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国际粮食短缺?不存在的,但问题是…
导读
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虽然全球粮食产量总体充足,但国际粮食市场仍受到出口禁令泛化、粮价波动,以及劳动力流动限制等方面的影响。全球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完善国际粮食治理体系,寻求新机遇、新工具,在困境中谋求发展。中国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治理,另一方面立足国内粮食自主可控,成为世界粮食治理的样板。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for English version
作者:钟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的破坏程度已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其中对国际贸易和全球供应链造成的冲击最为显著,粮食领域也未能幸免。很多国家对港口、航运采取管控措施,造成物流不畅,还有一些国家甚至直接限制粮食出口。
我国要准确把握国际粮食市场,做出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和进出口布局。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全球粮食产量充足,库存好,整体上供大于求。2019/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近30%。因此,从全球供应总量来看,粮食不存在短缺问题。这也是本次疫情期间,粮食安全表现比2007年全球粮食危机更佳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中长期看,疫情促使各国更加注重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全球粮食供求关系总体还是宽松的。
去年中国从全球市场进口粮食1.43亿吨,比2019年增加28%。其中玉米进口量增加135.9%,达到1130万吨;小麦增加140.1%,达到838万吨;大豆增加13.4%,超过1亿吨;大麦增加36.26%,达到808万吨;高粱增加479.52%,达到481万吨。数据显示中国进口粮食超过历史年度,也可以反映出2020年国际粮食供给充足。
目前,全球粮食供应并未陷入短缺状态,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出口限制禁令泛化引发的恐慌和多米诺效应,粮价上升造成低收入国家、低收入群体负担加重,以及流动受限引发的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粮食出口限制政策越来越频繁地成为管控粮食贸易的手段。2020年3月-7月间,有21个国家宣布或实施出口限制,其负面影响如多米诺骨牌加剧“粮食危机“恐慌。出口国由于实行粮食出口限制禁令,增加了粮食供应不稳定,加剧了粮价波动;进口国因担忧恐慌而囤粮,短时期内出现较大缺口,即使在全球粮食供给充裕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粮价飙升。主要粮食出口国实施出口限制禁令越来越随意,未来很有可能继续采用这一手段作为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对策。
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很多粮食净进口国是低收入国家,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对其贫困群体带来严重影响。2020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粮农组织共同发布的《严重粮食不安全热点地区早期预警分析》显示,25个中东、拉美国家面临粮食安全风险。若世界粮价继续攀升,对于低收入国家的营养健康改善,甚至是政治稳定,都是不小的考验。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全球粮食供应链面临的复杂局面不止于价格波动。疫情期间的管控性措施阻止了许多外籍劳工参与农收工作,凸显出世界农业部门的弱点。尽管国际劳工组织在今年1月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劳动力市场监测报告》中预测,随着新冠疫苗推广,大多数国家会在今年下半年表现出强劲的复苏,但复苏仍充满不确定性。短期内,疫情后续影响还在持续,农业劳动力供给方面的问题还将继续存在,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有效减缓疫情的负面冲击,需要全球携手共同努力。一方面共建全球粮食治理体系,共同捍卫全球化机制与成果;另一方面,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困境中谋求发展,特别是挖掘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动能。同时,中国要立足自身,增强农业产业链安全性与稳定性。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关键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化转型也已成为粮食供应链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大数据分析、5G农用技术、农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突破,全球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对发展中国家粮食产业发展会带来更大的增长潜力。世界粮食计划署也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优先事项,利用移动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以及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为全世界弱势群体服务的方式,以实现零饥饿目标。
图片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
公共卫生事件、极端气候等问题,绝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更不是哪个国家能单独解决的,而是世界性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国际合作必不可少,要充分利用双边、区域合作机制,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确保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贸易风险。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正式签署,标志着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的自由贸易区建成,有望进一步保障全球贸易畅通。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也成为世界粮食治理的样板。一方面,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粮食治理,推动国际多边合作,持续同其它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继续从保供给、稳贸易、强科技等方面着力下功夫,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增强国内粮食生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Food comfort"
责编 | 刘夏
编辑 | 张钊
往期精彩回顾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