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行善,建医院,办教育,做救济,捐希望小学……她以一个女子的孱弱之躯,用一言一行感动周遭,影响着世界。
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环境,简单讲就是脏、乱、差。
30年过去了,现在台湾街头给人的视觉感受,除了民居古朴,便是“干净”二字。
然而你一定想不到,拥有这份干净的善因,竟来自一个从未出过台湾岛、仅小学文化程度却对时代具有敏锐触觉的纤弱女子。
她在1990年的一次演讲,说:“请大家把鼓掌的双手,用来捡垃圾、做资源回收,让我们这片土地变成净土。”
因为她的一句话,民众陆续开始资源回收分类。
到了2006年,台湾环保部门才循此足迹,强制实行垃圾分类,成就一座干净岛屿。
她究竟是谁?
为什么能在环保意识不普及的年代,可以前瞻性地聚集八方力量做一件对人类发展有利的事?
她就是慈济创始人—证严法师。
· 01 ·
证严法师,俗名王锦云,1937年出生在台中县清水镇。
因叔父膝下无子,王锦云幼年时便过继给叔父。
1943年底开始,盟军多次轰炸日本统治下的台湾。
为了逃命,王锦云同养父母去防空洞躲避飞机轰炸,一路上亲眼目睹房屋在战火中焚毁,乡亲伏尸街头。
在动荡的时代面前,人的生命卑微如草芥,战争带来的痛苦让年仅8岁的王锦云顿悟人间的苦难,冥冥中开始接触佛法。
幼年时期的王锦云
王锦云15岁时,养母因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开刀无疑是与死神作斗争。
她忧心地对天祈愿:自己愿减寿12年,并从此茹素,以换取养母不需要开刀就能痊愈。
养母的病竟奇迹般好起来,王锦云从誓愿,终身吃斋。
但5年后,正值壮年的养父却因脑溢血去世。
至亲死别之痛,使王锦云心中浮现了对生老病死的疑惑,一本《梁皇宝忏》,让她参悟生死之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从此开启了寻佛之心。
1962年,王锦云自行落发,现沙弥尼相。
青年时期的证严法师
接着她巧遇佛学大师印顺长老,特殊的因缘,让26岁的王锦云顺利皈依印顺长老,法名“证严”,法号“慧璋”。
- 印顺长老,浙江海宁人,承袭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20世纪40年代未,经过战乱的印顺,在颠沛流离中渡台,也将佛陀正法带到台湾
印顺长老开示、期许证严时时要“为佛教,为众生”。
这六个字,读起来只要一秒钟,做起来却要一辈子。
印顺大师的人格熏陶,让证严法师走上“不为己谋,为天下计划”的慈济道路。
· 02 ·
但年轻的证严法师那时对修行的理解,仅限于参天禅地。
她独自一人在小木屋中席地而居,身边仅一套《法华经》,一幅“西方三圣相”。
每天子夜起身早课,白日顶笠披蓑种些瓜果,遇到青黄不接时就挖些野菜度日。
与传统佛法丛林中那些接受善信居士供养的僧尼相较,她坚持不受供养、不做法会,也不化缘,日夜与青灯古佛相伴, 苦行自惕。
她以为,这样便是修行了吧。
证严法师早年修行的小木屋
直到1966年3月,证严法师因探病前往一家医院,惊见地上一滩血,才将她的学佛之路彻底改变。
听闻那是一名难产妇人走了8个小时的山路,却因付不起8000块钱的保证金,留下一滩血之后又被抬回家,失去救治机会。
台湾当时的医疗缴费制度是必须先付保证金,才能入住医院。
证严法师心中绞痛不已:贫由病起, 病因贫生。
同月,三位天主教修女来访,面对证严法师的侃侃论道,修女质疑:佛教既然这么好,为什么没有落实到社会人群呢?而是靠西方来这里盖医院,建学校,办养老院、孤儿院?
这话宛若当头棒喝,将证严法师猛然唤醒,她的内心受到极大冲击。
夜幕降临,证严法师伫立在窗前远眺如黛青山,冥想许久,终于顿悟:中国的佛教融入了儒家“仁”的思想,应放弃小乘的独善其身,转向积极入世、行善济贫、为他人的志业迈入。
她召集5名弟子、30位信徒,成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师徒几人除了种花生、打毛线衣、缝制饲料袋来维持日常开销,证严法师还定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律清规,要求常住弟子每天做6双婴儿鞋,一天24块钱,一个月720块钱,作为救难基金。
第一个月,救助的是一位福建老太太,因战争与丈夫两岸相隔,二战结束后,她冒险跨海寻夫,可等待她的却是一具冰冷遗体。
老太太因此滞留在台湾,无亲无故,晚年常年卧床,饥寒贫病缠身。
慈济会于是每月赞助她300元生活费,又花300元为她请一个看护,直至四年后圆满替老太太送终。
720元一个月就花掉了600元,只余120元,基金转眼不敷使用。
为了增募救难基金,证严法师锯了30个竹筒,交给30个家庭主妇,让她们日发善心,每天存下5毛买菜钱。
慈济功德会的善名渐渐传开,慕名行善的人越来越多,济助的个案也越来越多。
- 证严法师的俗家养母拿出存款,又向银行贷款,买下十几亩的土地,建造“静思精舍”,让这些出家众有地可耕,有屋可住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证严法师说,法理需要人去弘扬实践,才能引导众生前行。
渐渐地,人们知道,有一门事业叫志业,有一门慈善叫“慈济”。
· 03 ·
随着深入了解,证严法师发现穷人一旦染上疾病,要么听天由命,要么拖垮整个家庭。
这让她深感,疾病是贫苦的根源,防贫必须先止病。
1972年开始,慈济会开始邀请医师,增设义诊所,并在全台巡回施药。
只是,一个礼拜仅两次的义诊,根本不够化解困境,因为有的病人需要住院,有的需要隔离。
此时证严法师自己也罹患心绞痛。
慈济功德会看似成形,可随时都有可能分崩离析,她开始忧心,一旦自己离世,慈善事业终将中断。
该如何延续这份大爱?
苦思冥想之后,她决定弘扬中国儒家“仁爱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用自己的“仁”去改变这个世界。
平时连公车费都舍不得花的证严法师,“异想天开”地开始构思兴建医院。
兴建医院毕竟与普通的救济不同,这次所需金额高达8亿。
这样的构思,对于一个遁入佛门再入世与社会纠葛的出家人而言,此刻需要应对的不止是“自命清高、沽名钓誉”的闲言碎语,连身边听她讲道的家庭主妇都产生了怀疑。
一堆女人,8个亿。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严峻的考验,一个声音在证严法师心底升起:你就是要做不可能的事,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主意打定,证严法师就开始辗转全岛,为了筹募庞大基金,她反复广邀善心人士,一句句为他们解惑。
修行不是在山巅冥想,不是闭门反省,而是入世救济,与尘世接触。
这是一场以人与人之间为道场的修行。
就这样,从一床棉被到一张病床,从一间病房到一台仪器,慢慢地募集。
好不容易善款解决了,医院建地又成了难题。
为了寻觅建地,证严法师“踏过坟场,涉过水塘,奔走余年”,然而几番努力仍无从落实。
证严法师愁得茶饭不思:我要对人家怎么交代?
百般无奈之下,她打算将募集的每一笔善款退还给善心人士。
建院所需的土地最终因蒋经国先生的关注得以顺利解决,“我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从没见过一个这么瘦弱的女子,却为社会国家做了这么多的事。”
证严法师与蒋经国先生
从证严法师发愿,到1986年,历经8年,佛教终于有了第一座医院。
慈济医院启用,就定下了“免缴住院保证金”的创举,这个举措最终促使台湾“卫生署”决议,全省医院废除“缴纳保证金”这项制度。
台湾能有今日完善的医保制度,证严法师无疑是医德观念的先行者。
· 04 ·
证严法师说,生命有期,慧命无涯,只有教育才能让慧命精进。
这种大爱之下的智慧,令无数专业精英叹服。
而后几年,她创立了慈济护理专科学校、慈济医学院,以及慈济中学、小学、幼儿园。
“天下事不是一个人做的,也不是一时做的,而是一个人接一个人,一代接一代来共同成就。”
灯与灯的汇聚,才能有无限光明。
1991年夏天,中国大陆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涝,上亿人口流离失所。
当时两岸关系刚刚解冻,证严法师在台湾发起援助行动,此举让当时的台湾民众颇不谅解,招来诸多批评,她甚至出门都被管制。
在她看来,两岸同胞都受中国儒释道文化影响,在信仰上本就是一家。
于是断然道:就算慈济解散,我也要做,人道主义应跨越政治、种族、宗教。
慈济在江苏的基金会
除了进行各种赈灾,慈济还成立亚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数据库。
从1997年起,慈济就开始往大陆“无偿献髓”救治病患,而大陆在2007年也以同样的爱心,开始为台湾提供骨髓配对和捐赠。
从长江流域的漫天洪水,到汶川地震的断壁残垣,从希望小学到骨髓捐赠,50多年来,证严法师带领着慈济为两岸人民建起一座血脉相连的桥梁。
慈济在甘肃援建的希望小学
慈济在国际上的济助更是不胜枚举。
1991年,孟加拉遭洪水侵袭,14万人死亡,慈济发起募款,协助孟加拉重建。
“9·11”事件后,纽约警方迅速封锁了周边区域,只有三个团体被批准进入现场救灾。
慈济是被批准进入现场救灾的团队之一。
这个援助过69个国家的团队,从30多人起步,到如今全球47个分会,1000多万会员,200多万志工。
他们当中有市井小民,有当红明星,有富商巨贾,有权威人士。
证严法师与他们之间有个约定,“帮助别人时,要对别人说‘谢谢’,因为你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了幸福,要感恩,对不对?”
付出无所求还要说感恩,这是每个慈济志工的座右铭
一句“谢谢你”,人格得以升华。生活便是道场,修心即是修行。
没有晨钟暮鼓,没有香火缭绕,80多岁的她依然每天开早会,4小时内听取5大洲慈善工作概况,透过视频掌握全球慈济。
而这个能动员海内外人士去共同做一件事的证严法师本人,从没有离开过台湾。
50余年,随着组织成长,各种批评、不认同的杂音也如潮水般涌来。
然而,不论面对何种不堪,证严法师依然一袭僧袍,粗茶淡饭,数十年如一日地把握当下,慈悲济世。
· 05 ·
2005年夏天,《岩松看台湾》这一电视行动启程,这是内地电视摄像机第一次全方位不带偏见地走近台湾。
这种全方位,就包括走近慈济,走近证严上人。这当然是内地媒体第一次地走近,甚至我们的申请在两方面获批,都让我们自己感到一些惊讶和不可思议。
台湾佛教界早已拉开“人间佛教”的改革大幕,佛光山的星云法师和慈济的证严上人,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慈济的总部,在台湾东部的花莲。
早上五点多,我们就来到总部的静思精舍听志工早会,我们到时,大堂里已都是人,包括志工、信众,甚至很多慕名而来的中学生。
白岩松(右二)与证严法师(中)等人合影
我以为会念经,但没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证严上人和现场的人们并通过电视屏幕和台湾各地的慈济人,在讲生活,分享生命感受,当然包括帮助他人的方法和思考。慢慢地我从一个记录者变成心灵的参与者。炎热的感受慢慢退去,周身感受到清凉,慈济在我这儿,第一次展现出人间佛教的魅力。如若讲经,也许我们很远,但一早晨讲爱,我们离得却很近。
后来突然明白,岁岁年年,每年的三百六十五天,这样的早课从不间断,讲爱的过程中,不就是在讲经吗?在爱的传递中,与生命有关的智慧开始执著地显现出来。
早会结束,我们有幸与证严上人面对面坐在一起,聊天,或者也可叫采访。
上人削瘦,印证着“吾貌瘦,必肥天下”的名言。她出生于1937年,与我母亲同年,属牛,这又拉近了我与上人的距离。
但真正消除了距离的是她的智慧与爱,没有了宗教带来的敬畏,而是对社会对生命的关切,甚至是她的一点忧虑:那么多事要做,感觉时间不够用,来不及……
最触动我的,是上人与慈济志工之间的约定:帮助别人时,要对别人说“谢谢”,因为你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了幸福,要感恩,对不对?
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无私为大私”。正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得到了最多,也正是在利他的行动中,我们一点一点找到自己。爱,是一种最大的修行,它帮助我们自己,成佛。
告别了证严上人,在慈济总部拍摄,这里没有简单意义上的晨钟暮鼓和香火缭绕,没有仿佛与尘世无关的僧人,更没有世人带着欲望而来的焦虑,这里似乎都是信众,也都是志工,更都是主人。
医院里忙着治病救人;田地里忙着种菜,因为要自食其力;还有忙着短暂开个会,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灾难,都天然地与慈济有关,他们要伸出手去;而下午,一个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从这里出发,转机香港,晚上,一台骨髓移植手术将在北京开始,一个生命急切地等待救助。这样的生命接力,在台湾和内地之间,已进行了九百多次……
终于要告别这块已让我几乎忘了宗教忘了寺庙的清静之地,只是,这里忙碌人群中的那份安静让我有些不舍,还有那平静下的快乐。
我终于找到了面对慈济的感受。
远看是佛,近看是爱。
面对证严上人,所有慈济人,运行良好的佛教,包括佛,都该是如此!
有人问,这个世界最后谁会赢?
证严法师说,人多的会赢。
追随在她身后的天下善士如滔滔泉水,层层推涌,当行善的比行恶的多,世间便是瑶池仙境。
筚路蓝缕五十余载,从乡下女子到佛教高僧,“为佛教为众生”,上承师训,下启弟子,她不仅是宗教家,更是心灵的领航者。
最令无数人惊奇的是,她仅有孱弱之躯,却能用一言一行感动周遭,用生命诚恳付出,用智慧汇聚庞大的社会能量。
大愿悲心的她,对世界影响至深,证严法师用看似“润物细无声”的儒家治世,弘扬着佛教的慈悲。
身形瘦小的她,却彰显着中国文化中的最厚重的价值——“仁”。
附:证严法师静思语录:
5、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
11、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有用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14、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23、人的心地是一畦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
24、有智能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32、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35、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37、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才会落空。
42、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别人即是成就自己。
47、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49、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50、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