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型危机来袭,谁在扮演“鸵鸟”

程煜 汽车通讯社 2023-09-18

在遇到危机时,刺猬会把身体蜷缩成一个圆圆的球,用尖刺面对未知的危机,而鸵鸟会把头钻进沙子里,假装看不见危险。

上面这句话来自心理学中著名的“鸵鸟综合征”,恰如日系车的电动化进程。

彼时,日系车在燃油车中具备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男人曾花费重金买来了几十辆丰田卡罗拉,进行拆解模仿,最终在2003年开发出了一款全新的燃油车比亚迪F3,而这个男人就是比亚迪的董事长王传福。

到了2022年,某位丰田工作的留学生透露,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拆解比亚迪,包括汉EV、唐DM、海豚等。曾经的日系燃油车王者如今却不得不拆解“中国后辈”的电动车,而我国2022年的十大热销新能源车,也看不见日系车的影子,实在是令人唏嘘。

其实仔细研究中国车企和日本车企就会发现,二者在电动化浪潮中的表现,正如前文提到的“刺猬”与“鸵鸟”。那么本文就来讨论一下,曾经的燃油车霸主为何会在电动化转型上出现“鸵鸟心态”。

阅读本文你会了解:

1.日系车的崛起

2.日系车电动化是如何落后的?

3.日系车的氢能源困境

 日系车的崛起 


上世纪10年代,世界汽车工业迎来了第一次蓬勃发展,日系车的辉煌也从此开始。

彼时,福特汽车发明了汽车制造的流水线生产,使现代汽车工业体系有了雏形。数年之后,在欧洲游历数月的丰田喜一郎(丰田汽车公司创始人)参观了福特汽车公司的厂房和装配线,这种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的造车模式对其产生了深深的震撼。

随着流水线作业大力推广后,汽车的制造成本不断下降,从专属于富人的奢侈品,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大波日系汽车公司也在此时涌现,比如丰田、三菱、日产、马自达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但当时的日系车由于技术限制等因素,并未在市场中过分引起关注。此时的日本汽车市场,还处于被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笼罩的阴影下。

而真正推动日系车走向燃油车巅峰地位的,主要是三件事:

首先是日本在二战后开启了一系列的政策保护日本车企。比如对大轴距的美系车征收超额税率、为进口车制定高昂的购置税,以及开放本土投资市场等。

其次是在1956年和1957年时分别推出了《机械工业振兴法》和《电子工业振兴法》,既放出大量优惠贷款扶持汽车工业,还对享受贷款优惠的企业提出了技术与质量的要求,并且为机械与电子的密切结合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政策的推动下,日本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美系三大巨头的“不败神话”,也逐渐被悄悄崛起的日系车所打破。

到了70年代,美国通过了《大气净化法案》,美系三巨头的许多车型甚至无法通过法案排放检测。几年之后,石油危机爆发,价格暴涨。此时,大排量的美系车逐渐成了“买得起、开不起”的代名词。

而日本作为能源短缺国家,导致日系车企格外注重燃油经济性,同时在政策的保护下,日系车制造成本低廉,品质也完全过关。

从此,日系车正式走出本土,在海外开枝散叶。经过与各国客户的磨合,日系车的优势也愈加显露,无论是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以及众多复杂的汽车零部件,都建立起了许多车企无法逾越的壁垒,日系燃油车的辉煌也在此刻真正开启。

然而,燃油车的成功却为其电动化转型缓慢埋下了种子。

 路径依赖成最大阻碍 



燃油车的成功让日系车站在了汽车市场的顶端,但过分依赖燃油车的技术,也成了拖累其转型的重要原因。

要知道,电动车相比于燃油车并没有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壁垒,因为电动车里压根就没这东西。而壁垒则集中在电池、智能化等方面,但是细究下来这些东西都是有办法解决的。

电池问题无法解决?找供应商;

车机系统无法解决?找供应商;

AI芯片无法解决?找供应商。

早期的中国新势力多采用这样的造车模式,日系车企积累多年的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优势仿佛荡然无存。这也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能迅速崛起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在燃油车领域打不过你?那就换个领域和你打”。

此前,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山本真义曾拆解过一辆五菱宏光MINI EV,发现里面的大量零部件都来自中国。如果让日本去造,那这些零部件都要进口,成本根本无法控制。

所以山本真义得出结论:日本不可能造出一辆与五菱宏光MINI EV一样的车。除非他们重新建设电动车产业链,但这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燃油车优势,与过去做切割,日系车企显然舍不得这么做。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被叫做“路径依赖”,在企业发展中,“路径依赖”的现象随处可见

例如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就因为没有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机机遇,最终被华为、小米等企业超越。但诺基亚真的没有智能机技术吗?

并非如此。早在2002年,诺基亚就上市了第一款智能手机,诺基亚7650,但功能机的成功还是让诺基亚错过了机遇,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类似的事件也在格力身上发生过。格力在多年间形成了成熟的经销商模式,但数字化浪潮的来临,却让其不得不打破原来经销商为主的销售战略,开始研究起网红、直播等数字化销售模式。董明珠也坦言:“革自己的命是最难的,我们也痛苦过。”

回到日系车企身上,相比于革自己的命,他们选择成为“鸵鸟”,把头埋进土里,假装看不见全面电动化的到来。

丰田汽车会长丰田章男就认为“很多电动车企业最终的结局就是消亡,无数资金都会付诸东流”,前丰田会长内山田竹志也认为“汽车全部电动化的时代不会到来,混合动力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将长期成为主流”。

而与此同时,在政策助推与资本介入下,我国的电动车产业已经相当成熟,自主车企也陆续开始转型,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新势力车企,将日系车企甩在身后。

如此看来,与日系车相比,我国的车企更像是敢于面对危机的“刺猬”,而比亚迪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 鸵鸟”的一搏



看到此处,或许你会感叹日系车企的固执与目光短浅,那你就大错特错。

事实上,日系车在新能源化进程中,也曾考虑过转型,只不过不是电,而是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氢气与氧气在燃烧的过程中只会产生水,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

其次,日本作为能源短缺国家,石油、锂都是稀缺资源,靠海的地理位置也更适合研究氢能源,因此日本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将氢能源战略作为国策的国家;

最后,对于丰田这样的巨头来说,与其在本土能源不足的情况下,与电动车体量日益庞大的中、美竞争,还不如另辟蹊径,押注氢能源路线,做最后一搏。

所以日系车企并不是目光短浅,而是选择绕过电动化,直接发力氢能源。

这点与中国有所不同,中国具备强大的财政体量和民间资本,可以补贴、投资两条能源战略路线,但日本却不行。

那么日系车企发展氢能源成功了吗?

似乎还没有。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在短期,市场是属于一小撮人的投票器,但在长期,市场是属于所有人的称重器。

也就是说,一家公司的成功要建立在一个成熟的生态环境中,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想一飞冲天几乎不可能。

回到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归根结底也是汽车,是汽车就无法脱离完善的能源补充网络。而电动车的领域里玩家众多,大多数锂电池技术已被踏平,补能环境也愈加健全。

但全球已公布氢能源战略的国家一共也没几个,除了日系车企外,以氢能源战略为主车企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意味着研究氢燃料电池过程中,遇见的所有技术难题都要由丰田等车企牵头解决,而加氢站由于成本、技术等问题,普及程度更是远不及充电站。

最终,氢燃料电池车成了少数人的自嗨,而在电动化上,转型较慢的日系车企也已经被中、美车企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拉下了数个身位。

这便是日系车企的氢能源困境,或许氢能源真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技术路线,我们无法评价它的对与错,但起码放在现在这个阶段,电动化显然更适合。

写在最后

燃油车的成功造就了日系车的辉煌,但路径依赖也成了拖累他们转型的重要原因。网上有人这样评价日系车:“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这一言论显然有些过激,虽然日系车电动化发展落后,但其依然有着庞大的燃油车基本盘。只不过,目前电动化已经成为行业趋势,起码在世界第一的中国市场,日系车的空间正逐渐被压缩,燃油车的份额也逐渐被蚕食。

2022年,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的在华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随着全面电动化的到来,日系车企在中国的路将会更加难走。

  END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往期推荐 

七组数据,透视2023汽车行业小趋势|在这里读懂行业

上汽奥迪:2023年能否迎来新生?

回乡见闻丨东北不曾拒绝新能源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