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之蕨|一方自然-玉龙雪山南坡之啾山
2023·一方自然
啾山 12
春分之蕨
作为玉龙雪山南坡的啾山,因地理位置导致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在旱季的11月-5月,印度洋西南季风北上,经过高黎贡山而抵碧罗雪山,碧罗雪山是印度洋水气的最后雨屏,西南季风所带水气为其所夺,至玉龙雪山时,只剩下干暖的气流,因此旱季温暖干燥。
最近刷山遇到的蕨类植物因着上述的气候特点,大部分还在休眠,处于分不清张三李四的枯叶期;只有一小部分常绿的蕨在山林溪谷的背风处静静生长着。
那些常绿的蕨
2023 A Mountain
山谷的溪水边,布满枯枝的地面上,有一小片绿色植物,我第一个就想到,它是不是个蕨呢?于是从路边披荆斩棘钻进了这小片空地。
走近了一翻叶片,一粒粒孢子囊群赫然在目!我盯着它,表情肌肉无法控制,嘴巴裂开,哈哈!为了表示我的欣喜和激动,这个蕨,我决定不问任何人,自己独立完成鉴定!
首先根据根茎处、叶柄、叶轴被鳞片判断是鳞毛蕨科,再结合王老师的属特征笔记(点击查看),根据它是:地生+奇数一回羽状+羽片有锯齿+羽片基部不对称+主脉两侧的叶脉有多行网眼→锁定了贯众属,并在PPBC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接下来就是在贯众属的检索表顺藤摸瓜,这个属不难,只有40来种。当时鬼使神差拍了不少照片,拍摄角度也足够多,基本就差不多拍了个大全套,经验告诉我,这样就不用短期内,再次翻山越岭地跑来核对了。
在贯众属中,奇数羽状复叶,顶端具2-3叉状分裂——这一特点就排除掉了1/2的种。
羽片边缘有开张的尖齿——凭这个特点又排除掉1/4,还剩10种。
侧生羽片基部上侧略有小而钝的耳状凸起,有时为半圆形。——凭这一点就和刺齿贯众兵分两路。刺齿贯众是长而尖的三角形耳状突起。
最后根据孢子囊群盖边缘有齿这一点,确定了它是维西贯众。之后在PPBC上核实了一下,又看了地理分布(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海拔2000-2800米)全部符合!
真是开心,这是我第一次独自鉴定的蕨呀,虽然它本身并不复杂,可也难以掩盖心中的喜悦。
带着莫名的喜悦,我打开了拍摄到的另一个神秘的蕨,又爬了一下检索,脑袋顿时就炸裂了。接下来的蕨将是一个比一个神秘……
这神秘1号的鉴定难度实在太大,等把信息收集齐全再战𓂃◌𓈒𓐍
山谷里的小路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神秘2号,而且它们同框了!2号和1号气质明显不同,猜测是鳞毛蕨属,这个大属有127种之多,根据地理分布仅能排除40余种,定位到平鳞亚属也有80+种……要想鉴定到种,没捷径,只能去更加仔细的观察记录并不断深入地了解它们。
林下的神秘2号多美的二回羽状呀𓂃◌𓈒𓐍羽片在纸质和草质之间,它不太怕冷也不太怕干,山里没有溪水的地方也有它的踪迹,且很常见。
2号的孢子囊群也明显跟1号不同。
一下子知道它们是谁了,就没神秘感了,留下一点悬念反倒是能引来我对它们更多的关注。
这位也是鳞毛蕨科老友了,耳蕨属刺叶耳蕨组革叶耳蕨,土生,二回羽状。
叶革质,小羽片互生,略斜向上,密接,斜卵形,先端渐尖成刺状,边缘全缘或有少数前倾的小尖齿,基部上侧第1片小羽片最大。
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叶轴背面的鳞片上部扭曲卷成钻毛状。
这位看气质还是鳞毛蕨科耳蕨属的,但是它是新朋友,又要爬爬检索,好在耳蕨属再怎么也没鳞毛蕨属那么骇人。首先它是石生,一回羽状。
在耳蕨属里170种分别在13个组里面。
叶轴无芽孢,一下子排除了3个组𓂃◌𓈒𓐍
叶革质,又排除1组𓂃◌𓈒𓐍
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排除了耳蕨组。
小羽片顶端有扎手的硬尖刺,叶轴的鳞片棕色多型,因这两点直接进入刺叶耳蕨组,跟上面的革叶耳蕨一个组的。这个组的主要分布喜马拉雅至中国西南及南部,中国19种。
范围已经缩小到19种了,真不容易啊𓂃◌𓈒𓐍仍旧是顺藤摸瓜,根据羽片有裂有齿,叶轴背面密生狭鳞片成绒状毛被,最后比较顺利的锁定了圆片耳蕨。地理分布:产云南、四川西部及西藏东南(察隅)。垂直分布海拔2100-3000米。完美符合𓂃◌𓈒𓐍
那些正在休眠的蕨
2023 A Mountain
川滇槲蕨在树上是相当壮观了
枯而不落的不育叶
孢子囊群在裂片中肋两侧各排成1行
其实川滇槲蕨(树生、石生)和毛槲蕨(树生)很像,在滇西北海拔2700的地方都有分布,而且它们的根状茎都是毛呼呼的,曾经一度怀疑以上的会不会都是毛槲蕨。后来在树下捡到了枯叶,对比发现才最终确定它是川滇槲蕨。
左,捡到的能育叶的枯叶
右上,川滇槲蕨能育叶
右下,毛槲蕨能育叶
右侧2图来自CFH
枯叶和CFH的照片对比,可以印证植物志描述的:毛槲蕨顶生裂片发育。川滇槲蕨顶生裂片发育不正常,向侧生裂片倾斜。
另外,秦岭槲蕨也分布于云南,海拔1380-3800米,但是秦岭槲蕨在中志上“通常石生或土生,偶有树上附生”,再有就是它们能育叶的叶宽和裂片宽可以区别彼此。
左图,川滇槲蕨能育叶的枯叶;右图,秦岭槲蕨能育叶,图片来自CFH。因为叶宽和裂片宽而使得两位气质也有很大不同。
因西南石韦总是附生在树上,所以它动不动就会与川滇槲蕨同框。
西南石韦把自己卷起来如小青蛇般的休眠形态。
这是神秘3号了吧,附生在树上,右下图看到它正在酝酿小芽。
神秘4号物种,也是附生在树上。
山坡岩石上的垫状卷柏,因为最近的几场小雨就要从休眠状态醒来了。有的“拳头”已经稍微打开,露出了一点“手掌心”的绿色。
长得跟腋花杜鹃灌丛一般高的某蕨,经常看见它生长在烈日下没有隐蔽的林间空地上,仿佛很是不怕干,一骑蕨尘就是它了,期待看它雨季时的样子。
满江红作为一种水生的蕨,不属于常绿,也并不休眠。
拉市海的满江红(本土)
满江红属在中国有2种:满江红(本土)与细叶满江红(原产北美)。
七仙湖的细叶满江红。
远看两种满江红很像,它们叶内都含有大量的花青素,秋冬和初春时节都会是一片红色。曾有报道说,有人将城市公园中厚厚的细叶满江红误认为是塑胶跑道而不慎落水的。
细看两者区别还是比较明显:满江红(上左图)分枝像圣诞树,整体很规整,三角形;细叶满江红(上右图)分枝较杂乱,不规则。对空间结构敏感的人一眼便可发现两者微妙的差别。
满江红属都具有间接固氮功能,更厉害的是这一类群植物能够间接地把氮固定在水中。而细叶满江红的固淡的本事更厉害一些,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由中科院植物所将其作为水稻田绿肥从德国引进。
“塑胶跑道”版的满江红
春分
到了春分,天上的云明显多起来了,最近还下了两场小雨,山里的蕨类植物们都在酝酿着新生,一场繁盛即将随着雨季而到来,它们是值得期待的𖤣𖥧𖥣。𖤣𖥧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