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谈法律服务互联网+

宋福坚 宋氏律师事务所
2024-08-24

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寻求创新和变革,法律行业也不例外。

2018年9月,司法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层面提供了有效指引。有关单位、律师事务所纷纷组织论坛、讲座、沙龙等活动,共同探讨“互联网+法律”服务新模式,以期推动行业适应新形势,促进行业新发展。



何谓“互联网+法律服务”


一般来说,“互联网+法律服务”模式,是指将互联网技术和法律服务相融合,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法律服务。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看待这个命题,这也是目前主流做法的不同方向。

维度一:互联网+基础法律工作


一是数据检索。运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提高法规检索、类案总结、案件预测的精准度和效率,以提供更准确、快速的法律建议。

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基础法律文书起草和审查的智能化、自动化。比如输入相关关键词,完成合同、协议、函件等文书范本的起草和审查,以及一般的日常法律建议。

ChatGPT的问世,一度加剧了人工智能终将取代律师的行业焦虑。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确可以替代完成一些工作,但主要是重复性的、辅助性的部分,如果涉及到需要共情、经验判断、权衡利弊等核心节点,距离完全替代,目前来看仍有一定的距离。

类比医疗行业,人工智能可以优化问诊流程、完善病例和药房管理、代为煎药、甚至帮助进行手术,让医生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准确。但是在情绪安慰、诊断等核心点位,却始终无法完全代替医生的存在。

退一步讲,即使人工智能的时代终将来临,那么面临替代的绝不会仅仅只有律师行业,即这个替代危机是全社会普遍性的,存在于每一个行业。相对而言,专业性更高的律师行业被完全替代反而应当更困难一些。

三是运用“云端”技术,完成异地资料共享、远程办公、项目管理、考勤等功能,实现办案、管理、协同的线上完成

例如“壹卷”智能办案系统,专门为刑事律师开发,实现“云上”资料存储共享,异地共同协作;针对刑事律师的办案痛点,突出阅卷、质证的智能化、自动化,以同一套标准进行文书输出,科学提高办案效率。

这些工具的普遍特点是由律师参与开发,供律师使用。即不管创造开发还是使用升级,都离不开律师个体的深度参与,因为这些工具最终提供给律师使用,使用者才知道什么样的工具才更有效帮助自己。这些律师开发的软件更贴合律师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主打客户体验。

然而实践中,由于法律业务类型众多,且特点不一,对工具的贴合度要求不但高,还十分精确。研发者需要精准提炼“痛点”问题并有效解决。同时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存在差异,众口难调,较难形成通用的标准化的习惯和流程,造成工具的使用评价也褒贬不一。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也好,人工智能也罢,都是帮助人更好完成工作的辅助工具。从这个维度来看,“法律+互联网”模式,其实就是工具的优化升级,把火烧棍变成自动步枪,圆珠笔变成打印机。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与工具结合得越广、越深、发展得越快,工作的效率就越高,对行业发展的帮助也就越大。


维度二:互联网+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客户服务


“法律+互联网”第二个维度,就是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统一完成如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客户服务等工作,将这些工作与律师专业服务分离出来。

从物理空间层面看,传统的律师服务主要依靠于实体办公室,洽谈、成交等整个流程都在律所完成。每个律师都对应一家的执业机构,且对执业机构的办公地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

从服务流程层面看,优秀合伙人们需要将前端获客、商务接洽、转化成交、后端执行、团队管理等全部工作一肩挑。这无疑对律师个体的综合素质、时间精力的分配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且效率不高。这显然与互联网思维格格不入。

“破圈”是互联网的核心思维,互联网思维要求新式的法律服务不应再局限于地域、城市、办公楼、事务所等一系列物理空间。除专业执行外,其他的全部工作都被平台分离出来,形成新的行业,特别是前台和中台部分。

比如前端获客,大数据能够帮助准确识别客户群体,大幅提高营销行为精准度,那么,由专门的平台统一完成广告流量投放和转化,进而获客,明显更为经济和高效。

在此基础上,平台可以统一完成如商务客服、议价成交、派单跟单、支付结算、售后服务等一整套流程,为律师行业赋能。专业技术人员全部精力投放到本身的专业工作,就如同网约车司机,唯一的工作就是驾驶。

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律+互联网”未尝不是另一层面的专业化、精细化。



“互联网+法律服务”的希尔伯特问题


部分律师个体或事务所出现在互联网及各自媒体的营销行为,虽然看起来是与互联网的接轨,也出现了一批网红律师,有一定的效果,是一种进步,但不能片面地认为这就是互联网+。这种行为只是借助了一下新的传播方式而已,并未带来工作方式和业务模式的更新。

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做,与第一个维度不同,搭建律师网络平台,实现互联网+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客户服务,并不要求运营者多么了解律师专业技术。这也是互联网思维的特点,网络平台运营者从来都不需要熟悉行业本身,只需要关注流量的大小、转化率的高低。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属于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他们自身就是一个行业。

然而目前来看,市面上的法律服务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律师群体搭建,并且不温不火。还没有出现与其他行业一样,资本通过大肆烧钱、疯狂抢占份额的繁荣景象。这一困境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存在着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问题一:产品标准化问题


不管是实体行业还是服务行业,互联网带来的行业再分工,带来了便利和效率,但都要求产品的高度标准化,如果产品不能标准化,会给互联网平台的运营带来一些挑战。

标准化的基础是需求的重复性,即一次服务完成后,消费者往后还会重复选择同样的服务,而且很大概率会一直使用。需求的这一性质意味着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类需求设计标准化的产品,这一性质也为互联网平台的推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标准化要求产品的可替代化,即某样服务不一定必须由某个个体实施完成,每一次为你驾驶的不要求是同一辆车或者同一位司机,因为他们的服务内容是同样的,可替代。

标准化意味着产品的可视化,即使用者在选择之前就可以感知到服务,或者至少是有共识的,有共同的评判标准,来评判有无完成及完成质量。例如你可以在app上看到你选择的外卖的外观,网约车有无送达目的地。

然而法律服务就很难做到这些。

首先,法律服务需求有很强的特异性。虽然大量案件有着相似的案情以及法律问题,但在细节上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当事人的诉求也有所不同。

其次,法律服务产品的可替代化水平低。需求的特异性意味着,律师需要经常性地针对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服务方案。而法律本就留有大量的裁量空间,这些裁量空间的存在也意味着即便是同样的律师提供同样的法律服务产品,也可能取得不同的效果。最后,法律服务产品的前端展示也存在困难。律师的专业服务并无统一的流程和评判标准,虽然行业一直在努力,比如鼓励服务产品化,尽量使用表格、图表、服务方案、计划等一些方式来有效展示等等,但理解其内容毕竟需要专业知识,客户难以通过展示来比较不同产品的优劣。

问题二:支付结算问题


法律服务产品的议价往往产生争议。众所周知,不同的人提出的不同法律策划和执行方案,带来的智力效益天差地别,单纯通过案件标的、执业年限等可视的因素来决定报价并据以成交,并不合理。

由于无法准确预判价格,又会引起支付结算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不管是通过预付价款、押金、存储等方式,还是成交后再支付,出于现金流及走单风控的考虑,网络平台一定希望支付结算通过平台完成,即报酬是支付给平台,由平台控制和分配,整个交易形成一个闭环。

如果平台不能参与并决定议价,又不能掌管支付结算和分配,那么平台的参与空间将进一步压缩,投资目的的实现程度将会大打折扣。

例如网络医生平台,就面临同样的困境,虽然可以收取一定的诊金或挂号费,但是其他费用,不太可能由平台代劳。恐怕这才是为什么法律服务行业互联网+目前不受资本青睐,仍处于待开发状况的根本原因吧。



做好准备迎接“互联网+法律服务”的到来


不管是从哪一个维度来看,毫无疑问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以上提到的问题,相信随着技术的变革、思维的进步,一定会得到解决和完善。

“思而不学则殆”,既然未来终将到来,那么作为律师行业的一分子,如何做好当下,迎接未来?

我们认为需要做到以发展的眼光,持续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

律师行业是终身学习的行业,除了专业技术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打磨外,对于先进的、颠覆性的思维和经营模式,也应当属于学习的范畴。尤其是主管部门和经营者们,更需要开放式地接纳和了解这些新鲜的模式。庆幸的是,不管是律师总结经验,参与开发智能化办案工具;还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律师赋能,都已经有一些先行者在尝试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效果,应当继续尝试、改进。

不管辅助工具发展成什么样,行业内分工多么精细,只要这个行业还存在,那么作为执行的核心内容——专业技能,则永远是竞争的根本。换句话说,只要保持专业优势,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地下还是云端,都能保持竞争力,就算是全部医生在网络平台展示,你也是“名医”,挂“专家号”。

“互联网+法律”模式为法律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积极适应和探索这一模式,不断优化自身服务,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希望可以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提供更便捷、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实现双赢的局面。



本 文 作 者



宋福坚                 

刑事合规部部长

songfujian@songchambers.com


广州市白云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

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顾问




● 当嫌疑人逃回国内时,我们应如何伸张正义?

● 刑法的底线如何划定言论的边界

● 年轻律师业务技能提升六步法——以刑事律师为例

● 那些可能一不小心闯下的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宋氏律师事务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