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网络空间成外交和全球治理新舞台
导读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外交和全球治理模式。中国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构建以人为本的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但网络信息中暗藏“陷阱”,应谨慎对待,去伪存真。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英文版。
作者:罗伯特·沃克
(Robert Walker)
牛津大学格林坦普顿学院名誉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逐年上涨,夺走无数生命,摧毁人们的生计。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威胁紧密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
世界还充斥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全球1%的人口却坐拥全球近半数的财富,同时有7亿人仍生活在赤贫中。这种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在于一种不公正的金融体系,正如联合国所指出的,它让穷人愈穷富人愈富。
然而,世界正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外交手段的失效。外交本应该同胶水一样将整个国际社会凝聚在一起,如今它的粘合力却正在慢慢丧失。整个世界正快速分裂成不同的阵营,开始有了“我们”和“他们”之分,因此“误解”和“歪曲”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外交途径越来越难以解决国际问题。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威胁,并积极应对,寻求解决方案。中国在去年9月提出了《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其中提到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呼吁国际社会“增进团结互信,坚持发展优先,携手应对挑战”。中国的行动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构想落到实处。
去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美国旧金山出席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谈,这些行动都体现了中国致力于维护良好国际关系。此外,此次APEC会议的主题“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强韧和可持续的未来”,也抓住了中国的全球发展愿景的精髓。
中国关于全球治理改革的提议强调了“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对于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凝聚合作与进步的国际共识来说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东方IC
曾几何时,外交就是国际会议上的唇枪舌剑,是藏在公文包里的信息往来,是外交官们躲在远离大众视线的小屋里一边吞云吐雾一边讨价还价——总之,人们假定外交官可以代表人民的意愿,但“外交”一词实际距离普通人的生活非常遥远。而如今,身处互联网时代,人民的观点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外交官们的决议。中国“协商民主”的概念也可延伸、推广到国际舞台。
中国倡导构建新型民主国际关系,以实现“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互联网为实现这一愿景奠定了基础,让人们能够自下而上地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已经在构建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拥有超过十亿互联网用户和数亿社交网络使用者。网络直播创造了“小生产者进入大市场”的新业态,短视频也成为了分享文化体验的首选媒介。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早在很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就认识到了电影在同人民沟通过程中的重要性。他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但“文艺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如今,沟通的艺术就存在于网络空间里。
去年11月,第十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行,会议主题“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可谓恰到好处。互联网让世界得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道德规范,以及中国人现如今的生活。视频形式使得艺术民主化。中国网民也可以直接了解世界其他文化,而不需要任何中间机构出于商业或意识形态目的的“加工”。
我们必须要以网络为载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误解和偏见烟消云散,来自世界各地的网民都将感受到其创造的共同利益。如果信息和知识传播途径不畅,将衍生出“认知不平等”,即获得知识和理解的机会不均等,不利于国际社会整体的发展,也令那些信息获取不足、国际话语权不高的群体更加脆弱。
然而,普及信息传播途径的另一面,是要永远保持警觉:网络空间不仅隐藏着病毒和诈骗风险,更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意识形态力量,试图引导人们的思想,甚至直接给人们灌输思想。
图片来源:东方IC
只有在普及互联网的同时普及网络教育,才能构建具有共同利益的民主制度,进而挑战政治和经济霸权,这两种霸权造成的威胁导致世界无法团结一致解决全球性挑战。人们必须懂得,看待事物永远不能只看表面,也永远不要凭第一印象而草率决断。
相反,人们应该谨慎对待网站及其中内容,甚至可以进一步去求证,包括判断信息来源的可信度、追溯网站资金来源、辨别意识形态立场,以及分析这个网站存在的目的。
对于网上的文章,要抱着怀疑的态度,探究其论证过程是否合乎逻辑性,前提假设是否真实存在,论据是否充分有力,论点是否存在偏见。在网上检索问题的答案,首先要把问题想清楚,让它既足够具体,排除不相关信息的干扰;又要足够包容,确保真正有用的信息不漏掉。
如果我们拥有从信息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所谓“敌对”关系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非天然存在的,而实现个人福祉的最好方式就是将集体共同关切置于在个人既得利益之上。借助互联网,全世界人民都渴望从外交中获得更多东西,即建设一个拥有全人类可共享、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和平世界,一个可称之为“人类共同家园”的地球。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标题为 "Cyberspace a key tool for global diplomacy"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佟亚璠、秦可亦有贡献
往期精选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英文版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