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墨西哥学者:“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特洛伊木马”,而是发展新思路

Daniel Lemus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3-12-19




导读

过去数十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但这种融资路径过于单一,往往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且附带条件。中国十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为全球南方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它并非像西方国家宣传的那样是“债务陷阱”,而是以互利共赢为理念,开启了以多种方式促进全球发展的新大门。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英文版。


作者:丹尼尔·莱姆斯·德尔加多

(Daniel Lemus-Delgado) 

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与政府学院教授


近年来,西方国家普遍有这样一种错误认知:世界不可避免要陷入全球霸权之争,这场争斗将在中美两国之间爆发,导致新一轮冷战,进而引发灾难性后果。然而,这种看法过于狭隘,它忽略了另一种世界观的存在:世界就像一组马赛克,由无数不尽相同但又相辅相成的部分组成,它的运行的逻辑远非“赢者通吃”那样简单。


因此,我们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寻找替代方案来解决当前挑战,并全方位充分实现全球发展。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通过互利互赢取得了显著成果的全球典范


自十年前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便坚持走共享发展的独特道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截至目前,已有152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发展步伐,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降低了贸易成本。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帮助76万人脱离极端贫困,帮助320万人脱离中度贫困。同时,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则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海外借贷和发展融资项目中设置“债务陷阱”问题予以了澄清。报告指出,关于中国借“一带一路”倡议,利用援助项目使最不发达国家债务永久化的指责,实则是忽视了受援国选择融资的能力


在不远的将来,新的项目类型或将推进发展路径的进步。这些项目可能包括制造业新科技、可再生能源、促进贸易的基础设施工程、信息与通讯技术,以及包含铁路、港口、机场建设在内的战略性项目。同时,为了尽量减少这些投资项目对“一带一路”伙伴国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中国政府还提出了绿色“一带一路”,推动合作与共同行动,实现绿色发展。此外,绿色“一带一路”也可以支持相关国家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克服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十年间仍取得了显著而辉煌的成就。它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它从更加平等的角度为促进发展提供了一种互补的思维和行动模式。


图片来源:东方IC

几十年来,世界主流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体系。尽管这种模式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但其中的隐患在于,发展融资的路径过于单一,往往只考虑了贷款提供国要求,而忽视了全球南方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求。因此,当这些国家需要为项目进行融资时,往往缺乏足够的选项或替代方案供其挑选。


十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多种方式助力全球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该倡议提出了更多融资选项,在传统融资模式之外为新项目提供了新资源。换言之,倡议为亟需资源的国家扩充了供给。同时,在全新的机制下,这些项目融资并不像其他传统模式那样带有附加条件。此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投资决策过程中,中国与其他伙伴国的关系是一种更加平等的关系。最后,“一带一路”倡议也引发了深刻思考,其中包括如何更好地进行发展融资,如何成功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何促进贸易,保护环境以及考虑受援国家的具体需求。


十年的时间已经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既不是中国专门用来谋利的工具,也不是“债务陷阱”,更不是用来侵占别国领土、扶植傀儡政府以暗中获利的“特洛伊木马”。相反,“一带一路”倡议结合中国自身的实践经验,以互利共赢为底层逻辑,提供了一条促进世界发展的互补思路。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标题为 "Ten years of shared benefits"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佟亚璠、冯小源亦有贡献





往期精选


巴西学者:绿色“一带一路”是互惠合作,与西方倡议截然不同

中国如何赶超西方,在非洲站稳脚跟?世行前经济学家给出三个关键原因

中国在非制造“债务陷阱”?非洲人自己都不信,美西方还在鼓噪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英文版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