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o First | 站在成功者肩上再出发,这家初创公司想让东南亚拥有属于自己的“云”

7点5度 7点5度 2021-06-19

接下来你将看到:

1. UCloud扶持,SCloud“杀入”东南亚云计算战场

2. 与大厂比有不足,但胜在有差异化优势

3. 竞争格局基本已定,看好传统行业上云的机会

【7点5度】第683次与您见面。本文共4213字,3张图片。


"云计算其实就像新时代的水电煤气,你好像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时时刻刻需要它。” 在新加坡云计算公司Scloud创始人陆一舟看来,如果把石油和煤炭看作是工业革命时代最重要的资源,那么数据可能是未来200年整个人类商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源。


作为数据储存和运算的重要载体,云计算的市场随之发展起来了。根据全球商业分析公司Adroit Market Research的报告显示,由于中小型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不断增长,东南亚地区的云计算市场收入到2025年预估将达到303.2亿美元。这笔生意也早被巨头们盯上,像亚马逊和微软等美国云巨头早已经在东南亚布局云计算,来自中国的腾讯云、阿里云等也毫不示弱。今年4月中旬,腾讯云宣布在印尼的首个数据中心投入使用,海外业务布局进一步加速。在云巨头林立的东南亚,作为本地初创公司的SCloud是否能突出重围?



1

UCloud扶持,SCloud“杀入”东南亚云计算战场


”初到东南亚,企业对市场往往不是很了解,准备多少台服务器、准备什么样的带宽都是需要预估的。准备多了,可能用不了,这就造成沉没成本;准备少了,可能宕机的用户体验不是特别好。所以,企业很愿意用云服务。相比成本问题,云服务的便利性和扩展性是他们最看重的,可以快速地适应企业需求。” 新加坡云计算公司Scloud陆一舟继而指出,云计算和水电煤气非常像的一个点是:按需索取。云服务商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不需要用户自行购置设备。对于企业来讲,选对云服务商也很重要。


SCloud是成立于2016年的东南亚本地云计算公司,其前身是新加坡云计算公司ST Telemedia Connect (STT Connect) ,主要为企业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在内的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背后的主要投资者包括淡马锡、海石资本和中国云计算领域第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UCloud。从资本和技术的层面来讲,SCloud和UCloud的关系尤为紧密。甚至,两者的骨子里都刻着创业公司的基因。而陆一舟除了是SCloud的创始人,也是UCloud的创始投资人。


“因为投资的需要,我对未来科技还是比较敏感的。早在9年前,我就认为云计算很可能是未来技术的新方向。” 陆一舟回忆起,当初全世界范围的云厂商只有亚马逊,就连阿里云也只是刚刚成立。随后,云计算也演变成了大厂之间的角逐战。2012年,听闻好友季昕华想要在云计算领域创业,陆一舟当时就表示:“我要全力支持你。” 但市场普遍认为云计算的机会是属于巨头的,创业公司想要在云行业分一杯羹很难,UCloud自成立之初就伴随着大量的质疑声。直至2020年1月,UCloud正式在科创板上市,市值一度超过500亿人民币。市场也不得不改观:创业公司也可以成为云计算玩家。


“我一直觉得东南亚市场是我们接下来的一个重要战场。中国云计算行业如今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机缘巧合之下,陆一舟注意到了STT Connect,这家成立了约5年的云计算初创公司自身表现并不算好,但胜在有本地的电信运营商合作伙伴、有本地投资人等丰富的本地资源。“起初我们是想找一个海外的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开拓海外市场。随着时间的一步步推进,我也在思考:整个东南亚云计算的机会在哪里?” 陆一舟发现,东南亚的机会非常大,这种机会远大于找一个合作伙伴来帮着做业务。


“东南亚是互联网的热土。”  他指出,盟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东盟人口结构更优,年轻人多,且有一定的购买力。但是,东南亚自身的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并不强。“SCloud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比我想象的还要多。这也可以让我再次经历一个从0到1的过程,我愿意接受这种挑战。” 据了解,SCloud在全球有超100个数据中心和超200个CDN节点,遍布新加坡、泰国、印度、中国、英国等18个主要市场。


Scloud全球数据中心分布


于是,UCloud投资SCloud,并不能当做是UCloud在东南亚业务的延伸。作为本地云计算企业,SCloud的首要目标为东南亚本地中小企业提供本地化的云服务。而这背后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者正是UCloud。



2

与大厂比有不足,但胜在有差异化优势


相比AWS、微软云、谷歌云这些全球云巨头和阿里云、腾讯云等中国云巨头,陆一舟坦言SCloud在东南亚的品牌知名度、用户数量和产品线丰富度等层面是远不及的。那SCloud的优势是什么?“除了这几点不足,其他都是优点,” 他笑着说道。


陆一舟一直把SCloud定位为一家本地的云计算公司,并表示这一点很重要。“未来10-15年,数据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资源。东盟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战略资源掌握在别人手里,都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本地,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从法律结构和股权结构来看,SCloud是一家彻彻底底的新加坡公司。由于本地公司的属性,SCloud希望有更多机会可以参与新加坡国企和新加坡政府的项目,尤其是对数据比较敏感的一些项目。除此之外,Scloud的技术和产品来源于UCloud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授权,并进行本地化的二次开发,云产品可以覆盖大部分行业和场景,尤其是有全球分发需求的跨境电商行业、游戏行业和流媒体行业等。


从用户画像层面来看,AWS、微软云、谷歌云这些云服务商更多地服务头部客户,阿里云和腾讯云则更关注自己生态圈的企业。陆一舟随即指出,在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较为弱势的群体——本地的中小企业。于是,服务好东南亚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了SCloud的第二个优势。“我觉得我们必须要服务中小企业。因为对于东南亚来讲,中小企业才是整个云计算在当地真正能开花结果的根本。我要把UCloud在云计算行业积累了差不多10年的经验带给SCloud,让新加坡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云计算厂商,让整个东南亚拥有一朵属于自己的‘云’,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对于价格更敏感的中小企业来讲,SCloud云产品也更具性价比。以40G磁盘、16核32G的配置为例,SCloud的产品价格比其它云厂商要低32%。在云服务器网络性能(PPS)、磁盘性能指标IOPS(K)和储存性能延迟等方面,SCloud的表现也比其他云厂商的要好。


SCloud的性能对比


紧接着,陆一舟提出SCloud的第三个优势:良好的服务。“我们本身是一个创业公司、一个小公司,所以我们很理解小公司的痛点和需求。我们要帮助中小企业上云,因为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中小企业可能连如何设置云环境都不会,我们就要去教他们如何用云服务,解决一些很基础的问题。我们不光有客服中心,还可以面对面地和企业做解决方案。”


而Cybree正是SCloud为中小企业专门推出的新产品。据了解,Cybeer是一个简约化、轻量化的云服务界面,小白企业仅需十分钟就能搭建属于自己的云环境。在陆一舟看来,轻量化、简单化特别重要,因为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去搭建自己的云环境,没有必要用复杂的专有名词去难为他们。“Cybree上面就像卖衣服一样,有XS、S、M和L等规格的云服务套餐,企业只要根据需要勾选就可以了。基本上,你只需要稍微有一点电脑知识,大概十分钟就能搞定并可以使用基础的云服务。”


Cybree的云套餐


陆一舟继续介绍,Cybree未来会更新更多的插件和API。比如,企业想做属于自己的Clubhouse或者做直播,可以直接调用CDN资源;如果企业想做支付,可以使用支付相关的插件;如果企业需要安防,可以调用防火墙资源。这些都是菜单式的,企业只需要勾选所需要的的服务即可。在价格方面,Cybree也很有优势,其虚拟机每个核芯每月仅需花费10美元。



3

竞争格局基本已定,看好传统行业上云的机会


与此同时,云计算在东南亚也面临不少挑战。从客户认知程度来讲,陆一舟认为出除了新加坡之外,像印尼或者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客户对云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代沟,这就需要SCloud做更多的本土推广和市场教育。陆一舟指出,像中国、美国这样的单一大市场,开发好产品就可以在同一种语言和使用环境下通用,但这种情况在东南亚行不通。“云计算再往后做,肯定要跟行业有深度的绑定。所以,你要去了解东南亚每个国家的支柱行业,比如有的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有的是以资源类的为主。说白了,就是要根据每个国家每个行业去定制云计算解决方案。”


从人才维度来讲,东南亚的人才储备比较稀缺,云计算的研发成本会比较高,但SCloud的优势在于有UCloud做后援。陆一舟这样比喻SCloud和UCloud的关系,“有人已经发明了轮子,你就没必要再发明一个轮子,直接造车就可以了。” 在UCloud的基础上,SCloud可以把UCloud的产品拿过来做本地化的二次开发,节省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


尽管东南亚云行业的挑战重重,也无碍陆一舟展望本地云计算的未来格局和趋势。“我认为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每个云巨头都会有自己的基本阵地,且不容外部力量插手。否则,他们会用很多资源进行反攻。” 比如,AWS会继续拉拢本地的银行、航空公司等大客户。中国云巨头会持续服务好自己原本的生态,如电商和游戏,尤其是会把中国出海到东南亚的客户揽收在怀里。


面对巨头云厂商在东南亚的继续深耕,作为创业公司的SCloud是否倍感压力?“从做UCloud开始,这个问题已经被问了7、8年。现在重新做SCloud,我的答案还是一样:压力是肯定有的,而且一直会有。但我们不能无视压力,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出路,也就是我们不能和巨头硬刚,这是我们的经验。” 陆一舟表示SCloud会避开巨头云厂商的一些主力战场,把更多精力放到中小客户身上。“这些长尾客户可能被巨头嫌弃,但我们把他们当成宝贝。” 如果幸运的话,陆一舟认为SCloud在5-10年后能建立起自己的基本盘,也就是拥有大量的中小客户和长尾客户。


除了和巨头竞争,SCloud是否还会担心像UCloud这样的创业型云公司崛起?陆一舟直言,现在小企业想做云计算,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我完全不担心,因为初创企业做云计算的创业门槛/窗口期已经关掉。如果有朋友跟你说想做云计算,你可以劝他放弃这个念头。” 他指出原因,一是云计算的创业投资成本很高,目前整个行业的护城河已经建得很高,像UCloud这样典型的创业公司都投入了20多亿人民币,像阿里云这些大厂商每年都是上百亿人民币的投入。UCloud的幸运在于抓住了入场的窗口期,在云计算的护城河还没建起来之际,UCloud就跳到“城墙”里,和众多巨头厂商一起搭建行业护城河;二是初创企业想来做Pass(Platform-as-a-service)厂商也没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因为一个Pass厂商,必须要有很强的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厂商来做支持。SCloud的Pass部分可以和UCloud捆绑,但其他巨头云未必会愿意和一个初创企业做深度的捆绑。


“针对东南亚的机会,我觉得是传统行业的上云。” 相比中美在行业数字化领域走在前列,陆一舟认为东南亚这边还是一个以传统制造和能源业为主的市场,人力资源行业比较密集。未来十几年,传统行业上云,将会迎来很大的机会。



END


如有兴趣投稿、商务合作、或求职

欢迎添加微信:6582273367

或扫码加入7点5度知识星球


推荐

阅读

我们为您准备了7点5度的文章精选,如您感兴趣,

请点击下方图片链接。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