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鱼海棠:年——成长中的期盼

大鱼海棠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稿  约

 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节临近,特向家乡父老乡亲们约稿——凡与春节、元宵节有关的乡风民俗、敬老祭祖;亲友欢聚、个人感怀;返乡见闻、节日趣事;衣食住行、时令特色等等,均可作为撰稿内容。  

     征文截止日期:至2020年正月十五。

     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或发送给编辑个人微信。



年——成长中的期盼(外一篇)

大鱼海棠


  “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种田,是大人们对丰收寄予着希望;而过年,是孩子们一切的心愿都会实现的欣喜,是一切的新奇都能满足的期待,是一切的快乐都会如约而至的美好,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幸福。成年以后的过年,是老母亲村头望眼欲穿的身影,是孩子家门口翘首企盼的眼神,是儿女千里迢迢归心似箭的迁徙。

  从年头到年尾,都是那长长久久的成长中的期盼。儿时,盼着过年的种种过往,在脑海中回放,越来越清淅可见——

  “当,当,当”清脆的铃铛声,由远及近的传来,伏在门口大板凳上写作业的我一阵惊喜,是卖麻糖和罐心糖的来了。我赶忙扔下笔跑到台阶下的路口去看,只见一个挑着担子的人缓缓走来,看见伸头张望的我,冲着我一手拿着一把铁锤,一手拿着敲麻糖那厚厚的铁片刀,用铁锤敲击着铁刀,发出“当、当、当”清脆诱人的声音。这声响,就是对我最大的诱惑,我使劲咽了一口口水,仿佛那乳白色的沾着少许白粉的麻糖已到了我口中。

  我蹦跳着跑进屋,大声对爸爸喊着:“爸爸,有卖麻糖的来了,我想吃麻糖。”爸爸拿着一根扁担从里屋走出来,看样子是要去挑水。他不理我,像是没听见我的话似的,往后面的院子及厨房走去。我跟在爸爸身后往院子走。“唉呀,我就要买麻糖,我不管,我就想吃。”我任性的噘着嘴。“唉什么唉,矮了拿砖垫。”爸爸冷不丁的朝我吼了一句。从没大声骂过我的爸爸,居然冲我吼。眼泪像决堤的潮水涌了出来,我站在院子中抽抽搭搭起来。

  这时,奶奶从厨房走了过来,用手抹着我脸上的泪水:“看这小嘴,都可以挂几个油瓶了。马上进腊月了,快过年了,奶奶到时给你熬一大锅麻糖。好不好?”“真的吗?我要好多好多。”我马上破涕为笑了。这吃麻糖的念想也埋进了心里,低头想着,年呀,快点到来吧。

  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的脚步正一天天向我们缓缓走来,忙碌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品味着寒冬腊月中的快乐。我期盼的麻糖也提到了日程上。



  奶奶将自家种的小麦用水泡发胀了,装在大筲箕中放在水缸边,并用布盖着,每天淋一道或两道水,天冷时奶奶还会将它移到做完饭后的灶台上,或者放在大铁锅中,灶堂里的余温温暖着麦芽。我天天都要去看看,盼着它快快地长。麦芽的根须在筲箕底伸出来,白白的,长长的,上面嫩嫩的麦芽也使劲向上探着头,麦芽长好了。我心心念念的麻糖制作终于开始了。晚上,奶奶开始熬制麦芽糖时,我寸步不离的守在大铁锅旁边,眼巴巴的望着翻滚的糖水。奶奶善解人意的说:“去睡吧,等会好了我叫你,知道你等着想要吃麻糖呢。“我则放心大胆地去睡觉了。

  这一觉就睡到大天亮了,第二天一早起床,就跑到厨房,看见厨柜顶上的瓦罐盖着盖子,拿椅子搭台,掂起脚尖,用筷子伸进去搅一下,拉着长长的糖丝送到嘴里,舌头伸得老长,在筷子上舔着。奶奶像变戏法一样的用小葫芦瓢装给我几颗白白的麦芽糖。我的眼睛都开始放光了……

  儿时美好的情景,回忆起来,总是温暖着我,那脆响的铃声,似一曲优美的童谣,总在我的心灵深处回响。如今,我的孩子也到了我馋嘴麻糖的年龄。眼看又要过年了,周日一早我就迫不及待的拉着老公往厚街的大润发跑,还有一个星期就回天门老家了,要去给孩子挑礼物。越是接近年关,越是想孩子,就像猫爪子在心里抓一样难受。前两天打电话给孩子,问他想要什么,孩子只说:“只要爸爸妈妈回来就好。”听得我心里酸楚,泪眼婆娑。超市里大白兔奶糖拿一袋,徐福记的酥糖拿一袋,金莎巧克力拿一盒,我不停的往篮子里装。“这些家里超市都有,说不定老妈都买好了,你拿这些干什么?还要从东莞带回去吗?”老公疑惑的问。我迟疑了。后来在玩具堆里给孩子挑了一个摇控直升机。



   我坐在回家的火车上,一直将这个包装精美的摇控直升机抱在胸前。仿佛看见孩子伸开双臂扑向我,大声叫着妈妈,又仿佛看见孩子抱着摇控器,操控着在空中盘旋的直升机,脸上满是喜悦和兴奋。

  出租车停在家门口,我从后排钻了出来,老爸老妈迎了过来。儿子背靠着门口的磁砖,呆呆的望着我,两条鼻涕还挂在鼻孔下,脸上因干燥寒冷的空气有些红,有点干裂。我蹲下身拥孩子入怀,突然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乔乔,你想妈妈吗,妈妈可是从正月初六走出家门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想你了。”

  这时,汪国真的诗句在脑海里回响: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

  儿时的我,为了过年的麻糖,日盼夜盼,念念不忘。年少的儿子,为了过年时爸爸妈妈的陪伴,日期夜盼,望眼欲穿。我的念想,只不过是馋嘴的零食。而儿子的念想,却是骨肉分离,对团聚的期盼。

是呀,“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万般无奈。在外漂泊久了,心生疲倦;骨肉分离久了,思念揪心。在故乡安居乐业,才是生活的目标和最大的愿望。或许乡村旅游,农家乐,会将在外打工的游子召唤回家,打工的人们都开始回乡,在自己的家门口创业立身,开出一片新天地。我仿佛看见,未来的日子,每个家庭里,老人左右有儿女照顾着他们,小孩身边,有父母操持着他们的生活,家家都欢歌笑语,户户其乐融融!




【外一篇】




过年灵魂菜—卷切


     卷切,是我们的习惯叫法,其实,它有高大上的学名叫“盘龙菜”或者“蟠龙菜”,是明朝的宫廷名菜。听说始创于湖北钟祥,一位姓詹的老厨师专门为返京作皇帝的嘉靖所做的菜。我的家乡拖市既与京山交界,又与钟祥相连,所以自古就有这个传统菜的做法与传承。    

从我儿时有记事意识开始,只要是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蒸卷切。除了过年,喜庆摆酒,祝寿宴客,也都会用此菜,且一般第一碗就是上此菜。3用天门拖市的土话叫卷缺,可能口音的问题。

     卷切从我奶奶到妈妈,她们都是手工做这道菜的高手,也是装盘的高手。纯手工做法复杂,工序繁多,一般要两到三天才能做好。



  第一步是将大米用清水泡好,至少要泡12小时以上,看米泡的软硬度而定。然后将泡好的米用桶挑到作坊磨成米浆,再将挑回家的米浆用包袱包好,挤压滤掉水份。待水份过滤完,再将用包袱包着的稍干的米浆放在铺好的草木灰上,上下各用沙布隔两层,再将上面也盖上草木灰,目的是靠草木灰吸干水份。一般铺成长约1米,宽约0.5米的长方形。12或24小时过后,就变成雪白的米糕样的块状了。用手指掰一块搌压一下,细腻,光滑且略有水份。这第一步算完成了。

 第二步准备新鲜的猪肉沫,新鲜的鱼肉沫,姜蒜沫,鸡蛋,淀粉,食盐,按大米的多少备好这些配料。接着将所有配料与滤干的米浆一起搅拌,像揉面团一样使劲的揉,要揉到各种食材完全粘合有劲道才算好了。

 第三步是将揉好的卷切做成3-4厘米宽厚的长条状,家里的竹制蒸笼有多大,就做多长,长度随着圆形的蒸笼递减。做好全装到五格的大蒸笼中,大火蒸熟。

 第四步就是准备上色了,家乡有两种颜色,一种是大红色,有专门的这种食用红色素卖,家乡叫煮红,用开水化开备用。另一种就是用鸡蛋液,将几个鸡蛋打碗内搅匀备用。将蒸熟的蒸格一格一格端下来放在案板上,用刷子沾上备好的煮红,卷切的上面一层表面刷上红色就可以了。另三面保持卷切的原色。鲜红的颜色煞是好看。也可以用刷子沾蛋液刷,趁着热气腾腾的热卷切,蛋液变成了金黄色,金灿灿的还伴有蛋香。无论是红色或者黄色,都是祈求富贵吉祥的寓意。

 第五步就是装盘,这是一个技术活,反正我试过多次,装不好会散。待卷切冷了,用刀切成一片片厚薄均匀的薄片,一定要放凉了,不然刀一切就粘刀。一长条不能弄乱,切完仍是一个长条状。用双手提起一长条已切好的卷切,顺着碗的斜边,将有上色的一面朝下,像盘头发一样一圈一圈往上盘,直到将整个碗盘满。这时,只有靠正中间的碗底没有装了,就是留着做龙头用的。奶奶和妈妈一般会另取几片,摆成五角状,或者三角状,或者就是两个小的简单的长条状。这时就装盘完成了。

 第六步是淋汤上桌,再次回蒸锅蒸热,找一个更大一点的碗或盘子,扣在蒸好的碗上倒扣过来。在铁锅内放入香油或猪油,加葱花,鸡精,加水烧开,打开扣碗淋在卷切上,米白色的卷切上一圈圈的红色,绿绿的葱花点缀在红色上面,真像一条红红火火的龙盘在碗中,再扣上扣碗就可以上桌了。用筷子夹起薄薄的一片,晶莹剔透,油光闪亮,清香扑鼻。咬上一口,柔滑油润,肥而不腻,唇齿留香。是我一辈子的牵挂和回味。

  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欢欣雀跃。卷切,一定会登上年夜饭的餐桌上,又可以品偿到这道传统美食了。卷切,你是家乡的味道,卷切,你是年味灵魂的象征。

 



                               (编辑:鳝鱼臊子)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

大鱼海棠:想念是会呼吸的痛(外一章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因荷藕然:古禅留韵(五)
再来一壶:钩沉拾贝万泉河
秋沁荷池:我和岳口文物的邂逅(之二)
老秘:过年
飞鱼:万物静默如谜
四巷子:林彪在秋季攻势中(下)
四巷子:林彪在秋季攻势中(上)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