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
导读
受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非洲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中国已成为推动非洲发展的主要力量,通过技术援助、基建合作等方式促进了非洲的减贫和经济发展。面对气候变化、绿色转型等共同关切的问题,一方面非洲国家应在地方和国家层面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中美等国家应探索和扩大双边和多方合作,共同为非洲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英文版。
作者:谷靖
英国国际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新兴大国与全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全球经济持续衰退,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遇阻,恐难以如期实现,全球发展处于关键转折点。我们既要看到分歧和竞争,又要促进发展与合作。
不久前召开的美国-非洲领导人峰会体现了世界各国之间,以及多重全球性挑战之间的相互关联。过去十年,非洲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演变。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的崛起使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相处方式和融资模式等产生重大变化,也对非洲国家的发展政策和措施造成了影响。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推动非洲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以其巨大的体量和不断增强的战略影响力,以全球发展倡议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为抓手,在全球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非洲尤其如此: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等活动,以及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合作,将提升非洲低收入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50年来,中非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连续13年一直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20年增长了20倍,2021年达到2540多亿美元。中国是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2021年对非直接投资总额为37.4亿美元。2000年至2019年,中国金融机构与非洲政府和国有企业达成了1141笔贷款,价值1530亿美元。2020年,中国企业在非承包工程项目总价值达383亿美元。中国已在16个非洲国家建立了25个经贸合作区,疫情期间也继续在非洲进行大量投资。截至2020年底,这些经贸合作区已有623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超过73.5亿美元。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逐步形成以元首峰会为主导,多轨运行的机制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平台。
全球疫情期间,非洲国家正经历快速城市化,各国需确保这一进程得到妥善管理,并以强有力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治理为基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在发展和建设人口健康福利保障体系方面,中美两国都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
非洲经济转型的规模和特征是否足以吸收未来几十年劳动力的大量增长,这可能是21世纪最受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足以与气候变化相提并论,并将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到2050年,西非人口将超过欧洲人口,而安全和身份认同危机已在欧洲政治中有所显现。通过投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实现非洲城市和地区之间的互动,是中非合作论坛行动计划的核心之一,也应成为非洲转型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利用自身发展经验与发展能力同非洲开展合作,有望帮助非洲走上转型之路,利用人口红利促进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参与地区和全球一体化。如今,地缘政治关系紧张,身份认同政治强化,地缘经济断层危机发生可能性增加。在全球合作治理体系内,基于新的互联互通、技术和人文交往以重塑世界经济的“中国愿景”,为非洲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希望。夜间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非洲和其他地方援建的道路、能源、数字和网络项目,打破了这些当地社区孤立无援的状态,为当地发展及时注入信心,有力证明了中国式发展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具体方法,在减缓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方面正发挥实效。
与此同时,非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必须在国家、地区和整个非洲大陆层面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路径,这样才能确保中国发展资金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增强公共管理能力和诚信建设。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加强协调性和系统性至关重要。在非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的支持下,在非洲联盟框架下有望建立一个共享三边平台。
图片来源:新华社
非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议程和更大的凝聚力,以及一种新的外交政策,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内在复杂性和可持续发展治理的现状已经发生了变化。此外,各国领导人必须认识到,由于世界各国之间,以及多重全球挑战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因此需要有效的领导,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危机。
中美之间的竞争是21世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如何,决定了我们应对共同挑战的能力强弱。中美合作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数十亿人的生活,是应对全球共同危机的关键。在共同危机和共同议程下,国家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应以共同目标和互惠互利为导向,保持在良性竞争和大局稳定的区间之内。两国必须找到建立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从而在发展的大背景下解决气候变化、大规模在非开发项目,以及疫情防控多边合作等问题。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A wind of change"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张妙瑶亦有贡献
往期精选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英文版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