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克里访华,合作信号难掩打压意图
导读
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日前访华,表明中美仍有潜在的合作机会。中美曾经在气候领域开展过紧密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但近年来中美关系遭遇挫折,“对华强硬”成为美国政界主流思想。在这种形势下,美方对华合作意愿大打折扣,其气候计划背后的真实意图值得警惕。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for English version
作者:赵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
对中美关系的研究者来说,鉴于当前双边关系的紧张态势,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拜登政府似乎有意于延续上届特朗普政府尝试过且失败了的对华政策,比如两败俱伤的关税,以及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个人和企业实施单边制裁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认为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克里 (John Kerry) 近期访华至少说明,中美仍有潜在的合作希望。
克里是20个月来首位访华的美国高级官员,上一位负责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甚至从未来过中国。但考虑到最近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挑衅行为,我们是否还能相信,在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美方已经做好准备,打算真心诚意地再次与中国进行合作?
资料图
//成功经验//先说积极乐观的一面。当年拜登担任副总统,克里担任国务卿时,美国与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得很好。如果没有2014年11月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和2015年9月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那么2015年12月的《巴黎协定》几乎不可能达成。在《巴黎协定》的基础上,中国还与奥巴马政府合作,于2016年10月完成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国际民航组织的“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也于当月通过。
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内,中美气候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为拜登政府提供了至少五条经验:一是相互尊重对于实现最终目标至关重要;二是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合作成功的关键;三是国内政治将有力助推合作议程;四是地方务实合作具有韧性和持久性;五是中美“1+1>2”,在两国的共同领导下,其他国家也会加入合作的阵营。
尽管开局不顺,但中美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仍取得了重大成果。中美气候合作的经验证明,在共同利益和真正有力的政治领导基础上,就紧迫的全球挑战进行双边合作是完全可行的。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形势紧迫//然而不幸的是,半路“杀”出个特朗普,中美气候合作的所有机制在过去4年被毁于一旦:《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2008-2017年)》暂停,清洁货物工作组被取消,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遭冻结。此外,美国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对中国加征关税、实施制裁的范围太广,已经对中美气候合作构成障碍。
但气候变化的进程不可能等着人们分歧消失。刚刚过去的2020年与2016年一样,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过去十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北极和西伯利亚北部的气温飙升幅度最大,比历史平均气温高出6摄氏度以上,导致全球各地出现异常天气。听之任之或应对不力的代价是人类无法承受的。面对这样的全球性危机,需要全球作出果断应对,中美尤其应当协同应对。
在经历了奥巴马时代留下的积极遗产,和特朗普时代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之后,中方始终秉持“尽可能合作”的政策,因此我们或许应该对克里的此次访问予以积极评价。
图片来源:东方IC
//强硬态度//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消极的一面。拜登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在一些细节上涉及中美关系,但该计划的基调是中美竞争,而不是合作。它明确地将贸易与气候政策联系起来,提出将对未能履行其气候环境义务的国家征收碳调节费用或设定碳密集型产品配额。它甚至建议,未来的中美贸易协议应以中国承诺兑现《巴黎协定》目标为条件。
在绿色科技和供应链问题上,克里曾在2019年12月表示,美国正在与中国进行一场“绿色竞赛”,如果中国在创新和绿色技术领域超过美国,那将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失败。
拜登的气候计划是他的“买美国货”政策的延伸和强化,旨在建立一个更具韧性的国内供应链,包括电动汽车供应链。拜登还对“一带一路”倡议采取了强硬立场,试图在“一带一路”沿线力推低碳融资项目,以取代中国投资。其目的是迫使中国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遵守更高的环境标准,并阻止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建设或补贴燃煤电厂。
在拜登的气候议程中,缺少与中国积极合作的内容,这显示了美国政治中“对华强硬”心态无处不在。
考虑到美国的整体政治氛围,中国必须对美国提出的任何气候倡议的真正目的保持警惕。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Rain or shine"
责编 | 刘毅
编辑 | 张钊
往期精彩回顾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