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健康环保的高科技 超氧纳米微气泡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健康环保的高科技 超氧纳米微气泡
正文共:2104字 18图
预估阅读时间:6 分钟
有一天,阳明先生的弟子问:“老师,我犯过许多错误,可为什么您一句话也不提醒我?”
阳明先生反问:“我没提醒你,你怎么知道自己犯了错误?”
弟子答:“我学习后才知道。”
阳明先生说:“所以我教导你学习啊。”
弟子有点疑惑:“我的意思是说,您应该帮助我指出错误。”
阳明先生笑道:“对于自身的过错,人家说得再多,你心里也不想承认。只有自己真心悔悟才有用啊。”(先生曰:“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01
对于这个“不想认错”的心理,当今许多人也有深刻的感受。在知乎热榜上,有一个高赞问题是这样问的:
“人与人之间观念不同很正常,但往往不能接受自己被否定。
哪怕心里明白自己是错的,还是想找证据证明‘我没错,错的是你’;哪怕最后找出的证据很微弱、很站不住脚,但仍会强词夺理,死鸭子嘴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其实,这种心理,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02
“不肯认错”,会让一个人做下难以弥补的错事。
公元200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三万兵马,击败袁绍十几万大军,从此拉开了历史新序幕。
可是这场战役,袁绍本来根本就不会失败——
如果当初他采纳了田丰提出的“持久战+游击战”建议的话。
那么按照常理,失败后的袁绍一定会痛定思痛,监狱里的田丰也能够东山再起,复为大将。
这时候,有一个狱卒向田丰提前道喜。
然而,田丰却仰天长叹道:
“他若胜了,我或许能活;如今败了,我必死无疑。”(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三国志·袁绍传》)
果然,袁绍恼羞成怒,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田丰杀死在狱中。
03
袁绍与田丰的故事,令人想到这样一则古代的寓言:
话说楚国有一个乡下人,从来没有见过生姜。
有一天跟人争论说:“姜是长在树上的。”
对方纠正说:“错,姜是长在土里的。”
这个乡下人却固执己见,说:“你去找十个人问一问,我敢以自己骑的毛驴跟你打赌。”
然后,他们果真问了十个人。结果十个人都说:“姜是从土里长出的。”
这个乡下人气得脸色大变,拂袖而去。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毛驴尽管输给你了,但是生姜还是树上长出来的。”
——(明)江盈科《雪涛小说·姜从树生》
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人会如此执拗不通,宁可自欺欺人,也不肯认错改过呢?
04
人很难认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可循的。
现代心理学和脑神经学研究发现,人在需要推翻自己原有的观念、接收一套全新的思想体系时,会发生“认知失调”的现象。
这时,人会感到迷茫和手足无措,就像机器人的指令和行为不统一时就会陷入瘫痪状态那样。
所以,为了避免“认知失调”带来的恐慌与窘境,人会倾向于马上找到一个理由,维护自己原有认知系统的合理性,哪怕这个理由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也就是说:当被指出“你是错的”之后,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接受并改正,而是想竭尽全力证明“我没有错”——这是作为人的普遍的本能。
05
在扫描人的脑电图时,科学家还发现:当人面对令自己认知失调的信息时,大脑主管理性的区域就会突然“断电”,停止工作;而当恢复了协调时,大脑的情绪区域就会突然“亮灯”,兴奋异常。
换言之,人们在面对跟自己意见相反的信息时,大脑会倾向于关闭理性,启动情绪来对抗。
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感慨的:“愤怒拉低了你的智商。”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可贵的地方便在于:人很难认错,但可以认错;每个人都具有生物本能,但人可以超越动物性;人会为情绪所控,但更可以“调服其心”,以良知良能主导自己的行为。
06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清清楚楚地知道善恶、是非、对错。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生来就有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这是一种智慧的本能。
面对是非,一个人的良知清清楚楚,无法自欺。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阳明先生会对自己的弟子说:
“我没有历数你的过错,但其实早已告诉你改过的方法。我问你,你怎知自己先前是做错了呢?”
弟子一愣,说:“我的良知告诉我的。”
先生微微一笑,道:“良知非吾常言而何?”
良知,是我们“认知失调”时最好的参照物;
致良知,即是改过的门径。
当我们放下头脑中对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件事的执著,回归到心上,心静如水,良知清澈,真正的对错无需他人判断,已经自然辨别。
这就是《道德经》中老子所言:“不自是,故彰。”
07
其实,上文反复提及的这位阳明先生的弟子,名叫南大吉,时任绍兴知府。后来,大吉成为了阳明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修建了稽山书院,阳明先生为其作《尊经阁记》《浚河记》《亲民堂记》等,传诵海内。
接受“良知自知”与“人言不如自悔之真”等教诲之后,南大吉还曾第三次前去拜访他的老师。
大吉说:“先生,聆听您的教诲之后,我现在可以避免一些事上的过错了。但是,察觉到自己心上有不好的甚至是恶劣的起心动念,此等‘心过’,如何是好?”
阳明先生微微一笑,回答了他:
“昔镜未开,可得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此正入圣之机也。勉之!”
我们这颗心就如一面镜子,以前灰尘太多,观照能力弱,争强好胜、藏污纳垢而不自知;
现在灰尘扫除,良知清澈起来,便是观照功夫越发强大之时,哪怕一毫之恶,自己都能清清楚楚照见,哪还有“有错不肯认、有过不能改”的困扰呢?
心如明镜,一尘不染,这是功夫不断提升之后的阶段,也是趋近圣道之时。
深深地祝福大家!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健康环保的高科技 超氧纳米微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