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象周刊:大气领域的论文和资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齐天 AnyAtmos Author 聚焦气象资讯的


气象周刊

收录最近一周发布的    

顶刊论文和权威资讯    

  2021年第21期


  ❖ 研究前沿 20条

  ❖ 科技进展 8条

  ❖ 科研利器 3条

  ❖ 学界范式 5条

  ❖ 气候行动 5条

  ❖ 产业展望 8条



(上下滑动查看本期目录)


❖ 研究前沿

1. 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

2. Science:北极海冰影响冬季天气的争议

3. 飓风近岸增强的海洋高分辨率观测

4. 基于大涡模式模拟台风的大风摩擦系数

5. 台风的龙卷尺度涡旋导致气压观测不准确

6. 边界层超梯度风对热带气旋加强的作用

7. 阿拉伯海的热带气旋越来越频繁

8. 台风降水日变化的海陆差异与不对称分布

9. Nature:云滴有助于在大气中生成甲酸

10. 利用伴随模式解析地面臭氧来源

11. AGU:更好地理解干旱

12.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正加剧干旱

13. 观测涌现约束揭示的中等气候敏感度

14. 来自海洋的微量气体加速南极气候变化

15. 模式偏差使极端厄尔尼诺频率被高估

16. 大气所气候模式参加CMIP6 PAMIP

17. CMIP6模式中对流/大尺度降水占比特征

18. PNAS:重建格陵兰岛六个间冰期的夏季

19. 南极冰原退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20. Science:流域可能无法从干旱中恢复


❖ 科技进展

1. WMO:气溶胶公报聚焦火灾

2. 联合国:卫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

3. 中国气象局:全球再分析产品CRA

4. 清华大学:青藏高原多源降水数据融合

5. BAMS:极端地表温度的全球分布

6. NASA:风暴云的3D观测

7. AGU:空间天气模型即将开源

8. 天问一号:完成中国首次火星着陆


科研利器

1. AGU:空间天气研究丛书

2. 《城市空气污染预报》

3. 全球气象站数据网站合集


❖ 学界范式

1. Clara Deser: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 徐金宝:参加国家工程侧记

3. 清华大学:定量揭示空气质量改善路径

4. 北京大学:众包收集“冰雹”

5. 光明网:天气因素影响社会治理效能高低


❖ 气候行动

1. 美国环保署:重启气候变化指标网站

2. 大大被低估的水坝碳排放

3. 共享住宿Airbnb的碳足迹比预想更大

4. CarbonBrief:低碳转型成本低于预期

5. 绿色和平:中国绿色复苏季度观察


产业展望

1. CSSP:作物干旱情况的日常监测系统

2. 大贤科技:天气如何影响电力价格

3. 巨灾保险研讨会:中国巨灾保险之路

4. 中国气象局:助力南阳月季产业发展

5. 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保障春播

6. 编外气象人:气象服务专题招募

7. 隆基:2021全球光伏企业排名第一

8. 国家能源局: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本期共12146字,读完约需12分钟,其中60%的资讯来自国内,40%的资讯来自国外。点击上方「#气象周刊」加入订阅,每周五将第一时间送达。


👉🏻 齐天(AnyAtmos) 成员简介

👉🏻 齐天(AnyAtmos) 顾问团简介


News

去年7月2号,气象周刊诞生。迎着读者朋友们的鼓励、顾问前辈们的赐教以及团队小伙伴的协作,气象周刊在气象家园茁壮成长,慢慢有了独当一面的可能。今天,我们正式宣布气象周刊迁移至“齐天 AnyAtmos”公众号运营。在这里,我们将继续与气象家园共同出品气象周刊,与此同时,也将陆续推出更丰富的衍生系列内容,敬请期待!




研究前沿

  微物理

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

5.16 大气所 公众号

大气所雷恒池团队发表在《AAS》的研究,利用飞机观测数据,重点对比了一次混合相层状云降水过程中层云区和对流雨核区的冰雪晶凇附特征和谱型分布。结果显示,对流雨核区过冷水含量丰富,云系条件适用Hallett-Mossop冰晶繁生机制(过冷水滴和冰晶粒子碰并产生次生冰晶),且其最大冰雪晶(直径可>1cm)出现在-10℃层,而小尺度冰雪晶集中于-3至-5℃层(其中凇附状与针状冰雪晶共存)。该研究可为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作业中指标的判断提供参考。

阅读原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天气

Science:北极海冰影响冬季天气的争议

5.12 Science 报道

中纬度西风急流随北极海冰融化而减弱,北极冷气团南侵导致冬季极端天气——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界超过十年的辩论。观测表明欧亚大陆和北美近年冬季并没有显著变冷,极地放大模式比较计划(PAMIP)的结果与之相符。但不少学者认为PAMIP实验过于简单,只考虑海冰而忽略了热带-极地物质能量输送。去年几位PAMIP科学家发表在《GRL》上的研究进一步考虑了该过程。近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Jonathan Martin教授在《JGR》发表的研究,利用观测资料,指出极地急流和副热带急流自1960年来波动有轻微增强;最大风速增加较小;极地急流向极偏移,副热带急流无明显偏移。

www.sciencemag.org/news/2021/05/landmark-study-casts-doubt-controversial-theory-linking-melting-arctic-severe-winter

第2/20条


  天气

飓风近岸增强的海洋高分辨率观测

5.13 Phys.org 报道

上周三(5.12)美国地质调查局Olivia Cheriton等学者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首次对热带气旋(TC)近岸过程的海洋垂直结构进行高分辨率观测,揭示了飓风María(2017)发展移动过程中海岛附近海表及海表以下洋流的变化。发现即将近岸的TC通过抑制混合,有效稳定了上层海水结构,使海洋表层明显比下面较冷水域更温暖,高SST为TC增强提供更多能量。这一观测结果与此前认识不同,或适用于全球热带海洋中数千个岛屿,有助于对TC及其影响进行更准确的预测。

phys.org/news/2021-05-usgs-scientists-explore-hurricanes-gain.html

第3/20条


  天气

基于大涡模式模拟台风的大风摩擦系数

5.5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文章

复旦大学吴立广教授和本科生姜文瑞等在《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发表的文章,利用台风Matsa(2005)的大尺度背景场模拟得到高分辨率数值结果,分析了大涡模拟中大气与海面摩擦系数随风速变化的情况。研究表明,风速较大时,大涡模式中的摩擦系数与实测值相比偏大,原因可能是在大涡尺度下未考虑台风-海洋的相互作用。该研究指出了大涡模式在台风模拟中的一个重要局限。

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eart.2021.694314/full

第4/20条


  天气

台风的龙卷尺度涡旋导致气压观测不准确

5.7 台风圈 公众号

复旦大学吴立广教授和南信大研究生冯也骋等在《GRL》发表的文章,利用大涡模拟技术,分析了与龙卷尺度涡旋联系的扰动低压。研究指出,与龙卷尺度涡旋关联的局地低压将会导致短时间局地气压剧烈下降,物理原因可以用伯努利方程解释。并且,该现象也出现在飓风Hugo(1989)的观测中。因此,在实际业务中直接参考观测的单站、瞬时的最低海平面气压(特别是位于台风眼墙内侧的记录)来确定台风的中心气压时需要更加谨慎。

阅读原文

第5/20条


  天气

边界层超梯度风对热带气旋的作用

5.12 台风动力学与预报理论 公众号

超梯度风是否对热带气旋(TC)的加强具有显著影响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指出,边界层超梯度风向上平流是眼墙加速的一个重要角动量源,这是非平衡机制。也有研究认为向上平流的超梯度风会在入流边界层上方形成一个出流层,使超梯度风减速(梯度风调整过程),所以不能视为TC加强的重要机制。近日,夏威夷大学王玉清教授团队利用轴对称理想模式CM1集合模拟,通过人为去除动力方程中超梯度风分量的垂直平流,定量讨论超梯度风向上平流对热带气旋加强的净作用。结果表明,平衡动力学更能解释TC的加强,非平衡过程主要作用于控制眼墙上升对流的位置和强度上。

阅读原文

第6/20条


  天气

阿拉伯海的热带气旋越来越频繁

5.17 Phys.org 报道

Phys.org本周一(5.17)报道了当天登陆印度西海岸30年来最强的热带气旋Tauktae及其背后的气候科学问题。历史上阿拉伯海每年只会生成两三个较弱的热带气旋,相对东边的孟加拉湾更少遭遇强热带气旋。然而作为海水升温的热点地区,这些规律正历经变化。除了本次气旋的强度罕见之外,自1980年有卫星数据以来,当地也首次连续4年在季风爆发前出现热带气旋。

phys.org/news/2021-05-tropical-cyclones-arabian-sea.html

第7/20条


  天气

台风降水日变化的海陆差异与不对称分布

5.13 天气学瞭望 公众号

中山大学博士生张心言和徐伟新教授等学者发表在《JC》的研究表明,台风的海上降水峰值发生在清晨6点,而陆地降水峰值在下午3点左右。进一步分析发现,海洋上台风降水面积夜间并无增加,主要是辐射冷却作用造成已有降水的加强。陆地上,午后地表加热产生的降水频率增加在台风陆地降水日变化中发挥更主导的作用。台风降水不对称分布日变化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且与风切变密切相关,南海地区台风降水受风切变影响,在早晨雨带分布更广且不对称性更强。

阅读原文

第8/20条


  大气环境

Nature:云滴有助于在大气中生成甲酸

5.12 Nature 文章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Franco等学者上周三(5.12)发表在《Nature》的文章,通过大气室实验表明甲醛可以通过多相途径有效地转化为气态甲酸,包括其水合物甲二醇。在温暖的云滴中,甲二醇脱气迅速但脱水缓慢。利用化学-气候模式,发现甲二醇气相氧化产生的甲酸是所有其他已知化学源总和的四倍,额外的甲酸负荷通过降低云和雨水的pH值增加大气酸度。该发展机制可能适用于其他醛类,并有助于解释影响大气中气溶胶生长和云演化的其他有机酸的高浓度水平。

doi.org/10.1038/s41586-021-03462-x

第9/20条


  大气环境

利用伴随模式解析地面臭氧来源

5.15 气象学家 公众号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由南科大傅宗玫教授和北大张霖副教授等学者发表的研究,利用GEOS-Chem伴随模式精细化解析京津冀地面臭氧来源,表明重污染时京津冀臭氧来自本地和鲁豫苏排放的前体物。针对京津冀臭氧污染,指出了区域联防联控中的关键地区和部门,为改善京津冀的空气质量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减排策略,也为我国其他地区臭氧污染的科学管控提供重要方法。

阅读原文

第10/20条


  气候

AGU:更好地理解干旱

5.12 AGU 公众号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AghaKouchak等学者发表在《Reviews of Geophysics》的综述文章入选AGU的“Research Spotlight”专栏(Top 2%)。文章指出,目前的研究中干旱仅局限于自然降水和地表水的短缺等概念,而干旱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章提出“人为干旱”的概念,即同时考虑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并把干旱看作是一个有促成因素、影响和反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最终结果。将人类活动和决策以及相关的反馈整合到新的模型中进行干旱过程建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预测干旱。

阅读原文

第11/20条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正加剧干旱

5.17 EurekAlert! 报道

本周一(5.17)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Chiang Felicia等学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使用最新CMIP6的输出结果对19、20世纪的后50年分别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当仅考虑内部变率,两个时间段的干旱情况没有明显变化。但在考虑了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与气溶胶强迫的模拟结果中,20世纪后期干旱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强度相对19世纪后期都有显著提高,东亚、地中海地区、中美洲、亚马逊平原和非洲西部尤甚。

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5/uoc--gga051721.php

第12/20条


  气候变化

观测涌现约束揭示的中等气候敏感度

5.14 Phys.org 报道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Grégory Cesana等学者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的文章,利用主动遥感、再分析及其他观测数据,对低纬地区淡积云和层积云的气候反馈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增加导致的海表升温会使得层积云减少,从而加剧全球变暖(正反馈)。而全球气候模式由于无法准确模拟相关物理过程及变化趋势,对未来气候的平均预测显著高估了低云的正反馈。研究通过卫星演生约束(Emergent Constraints, 找到关于预测因子的多模式间预测离散性和气候预测的关系, 以减少模式间预测的不确定性)揭示了一个适中的气候敏感度(2.4-3.6 ℃)。

phys.org/news/2021-05-marine-clouds-amplify.html

第13/20条


  气候变化

来自海洋的微量气体加速南极气候变化

5.13 Phys.org 报道

研究南极洲气候变化的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探究气体化学反应产生的粒子,因为这些粒子会促进更多的云生成,将更多地表长波辐射反射回低层大气,使其增暖。英国伯明翰大学Brean等学者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的文章,根据南极半岛附近船只与站点的气溶胶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夏季二次气溶胶粒子的形成途径。结果表明,大多数新粒子是在来自于威德尔海的气团中形成的,烷基胺提供了硫酸成核的基础,该粒子形成途径比之前提出的离子诱导的硫酸-氨途径更有效。这一新发现的自然气溶胶形成途径对极地气候预测有重要意义。

phys.org/news/2021-05-gases-ocean-source-particles-antarctic.html

第14/20条


  气候预测

模式偏差使极端厄尔尼诺频率被高估

5.14  中国科学杂志社 公众号

此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厄尔尼诺发生的频率将翻倍。南信大罗京佳教授与唐韬博士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文章,分别计算了CMIP5模式中的13种系统性偏差对热带太平洋东-西向海温梯度变化的影响。分析表明,模式中海温梯度变化被明显高估,从而影响Niño3区域的对流气候态,而基于订正后的对流气候态,发现未来的极端厄尔尼诺频率将不变甚至减少。该研究表明模式偏差对未来极端厄尔尼诺频率变化预估的影响不可忽略。

阅读原文

第15/20条


  气候预测

大气所气候模式参加CMIP6 PAMIP

5.11 AAS 公众号

中科院大气所的何编等学者近日发表在《AAS》上的研究,通过开展大样本集合试验,大气所FGOALS-f3-L气候系统模式完成了CMIP6北极放大效应比较计划(PAMIP)的8组科学试验。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北极地区近地面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北极海冰减少导致,而全球海温升高的直接贡献占次要地位。该研究为人们进一步理解北极放大现象和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阅读原文

第16/20条


  气候预测

CMIP6模式中对流/大尺度降水占比特征

5.12 大气所 报道

北师大杨静教授等学者发表在《AAS》的文章,基于CMIP6模式的降水模拟,分析模式中对流/大尺度降水的占比特征。结果表明,模式中存在四种占比类型,且对应了四种不同的大气湿度垂直分布和不同的云量垂直分布。在模式中,两类降水的不同占比类型将对温室气体变化产生不同的气候反馈,因此考虑两类降水占比在模式中的真实再现,对减少未来气候模式预估的不确定性有重要意义。

www.iap.cas.cn/gb/xwdt/kyjz/202105/t20210512_6012597.html

第17/20条


  古气候

PNAS:重建格陵兰岛六个间冰期的夏季

5.18 PNAS 文章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lison Cluett等学者于本周二(5.18)发表在《PNAS》的文章,对过去60万年内间冰期拉布拉多海沉积物中陆地生物标志物的氢同位素组成分析,重建得到格陵兰南部千年尺度的夏季状态。结果发现,夏季极端温暖的末次间冰期MIS5e对应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显著增强,稍暖的“超级间冰期”MIS11伴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持续升高。与MIS5e相比MIS11格陵兰冰盖显著退化,表明夏季最高气温与间冰期冰川累积质量损失存在间接关系,并且格陵兰冰盖对区域变暖持续时间和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

doi.org/10.1073/pnas.2022916118

第18/20条


  古气候

南极冰原退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5.13 EurekAlert! 报道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等机构于上周四(5.13)合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基于中中新世(1300-1700万年前)的气候模式与古气候数据比较,指出当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温度达到了本世纪末的预期水平。研究发现中中新世暖化达到峰值时,深层海水与南极冰盖的空间范围相关而非体积相关,南极反照率的变化通过改变水循环影响南极深层海水。当中中新世暖化结束、南极冰盖稳定后,冰盖的高度变化相较空间范围更为显著,且对深层海水的影响很小。该研究对于理解全球变暖对现代南极冰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5/uoe-ais051321.php

第19/20条


  全球变化

Science:流域可能无法从干旱中恢复

5.14 Science 公众号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Tim Peterson研究团队于上周五(5.14)发表在《Science》的研究,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千禧年干旱”为自然实验,评估了受灾区域在干旱之前、干旱期间和干旱之后的江河流域降雨及径流记录。研究发现,旱灾结束7年后,受灾流域中37%的径流尚未恢复,而尚未恢复的流域中有8成并无即将恢复的迹象。这表明流域对干旱的恢复力是有限的,水文干旱可以在气象干旱之后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该研究挑战了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设,即江河流域水流总能从干旱中恢复过来。

阅读原文

第20/20条




科技进展

  简报

WMO:气溶胶公报聚焦火灾

5.10 WMO 报道

上周一(5.10)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气溶胶公报(Aerosols Bulletin),聚焦生物质燃烧(野火和农业露天燃烧)对气候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内容涵盖了2019/2020年澳大利亚森林火灾、2015年印度尼西亚泥炭火灾以及从北方森林火灾到北极的烟雾传输等事件。报告指出,综合不同卫星传感器的数据将有助于提高全球火灾数据的及时性,并为民防和空气质量监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原文附报告下载链接。

public.wmo.int/en/media/news/wmo-aerosols-bulletin-focuses-fires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简报

联合国:卫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

5.14 Phys.org 报道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上周五(5.14)发表一份简报,指出地球观测卫星是监测气候变化机制和影响的关键工具。这些卫星数据将有助于各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缓解全球变暖的目标,同时,对于监测从洪水到山体滑坡、火山爆发和野火等各种环境灾害也很重要。原文列出三个值得优先关注的关键领域,附报告的下载链接。

phys.org/news/2021-05-experts-highlight-advanced-satellite-vital.html

第2/8条


  成果

中国气象局:全球再分析产品CRA

5.13 中国气象数据 公众号

上周四(5.13)中国气象局研发的我国第一代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CRA)正式发布。CRA重现了1979年以来,从地面到55km高度的全球三维大气状况,时间分辨率为逐6小时,空间分辨率达到34km。经过多家业务科研单位的试用评估,产品质量与国际第三代全球再分析产品总体相当。中国气象数据网面向教育科研实名注册用户免费提供CRA的下载和定制服务。

阅读原文

第3/8条


  成果

清华大学:青藏高原多源降水数据融合

5.11 遥感水文与水资源 公众号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由清华大学龙笛研究员和洪仲坤博士等学者于上周一(5.10)发表的文章,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环境变量数据确定各降水数据源(站点、卫星和再分析数据集)的权重,并进行融合,生成青藏高原地区1998‒2017的日降水数据集(MSP),空间分辨率为0.1°。该融合数据集充分发挥了不同降水产品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数据质量优势,考虑了环境变化对降水数据质量的影响,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对青藏高原气候、水文水资源、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阅读原文

第4/8条


  成果

BAMS:极端地表温度的全球分布

5.10 BAMS 文章

此前对极端温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气温。上周一(5.10)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Yunxia Zhao等学者发表在《BAMS》的研究,利用18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表温度数据,研究全球范围极端低温、高温和昼夜温差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全球极端高温出现在伊朗卢特沙漠和墨西哥索诺兰沙漠,约为81°C。全球极端低温出现在南极洲,约为-111°C。在中国的沙漠环境中检测到全球最大的昼夜温差,约为82°C 。极端高温、低温和昼夜温差的分布存在很强的纬向性,并与不同的植被生态环境相对应,最高温出现在沙漠和干灌木丛环境中,而最低温出现在苔原环境中。

doi.org/10.1175/BAMS-D-20-0325.1

第5/8条


  成果

NASA:风暴云的3D观测

5.11 NASA 报道

NASA官网在上周二(5.11) 报道了美国兰利研究中心Bedka和Khlopenkov利用GOES卫星合成的风暴3D影像,可利用3D眼镜获得风暴立体视图,还可定位冰雹、强风和龙卷风等的具体位置。由于GOES-16和GOES-17每隔30秒采集一次图像且二者间隔只有几秒钟,因此将这两个不同角度的卫星影像以不同颜色的光谱进行叠加,即获得3D效果。该技术不仅可以揭示风暴的动态变化,还可以测量云层高度并跟踪云团变化,从而更好地揭示天气演变。

www.nasa.gov/feature/langley/langley-scientists-observe-storm-clouds-in-3d-you-can-too

第6/8条


  成果

AGU:空间天气模型即将开源

5.13 AGU 报道

上周四(5.13)AGU报道了密歇根大学的空间天气模型(SWMF) ,该模型不仅有助于理解空间天气过程,而且还用于空间天气预报和发布灾害警报。目前已应用于预测磁暴及其造成的电网和电信中断,正在扩大用户群。SWMF经模型开发人员和用户间多学科协作而生,这个社群现在正着手发布成熟的开源发行版SWMF,增强其包容性。

eos.org/science-updates/the-space-weather-modeling-framework-goes-open-access

第7/8条


  展望

天问一号:完成中国首次火星着陆

5.15 中国气象 公众号

上周六(5.15)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携带“祝融号”火星车成功在火星着陆。将收集有关温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的大气数据,正在启动的研究课题包括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等。未来有望根据“祝融号”火星气象站监测的气象数据,来制作火星天气预报。

阅读原文

第8/8条




科研利器


AGU:空间天气研究丛书

5.12 AGU 报道

太阳物理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包括等离子体、中性气体、电磁场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系统能量分配。AGU于上周三(5.12)推出了《Space Physics and Aeronomy》系列丛书共五卷,分别介绍了太阳风和物理学、电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高层大气动力和能量学及空间天气影响和应用。该书由多个学科和国家的科学家共同撰写,对太阳物理学的重要进展和未来方向进行了全面概述。

eos.org/editors-vox/new-book-collection-presents-latest-in-heliophysics-research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城市空气污染预报》

5.12 气象出版社 公众号

成信大王式功教授团队30余年以来对城市空气污染预报开展了大量研究,面向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和污染防控需求,撰写了《城市空气污染预报》。该书就空气污染预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介绍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物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污染气象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同时对大气环境容量、空气污染统计预报和污染数值预报三方面做了系统性介绍,指出了各自在空气污染预报和防控中的作用、优势和不足。

阅读原文

第2/3条


全球气象站数据网站合集

5.13 竹山数据 公众号

原文汇总了全球气象站数据的网站合集。来自NOAA、NCEP、ECMWF、UCAR、ARGO等机构或计划,变量包括降水、土壤、风场、海表高度、海温、雪盖、植被、ENSO指数、探空等。

阅读原文

第3/3条




学界范式


Clara Deser: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4.30 NCAR 报道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气候科学家Clara Deser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她是NCAR气候与全球动力学实验室气候分析部门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全球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的观测和模式模拟,研究方向为大气、海洋和海冰之间的相互作用。Deser曾获得由AMS颁发的Jule G. Charney奖章,以奖励她对大气、海洋和冰冻圈年代际变化的状态、成因和可预测性方面做出的贡献。

news.ucar.edu/132789/ncar-climate-scientist-clara-deser-elected-national-academy-sciences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徐金宝:参加国家工程侧记

5.13 北京大学 公众号

徐金宝于1960年进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教研室担任实验员,1985年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高级实验师,1998年退休。他曾参与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中国首个核电站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气象观测任务;创新性地将人工操作的相对日射仪改装成自动记录方式。他的事迹为我们理解学科传统、传承学科精神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阅读原文

第2/5条


清华大学:定量揭示空气质量改善路径

5.13 清华大学 报道

清华大学历时20多年,自主研发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平台(CNCAP),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科学评估和决策支持持续发力。在该平台的支持下,清华大学与合作团队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碳中和背景下中国2015-2060年PM2.5空气质量改善路径》于近日发表在《NSR》,该研究首次定量揭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及重点区域2015-2060年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路径。

www.dess.tsinghua.edu.cn/info/1108/4577.htm

第3/5条


北京大学:众包收集“冰雹”

5.13 冰雹课题小组 公众号

由于冰雹事件的小尺度和强突发性,往往难以被常规气象网观测到,“众包”成为冰雹追踪的有效助力。北京大学张庆红教授的冰雹研究团队在2016年的首次全民冰雹收集活动中,根据所收集冰雹的化学成分及其随冰雹半径的变化,对冰雹的生长轨迹进行了推算,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众包收集“冰雹”活动还在持续,原文附有详细的冰雹收集要求、步骤、注意事项、联系方式。

阅读原文

第4/5条


光明网:天气因素影响社会治理效能高低

5.15 光明网 公众号

上周六(5.15)光明网发表评论指出,天气气候因素等是影响政府治理决策的重要一环。要体现社会治理效能水平的高低,必须基于某一阶段的气候预测结果,作出相对应的安排,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当高影响天气事件发生时能更好地应对,减小其对经济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影响。

阅读原文

第5/5条




气候行动


美国环保署:重启气候变化指标网站

5.13 Phys.org 报道

美国环保署于本周三(5.12)宣布重新上线美国气候变化的证据指标网站,该网站曾在特朗普执政的4年任期内被停用。新改版的网站整合了更多来自政府机构、大学和其他信源的科学信息,凸显了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网站列举了美国境内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各种证据,并且为用户提供了各种交互式数据图表工具及相关参考文献。原文附网站地址。

phys.org/news/2021-05-revamped-epa-website-climate.html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大大被低估的水坝碳排放

5.13 EurekAlert! 报道

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Keller等学者在《Nature Geosciences》发表的文章,指出水坝的碳排放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大大低估。虽然生物质在坝底的缺氧环境中积聚会表现为碳汇,但是当水位临时下降时,裸露的坝底生物质氧化产生的碳排放一直被忽视。研究通过卫星影像数据测量了全球水坝面积30年的变化,计算得出因坝底裸露产生的碳排放平均是水坝碳储存的两倍,并指出该现象在降水时域分布不均匀的中纬度地区更加显著。

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5/hcfe-cef051221.php

第2/5条


共享住宿Airbnb的碳足迹比预想更大

5.12 Phys.org 报道

与其他形式的度假住宿相比,通常认为Airbnb这样共享住宿所造成的碳足迹相对较小。但《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的最新研究表明,Airbnb的碳足迹比许多人预料的更大。该研究考虑了电力、家用设备、水和其他能源、交通、通讯、商品和服务等因素,估算出Airbnb产生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和酒店相近。

phys.org/news/2021-05-carbon-footprint-airbnb-bigger.html

第3/5条


CarbonBrief:低碳转型成本低于预期

5.12 CarbonBrief 报道

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全球能源系统必须全面转向低碳和节能技术。促进创新的政策是低碳技术取得显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低碳技术的彻底创新需要由增强市场信心和克服壁垒的针对性政策所触发。采取紧急的行动不仅对促进清洁能源转型至关重要,而且转型本身的成本也可能远低于预期。

www.carbonbrief.org/guest-post-why-the-low-carbon-transition-may-be-much-cheaper-than-models-predict

第4/5条


绿色和平:中国绿色复苏季度观察

5.14 绿色和平 公众号

中国第一季度经济方面同比表现明显,可见去年同期疫情的阴影基本摆脱,但环境方面绿色转型表现不佳。因此,需要在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同时,降低化石能源的总量,将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同步进行,方能深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且从整体上降低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绿色和平梳理的2021第一季中国经济、环境和社会数据,为探索高质量复苏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阅读原文

第5/5条





产业展


CSSP:作物干旱情况的日常监测系统

5.13 VIEWpoint新观点 公众号

气候科学支持服务伙伴关系(CSSP)计划的中国项目近期开发了一种田间尺度分辨率的作物状况实时远程监测服务系统。该系统利用卫星监测提供作物状况近实时诊断的自动化服务,帮助包括政府机构、保险公司、分散农户等利益相关者了解当前可能影响作物健康和产量的干旱情况,以便针对即将出现的干旱进行早期预警。该系统可为用户创建作物长势压力图,具有分辨率高、不依赖传感器、更能体现差异、计算效率高等优势,目前正在试运营阶段。

阅读原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大贤科技:天气如何影响电力价格

5.12 大贤科技 公众号

在电力市场足够开放的时候,天气对电价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国气象对电力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这涉及到天气、新能源、电力交易三者之间的关系。新能源对气象资源高度依赖,同时,根据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价格是由供需形成的,发电量和用电量决定电力市场最终的价格。4月15日北方一次较大的沙尘暴导致山西实时现货市场熔断2小时,这是我国电力现货市场上的首次熔断。南方高温天气使得空调负荷居高不下,供需决定电力价格。

阅读原文

第2/8条


巨灾保险研讨会:中国巨灾保险之路

5.13 气象学家 公众号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清华五道口·宁波巨灾保险研讨会上,提倡提升对气候风险和系统风险的意识。聚焦气候风险,巨灾保险在服务国家社会治理、平滑财政资金波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城市韧性管理,需要关注和研讨巨灾风险管理与城市韧性、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等议题。会议提出,未来仍需进一步推动运用保险机制创新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多层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以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阅读原文

第3/8条


中国气象局:助力南阳月季产业发展

5.14 中国气象局 公众号

南阳市被誉为“中国月季之乡”,为推动月季产业发展,南阳气象部门专业成立了“特色产业服务创新团队”。市气象局经过3年的定园、定株观测,结合气象要素观测和统计分析,研发了多种月季花期和观赏指数产品,还搭建了智能网格公众气象服务系统,提供精细化专题气象服务。同时,气象部门建设了精细化观测站以指导技术人员适时采取喷灌、养护等措施,并及时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及应对建议,为相关部门调整生产安排提供有力支撑。

阅读原文

第4/8条


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保障春播

5.14 中国气象局 公众号

今年全国春播已经接近尾声,全国各地气象条件总体上水热充足,适宜春播进行,但一些区域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虫灾害、干旱、倒春寒等不利于春播进行的气象问题。各地气象部门针对本地气象条件,结合春季气候特点和春播生产需求,以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联合相关部门为农户提供有效的灾害防治、天气预警和播种指导服务,发挥气象趋利避害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阅读原文

第5/8条


编外气象人:气象服务专题招募

5.13 编外气象人 公众号

“编外气象人”公众号号主在气象服务部门工作多年,公众号开通的一年间分享的主题集中在气象服务,包括气象服务业务、气象数字化、气象服务创收和气象服务改革。现招募志同道合的气象服务人加入,让“编外气象人”公众号成为一个气象服务人的分享平台。欢迎大家投稿、提供素材、制造话题、共商气象服务。原文附参与方式。

阅读原文

第6/8条


隆基:2021全球光伏企业排名第一

5.12 隆基 公众号

上周一(5.10)举行了2021全球光伏20强发布会。隆基位列2021全球光伏企业20强(综合类)第1位、2021中国光伏组件企业20强第1位、2021中国光伏电站投资企业20强第14位。隆基成立21年来,通过合理布局推动全球化战略发展,并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促进产品品质优化和成本持续下降,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阅读原文

第7/8条


国家能源局: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4.30 国家能源局 报道

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今年主要的预期目标。能源结构方面,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以下。新增电能替代电量20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包括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计划达到11%左右;扎实推进主要流域水电站规划建设;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推动有条件的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尽早建成并网;研究启动在西藏等地的地热能发电示范工程;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www.nea.gov.cn/202104/30/c_139917015.htm

第8/8条




彩蛋


其他星球上的天气

5.12 气象学家 公众号

随着人类对生命可能性的探索,惊喜地发现了其他星球上的神奇天气。高温的巨大的系外行星WASP-76b上,在其白昼侧,铁会变成气体,夜晚下“铁雨”。土星最大的卫星木卫六的低温使得表面存在液态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形成“坚实”的湖泊和不同的“降水”。火星大气稀薄却不平静,风速极大,且有大规模的沙尘暴。木星上的大气稳定性为极地带来雷击和其他瞬态发光事件。

阅读原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


气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汇总

5.18 中国气象局 公众号

本周二(5.18)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而我国气象博物馆,众多镇馆之宝彰显深厚气象文化韵味。位于中国近代气象发源地南京北极阁山上的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陈列着英国导师罗士培送给涂长望先生的湿度表。上海气象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百年气象站,收藏着徐家汇观象台首任台长能恩斯手绘的1879年7月31日台风的台风眼图纸。除此之外还有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中国台风博物馆、云南气象博物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博物馆等。

阅读原文

第2/2条



往期精选

【热点】碳中和:从化石基经济到生物基经济

【前沿】《自然》: 净零排放目标的三种修订方法

【前沿】《自然·通讯》:中国电采暖政策与碳减排之间的权衡



我们建立了微信群:

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

感兴趣的伙伴请加微信号:

climate_economics

备注“姓名-单位-职称/职位/学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