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国内粮食“不够吃”?未来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将呈新特征
导读
近年来全球多边经济体制受到很大损害,国际农业合作也被单边主义所裹挟。在此形势下,全球农产品市场格局、产品形态、技术要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十四五”期间农业合作也需要做出调整。中国应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器;同时探索更多的农业国际合作方式方法,提高合作水平。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for English version
作者:胡冰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农业国际合作基础发生巨大变化,未来五年,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将开启新篇章。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并在2012年以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由于农产品进口增长迅猛,中国老百姓一度误认为“国内粮食不够吃”“粮食安全有问题”。对于农产品进口增长过快,其背景是经济快速发展、收入快速提高。
美国之所以在历史上一度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并不是因为美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有问题,而是美国收入水平高,市场空间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从2016年1846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2468亿美元,年均增长6%,其中农产品出口额从730亿美元增长到760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从1116亿美元增长到1708亿美元。由此可见,过去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主要在进口。这一趋势将在“十四五”期间继续保持,并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毕竟中国农产品市场也将面临消费饱和。
从国际来看,过去几年中,全球多边经济体制受到很大损害,农产品贸易更是被国际关系和单边主义所裹挟,令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深受其害。不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在多数国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全球农产品贸易日益从正常的经济活动演变为政治角逐。
为了充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合作需要做出必要调整。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目标更高//从传统的农业国际合作开展情况来看,促进农产品贸易、提高农业双向投资、增进农业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都是基本工作,其定位主要在于保障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促进友好交流、履行国际责任。随着中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农业国际合作将有更高的目标。
在更好地保障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的同时,中国应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稳定全球农产品贸易,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后,部分国家采取农产品出口管制措施,美国、巴西等国农产品出口则面临更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采取了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从过去20年来的数据来看,正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开放包容,全球农产品市场才得以稳定发展。
通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国可以有力助推全球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造福人类。例如以“一带一路”为基础,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十三五”期间,哈萨克斯坦的小麦通过中欧班列在连云港转海运出口到越南、马来西亚;而泰国大米通过海运经连云港通过中欧班列出口哈萨克斯坦。
图片来源:新华社
“十四五”期间,除了贸易促进之外,中国将利用农业科技优势和精准扶贫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更好的帮助。
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来看,农业国际合作在工具方法、实现路径上完全可以探索更多的形式。
在农产品贸易领域,考虑到中国消费者对农产品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可以考虑在多元进口战略的基础上,增加相关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建设,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例如在市场建设方面,不妨考虑利用海南自贸岛优势建立热带香料交易市场、利用新疆陆路口岸优势建立红花籽(油)、葵花籽(油)市场,促进农产品交易专业化。
在农业投资领域,除了吸引国外对华农业投资、推动农业“走出去”之外,还应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农业合作平台。可以进一步赋能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深耕专业领域,立足地区市场,对于具备国际化条件的相关园区,通过政策和市场有效手段,加速园区业态迭代,使之早日成为农业国际合作的开放平台,例如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持续推进。
图片来源:新华社
除了贸易、投资等“硬件”之外,未来农业国际合作更多的在于“软件”建设,包括与相关合作伙伴在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促进更高水平的农业合作。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业国际合作将会迎来全新机遇,全球农产品市场无论是市场格局、产品形态、技术要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始终都要关注到,全球至今仍然有大约10%的人口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对此,唯有依靠国际社会全力合作,才能最终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刚刚经历了全面脱贫的中国最有说服力——毕竟,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面向“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不仅是立足中国,其实也肩负了更多的人类使命。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Cultivated liaisons"
责编 | 刘夏
编辑 | 张钊
往期精彩回顾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