是讲述人,都是一种伤害。
黑Sir:
国内的大师班翻译现在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周劲松:
专业的还是太少。又懂酒又懂外语毕竟只是基础,实际上,现场口译对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和语言能力要求很高。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中法核燃料处理项目,3年时间,每天都是连续8小时的高强度商务会谈翻译。大脑被训练得像闪盘一样,快速输入之后马上快速输出,输出后脑袋一片空白。
但大多人并没有受到这样的专业训练,所以很容易跟不上节奏,到最后就乱说一气。
还有一些则纯属是得过且过,根本没有对酒的热情。比如最近参加的一个活动,负责翻译的酒庄代表老早就背熟了台词,全程都比庄主快一拍,庄主还没说的都被他提前倒了出来,在座的观众都啼笑皆非。
黑Sir:
大师班上如果有人说一款酒特别烂,你作为翻译是会直言不讳,还是委婉表达?
周劲松:
看不同人的说话风格吧。如果这人心直口快,即使我委婉表达,听众心里也能明白他喜欢不喜欢。
如果这个人说话本身就是思索型的,下结论前都有理有据(比如白马庄的前总管),我都会直接翻译;
翻译的乐趣在于,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比如明明酒很一般,还喜欢装腔作势的某些庄主;比如平时不苟言笑,大师班也会冷不丁甩个段子的靓次伯少庄主;或者大家熟知的米歇尔·罗兰,虽然平时是个古灵精怪的老顽童,但在讨论技术问题时却一丝不苟。
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透明人」,把他们希望传递给观众的信息转述出来,并尽量争取95%的保真率。因为翻译的职业操守,就是不能加入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虽然很多时候如鲠在喉。
黑Sir:
翻译大师班有没有遇到一些尴尬事?
周劲松:
国外专家来中国,经常会有一个例行项目,就是被问到对中国酒的看法,其实潜台词就是让他们夸夸中国酒庄嘛。但他们大多人其实对中国酒并无了解,又碍于大师的名号,就瞪着蓝眼睛求助于我。我就只好将自己的想法包装成大师的观点,脸不红心不跳地告诉台下的听众。
黑Sir:
这和你自己「透明人」的定位不相悖吗?
周劲松:
有时候身不由己嘛,毕竟不让场面太难看,也是我的工作之一。
黑Sir:
为什么你说自己不被酒圈人待见?
周劲松:
看我朋友圈就知道,我经常发表不合时宜的个人观点。
比如马瑟兰之风盛行的时候,我在网上明确反对国内一窝蜂地种植马瑟兰。很多人认为我对权威不尊重,但其实我只是一个探讨,总是一家之言就没意思了对吧。
中国酒庄主也不怎么待见我,他们觉得我没有在国外专家面前维护酒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经常把中国酒不远万里背到法国,把我认为国内最好的酒分享给他们。
黑Sir:
对圈内的考证现象怎么看?
周劲松:
很多人私下跟我说,考侍酒师、WSET的这些人,都是在正常学业中有挫折的人。
太急于求成,才会想用证书来证明自己。但我们显然对文凭的认识还是太过局限,像WSET这种证书,其实一开始只是面向销售的培训课。
葡萄酒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文化背景很强,要成长为大拿,不是一两个证书就能解决的。比如某位四级大侠曾说过「香槟之所以这么酸,是因为葡萄不成熟,所以摘下来是酸的」——这显然是书看傻了。每个香槟省的酒农,都会给香槟技术委员会上报葡萄分析报告,达到成熟度才会采收。怎么会是没熟呢...
看书肯定是必要的,你能了解到产区的基本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放下心态,深入产区。当你和酒农聊完,你就会发现,其实书上的知识存在很多谬误。
-
周劲松每年会抽两个月时间,自费飞到法国,深入产区,与酒农对话。
这是他从2008年开始就坚持的习惯。
有时聊到投机,酒农会在他临行前送一瓶新装瓶的酒,这让他激动万分。
他激动的并不是酒本身的价值,而是来自酒以外的肯定。
他说,或许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在法国中餐厅跑堂的经历,那时他常会收到一笔不错的小费。所以小小的成就感,就能让他欣喜若狂。
问到大师班上什么时刻最为难忘,他说,是每次结束的时候,听众一拥而上,聚拢在庄主周围,和庄主进行一些细节的讨论,而他站在人群以外,被掌声和鲜花冷落。
他说,自己享受这种时刻。
听者通过透明的自己,看到了最为真实的讲述人,这就从侧面证明了自己的成功。
虽然光并没有打在他的身上,但此刻的自己光芒万丈。
-END-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