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荆楚山樵:小年节祭灶辩考·上篇

荆楚山樵 鸿渐风 2023-04-30

小年节祭灶辩考·上篇

荆楚山樵


【一】


       我的故乡在富饶美丽鱼米之乡的荆楚江汉平原。数十年羁旅漂泊生涯,记忆犹新的是每近年关,无论风霜雨雪,纵使山遥水远路迢,也务须星夜兼程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小年节赶返回家。按照老家风俗,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除,窗明几净,虔诚地在锅台灶壁供奉祭祀灶君。神龛右侧贴“上天奏好事”,左侧贴“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充满隆重膜拜敬畏之情。


      由于灶王爷被授与负责管理凡间各家饮食烟火,监察人间百姓不可糟踏粮食谷物、监察权贵不可滥杀牲灵畜禽奢糜盛宴啖筵,掌管官宦贵胄和升斗小民之命运福禄的权杖,故谓为天庭特遣卫士,因此被作为家庭的保护神而备受顶礼膜拜而盛享祭祀。



       即使在“破旧立新”移风易俗过春节的“文革”年代,一些老辈人宁可冒着复壁封建迷信遭批判的风险,也要在腊月廿四日夜,摆上些许祭贡酒具,悄悄在一张写有“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的黄表冥纸上,再贴一个“欶”字,嗑头作揖礼毕之后焚悼,以示虔敬!这就是儿时记忆里刻骨铭心祭灶君的“小年”节。因为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灶王爷灶君要升天向玉帝述职,禀报居家人家日常膳食饮用,除夕之夜返回居家人间后,把玉帝根据灶王述职禀报的御批训示之旨意,或奖善赐福或降祸惩恶于每家在新一年中应得到的吉凶祸福报应中。


【二】


       小年祭灶是华夏先民的信仰习俗。民俗祀典祭灶,在夏商先秦时期,灶王爷灶君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大神 ,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贡品祭祀。 从腊月廿四日小年节祭灶开始,先民们正式从“过小年”节到大年春节。


       《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后汉书·阴识传》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晋代名士周处所作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从此,祭灶风俗日益显隆盛典祀礼沿袭流传下来。


        古谚“民以食为天”,《论语·八佾》载每栋房屋内有两个神:“奥”与“灶”。奥尊灶卑。但灶能“通天”可以直接“面君”。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王孙贾直言不讳疾呼:“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媚,是美好取悦人的意思。唐朝韩愈《荐士》诗:“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但民间还是媚灶不辍。


        因此,古代大凡在外做官、经商、馆驿、游学及贩夫走卒者,亦如现代城镇乡村“农民工”及差旅人员,绝大多数都要在祭灶日腊月二十四日小年节前夜赶回家团圆。以期扫尘祭灶祀神,祈福吉宅来年吉瑞平安。


        于是华夏大地自古至今,每到腊月廿四日入夜,家家户户明烛高烧,用纸马、竹轿、糯糕、饴糖,送灶神上天。若有在前一天或后一天举行的。就被邻里乡民讥斥为:“廿五送灶,七颠八倒”不懂规矩做事乱套了。这其中就含有贬损“二百五”和“傻冒”的讥讽之意。儿时偶见老者斗嘴,有其叟斥其翁:“你郎嘎真是廿五送灶,七颠八倒”,其某不管有理无理,必即忿然作色回击:“你郎嘎才是廿五送灶,七颠八倒!”至今想到,令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三】


        自秦汉直至元明之季,遥溯华夏大地塞北江南,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区域,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都被庙堂闾里沿袭成习,约定俗成为祭灶君的小年节日。其间以隋炀帝开通运河巡游江南以来,荆楚吳越繁华胜地,更让小年节祭灶送灶祀典仪礼活动达到空前绝后。


        最早记载祭灶的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因此早在汉代,灶神已经具有侦查人民的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所以灶君亦是天庭派往凡间出任居家专职督察的特遣使。故使古人畏灶祭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活动。


       唐宋时期,官家庙堂刊文钦定,朝野乡规民约,理所当然地将腊月二十四日约定俗成为正祀。这一天入夜,社火花焰鼓乐齐鸣,家家燃放鞭炮,置办酒筵盛宴,邀亲访友,歌舞娱乐,普天同祈灶神薪柴(财)火旺,祛疾佑宅,准备迎接欢渡大年春节。


       晚唐诗人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传遍巷陌市井。一时间骚人墨客而如苏东坡、秦观、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戴复古、范成大、刘克庄、吕蒙正等众多诗词名家,翰林儒雅名流纷纷以诗文咏赋颂庆祭灶祀典为快哉幸事。


       及至明未清初,亦有文献资料表明,至少到清朝雍正年间,腊月廿四日都是民俗正宗小年祭灶节。清人沈朝初《忆江南·送灶》词云:“苏州好,腊尽火盆红。玉屑饧糖成锭脆,紫花香豆著皮松,媚灶最精工。”蔡云《吴歈》也说:“媚灶家家治酒筵。”;吴存楷《江乡节物诗·灶糖》云:“……不用黄羊重媚灶,知君一碟已胶牙。”;乾隆朝的篆刻家蒋山堂干脆把十二月廿四日刻作“媚灶日”。


        兹缉录历代最具影响之文献与诗词,以期馈飨读者诸君匡谬勘误正本清源是矣。                                                                

《祭灶词》

宋 · 范成大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曾知处州、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后拜参知政事,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全宋诗·祭灶》

宋·秩名

时届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

男儿酌献女儿避。

撷摘自《全宋诗》,作者不祥。


《纵笔三首其一 》

北宋 ·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

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

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

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

只鸡斗酒定膰吾。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府任。因“乌台诗案”及新党执政,曾两度被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祭灶与邻曲散福》

  南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词家。留传存世诗词作品万余首。


       《平江腊月廿五夜作 》

   宋 · 陈藻

       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

       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

       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

       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


      陈藻:宋代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传世359篇诗文。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别离》

    元·刘庭信

        想人生最苦离别,

        雁杳鱼沉,信断音绝。

      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

      穷家活逐日绷曳,

             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

             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

   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

      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

       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刘庭信:元代散曲作家。山东益都人。原名廷玉,为南台御史(一说湖藩大参)。生卒年不详。《录鬼簿续编》说他"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   

     《跳灶王》

      清·佚名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腊月丐户装钟馗 、灶神,到人家乞钱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曰跳灶王。旧俗在二十四日,是日必祀灶,有若娱灶神者,犹 满洲 祀神,谓之跳神也。


       清 褚人获 《坚瓠续集·傩》:今 吴中 以腊月一日行傩,至二十四止,丐者为之,谓之跳灶王


【四】


        吾撰文索引如此诸多之文献、诗词,以匡谬勘误。必定很多人就会问了:那为什么现在北方有不少地方谓“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是祭灶过小年节呢?限于篇幅,当另著一文以阐述。正可谓:欲知缘由究竟,且听下篇分解。


           (待续 · 接今日下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