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重要提议:全民实行死亡教育!佛教是这样看死亡的 ......


人大代表顾晋在今年两会提议,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


根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


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已经有几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


但出于对遗忘、对未知的恐惧,我们总是讳言谈到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甚至是带有诅咒意味的,一个人只要说出“死”这个字,灾祸就会接踵而至。


但人生或许就像一片叶子,由春天的嫩绿,到夏天的生机盎然,再到秋天的橙黄、枯萎、最终还是要归于大地。



现实一点讲,我们所见过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一场死亡,我们身边的亲人也都会离我们而去,而我们自己,也将在某一天和这个世界告别。


虽然《论语》里说“未知生,焉知死”,但如果换个角度,试着站在死亡的视角去审视当下,懂得向死而生的可贵,人生中的很多困惑才能真正释然。


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开始凝视死亡的时候,才能转过来看看人生到底是什么。


承认死亡的存在,认识死亡的真相,并努力做到向死而生,恐怕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修的一门课。



作为佛教徒来说,要正确认识死亡、从容面对死亡,妥善临终关怀,合理处置丧事,避免临终手忙脚乱,忘失正念,陷入贪瞋痴之业习和世间的恶俗,就必须学修佛法,牢固树立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佛教对于死亡的基本认识与态度 -  


佛教认为,天地万物从众因缘而有,有聚集则有离散,皆属无常。众生的身心由“地、水、火、风”这四大与“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而生,有生必有死,这也是自然规律。正因无常,死也就不是永断,恰恰蕴育着新生,只是时空、形态不同而已,如佛教说的六道轮回,现代科学所谓“物质不灭”、“能量守恒”。


既然诸法因缘而生,变化无常,其中就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存在,只是众生误执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有一个不变的灵魂死此生彼,因而横起贪爱执著,妄生苦乐觉受。


世间万法从缘而起,因而本质是“空”,如梦如幻,唯心所现,而决定众生升沉祸福的是客观的因果规律与众生自身的修为、业力,所谓行善得福,作恶受殃,清者自上,浊者自下;世间为一大苦聚,可分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其中生死苦最为根本,所以佛教由此创立,死亡成为了佛教徒精进修行的动力,了生死也成为了佛教最根本的修行宗旨。


有了上述的认识和觉悟,佛教徒对于死亡就会有与世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1、佛教徒由于视人生如幻,身体为臭皮囊,视死亡为必然的现象,因而不会奢望长生不死,而对身体的保养作无谓的努力;临终时,由于有佛教的信仰和一定的修行,就不会于家庭、事业等贪恋不舍,以至辗转难于咽气;死后也不求厚葬,一般都按最简单、洁净的火葬法来处理。富有菩萨精神的佛教徒还可能作遗体捐赠,或布施鱼鸟;对于临终的亲友,能善巧开导,慈悲助念;面对亲友的亡故,也能节哀顺变,不事哭泣,以免扰其正念,同时视其情节,为其追福超度。


2、佛教徒由于相信佛法僧三宝有大功德,相信万法唯心,因而会着重于修心、不断减损贪瞋痴烦恼,如积极行善积德,持戒念佛,预为积累往生善趣、超登净域的资粮;或努力修习禅定、开发智慧,力争明心见性、参透生死。这样一来,通常都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临终坦然应对,气定神闲,甚至能预知时至,安祥往生。


3、佛教徒由于相信因果,持不杀戒,因而在面对天灾人祸等种种压迫时,会认真反省,诚心忏悔,以积极的心态转变人生,而不会去自杀。因为自杀并非一了百了,反而会生于恶趣,受更大的恶报。同时,佛教徒孝敬父母,强调厚养薄葬,在办丧事过程中,不事虚荣,不讲排场,并力戒杀生,以免徒增亡者的罪业。



  - 佛教的临终关怀与丧事处理 -  


临终之际,色身四大分散,功能全失,有若生龟脱壳,众苦交煎,痛不可言。一般人因贪恋娑婆,恐惧死亡,或诸般因由,致无法安祥辞世。色身虽死,心识则随业缘相牵,转世投胎。死亡时之心境、念头,影响来世至剧,故临终处理是否允当,实关联亡者神识之升沉。所以佛陀在世时即非常重视临终关怀。


例如禅宗丛林普遍设立有无常院,或称省行堂、延寿堂、将息寮、涅槃堂,是专门收容安抚重病僧人的地方,一方面使重病僧人能得到特别的照顾,一方面也便于他们放下万缘,安心养病,省思无常,精进修行。


在丧事的安排上也制订了一整套的制度。净土宗以信愿念佛、带业往生极乐净土为宗旨,对临终关怀及丧事活动更为重视,如临终人所处环境的布置,对临终人的说法劝慰、助念,从咽气到出殡之间的禁忌、要求,死后七七日中的作福追荐等等,都有近乎繁琐的规定。


下面依据佛法,结合佛教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实际,就佛教的临终关怀与丧事处理的要点作一介绍。


  - 1 -  

积极治疗,减轻痛苦


临终之人,通常是疾病缠身,许多器官功能丧失,饮食无味,还得忍受疼痛,生趣全无,甚至大小便失禁,十分狼狈;面临死亡,心中充满恐惧、焦虑,时而神志不清,甚至产生幻觉。此时,亲属应积极为其延医治疗,请专人服伺其饮食、起卧、清洁等,同时最好请患者所尊敬、喜悦的人前来探视、劝慰,令其高兴,以减轻其身心痛苦。


  - 2 -  

劝慰病者,放下执著


家属应注重病者心灵所需,令其放下执著,导向宁静平和。病者神智尚清醒时,随侍在侧者须先以言语安慰,此举甚为重要。依人生诸现象而论,彼于世间奔波忙碌,临终之际,难免挂碍,或执著子孙、金钱,乃至心怀嗔恨(如与亲属不和、子孙不肖),或有心愿未了,纵弥陀欲来接引,但彼诸般执著,往生极乐遂成画饼。故安慰临终者,应趁其尚能言语,探问有何遗愿,或未了之心事,及后事如何安排,宜极力应承,满其所愿,务使其心无牵挂,了无憾恨。如病入膏肓,本人愿回家往生,也不愿实施抢救,应尽量满足。


其次,应劝其放下万缘,至诚念佛,发愿往生极乐。若在场有正信佛教徒,应为其开示无常理趣,令其达观开解,弃此秽躯,生清净心,皈依三宝,启发净土信愿。彼人心地善良,即谓之曰:“汝一生行善,必可往生极乐世界。”并为其解说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之殊胜功德。若病者平生作恶多端,则谓之曰:“此时唯独阿弥陀佛可救汝、度汝,因其发四十八大愿,可救度作恶众生,汝但诚心忏悔,一念回光返照,专志念佛,必可蒙佛接引。”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音频作品)


  - 3 -  

安置静处,切勿做无意义的急救


当确定病者已回天乏术,急救亦无从延长其生命时,应当机立断,放弃急救,以免临终者受无谓痛苦。与其让病危者插满管子,或受挤压、电击、针扎,忍受煎熬,何如助其安祥辞世,让亡者保有最后的一点尊严!应尽己所能,令临终者心境安宁、祥和。若能于熟悉处所断气,可促使亡者安祥辞世。若是僧人,最好能在寺院圆寂;若是俗人,自家住处较令病者感觉安适,若能于家中死亡最为理想。即或不能,亦应要求院方撤除监测器、摒弃一切检验,务使不受医疗干扰。同时与院方协商,争取能适时安排助念。


  - 4 -  

安排助念,切勿哭泣


患者在奄奄一息之时即应为之助念,不可至体温全无方行助念,因彼时神识恐已脱离,未能掌握先机,助念恐徒劳无功!若太早助念,病者精神犹旺,则助念人力恐耗损过多。因此,应于脉博、呼吸渐弱方行助念。若有条件和患者允许,可悬挂西方三圣像,使患者随时能看见。


助念内容以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为主,间诵《佛说阿弥陀经》、《往生咒》等。念佛的方式有三个:一是用备好的念佛机,一按钮即可称念;二是善友们跟随念佛机同念;三是不用录音机,只几位善友同念。注意人数不必太多;人多时可以轮班替换,免致时间长了辛苦;可以不敲鱼磬,免致尖锐声音刺耳;可以燃香供鲜花;注意不要扰及周围的病者!


此时有三忌:一忌见到仇家,易引动瞋心;二忌亲人临床挥泪,未死先哭,徒增恩爱悲伤;三忌喧哗吵闹,扰乱正念。这些都可能影响其往生净土。


病者气绝后,神识仍在,犹有知觉,需待24小时后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皆脱离躯体,方算死亡。因此助念至少应念至全身冰冷。


如本人不愿让人助念,也应珍重其信仰,不可勉强。另外,许多学修法相宗的人发愿往生弥勒菩萨居住的兜率内院,有的发愿行菩萨道,世世生于人间弘法利生。因此助念时应区别对待。


  - 5 -  

防止虫蚁爬上尸身


若病者大量出血,为免虫蚁爬上身体,可于病床四脚放置水盘,同时点燃蚊香类,以免病者不胜虫类所扰,产生嗔念。宜预先考虑,勿使虫类靠近,亦不致因此令尸体难以处置。


  - 6 -  

甫断气勿急忙更衣,勿立送冰库


甫断气时,神识尚未完全脱离,仍可感受痛苦,此时勿行搬动、急忙更衣,勿立送冰库,以免破坏正念,不得往生。印光大师于此亦曾开示:“病者临命终时,搬动卧处,更换衣服,实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应待尸体完全冷透后,才可搬动、入殓。



  - 7 -  

茹素不杀


病者饮食,宜以素食为主,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吸收。临终之际,需要有人助念,助念者尽量不食酒肉五辛,因食荤酒,诸佛菩萨不近故。


弘一大师曾言:“杀生之人,现生即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终之后,先堕地狱、饿鬼、畜生,经无量劫,备受众苦。地狱、饿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于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报之事。昔日杀牛羊猪鸡鸭鱼虾等之人,即自变为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昔日被杀之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或变为人,而返杀害之。此是因果报应之理,决定无疑,而不能幸免者也。”


印光大师亦曾云:“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凡是动物,皆知疼痛,皆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则结一杀业,来生后世,必受彼杀。”“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可知杀生食荤实有碍于亡者的安祥往生。


  - 8 -  

建议创办临终关怀机构


死亡对患者而言,乃人生一期之终结,理应严肃看待,给予符合人性之尊重,而尊重其基于宗教信仰的丧葬诉求,又是重中之重。然在讲求效率、一切分工制度下的医疗机构,依章办事,往往俟医师判定病者断气后,即由处理尸体之工友,向家属索取病患之制服,并将尸体移送太平间,纵令家属不欲搬动,亦莫可奈何。


相较于医院缺少温馨之气氛,多数患者均盼望于家中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患者只能在医院慌乱的抢救中无可奈何地咽气。这是多么可悲的境况!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医院都应设置临终关怀机构和安宁病房,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以满足有宗教信仰和特殊要求的重症患者的需要。有条件的寺院和佛教界开办的养老院更应设置临终关怀病房,并配备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据悉台湾各大医院(如:荣总、长庚等)由过去禁止宗教介入,到相继设立佛堂、助念室,显示医界已认知医疗行为非仅科学技术之操作,亦应给予精神层面之关怀。医疗有其局限,而藉由宗教之慰藉,可令患者于安详平静中,跨越恐惧死亡之鸿沟,在温馨、宁静环境下往生。



这是一个

流行离开的世界

但是我们

都不擅长告别


有多少人知道

活着,即是迈向死亡?


如何面对死亡

是我们人生中最缺的一课

让我们来了解死亡的真相吧

因为

只有了解死亡

我们才能了解生命的真相

才能更好、更有意义的活着!


文字|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明月牧心(ID:mingyue-sc)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感恩阅读,随喜分享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回复关键词“脑场

可获取最新资料下载地址





▼点击“阅读原文”👇

结缘《不怨人》 描红临摹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