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成果|名声传播影响合作的即时与后续效应

伍俊辉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Coco有话说


常言道,人活脸,树活皮。人们对名声的重视,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良心存在的基础。名声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重要机制。人们喜欢美名远扬,惧怕臭名昭著,所以,名声传播可以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包括提升团队合作行为和个体慷慨行为。但是,当人们担心被团队成员拒绝时,名声传播只能促进人们短期的合作,而不利于长远的合作。换句话说,人们可能有时会顾虑遭受同伴拒绝而不顾自己长远的名声。



公平与合作是促进群体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然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受个人利益驱使而忽视了他人与群体的利益。那么,如何才能促进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关心与合作行为呢?


近年来,大量研究关注名声与间接互惠在促进合作过程中的积极影响。研究者发现,人们普遍关注自己的名声,并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比如帮助他人)来获得他人的好评。另外,获得好名声的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更容易获得帮助。因此,名声传播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尤其是社会交往中对他人与群体有益的行为(如亲社会行为、团队合作等)。



最近,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的伍俊辉博士、寇彧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Daniel Balliet教授和Paul A. M. Van Lange教授合作的研究,考察了名声传播在有无同伴拒绝的情境中如何促进合作行为。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共招募240名在校大学生参加群体互动实验,所有实验参与者分别扮演A、B和C角色(实验流程见图1,详情见论文)。采用独裁者博弈(分配者提出的任何资源分配方案,同伴都无权拒绝)和最后通牒博弈(同伴有权拒绝分配者提出的方案)任务来区分有无同伴拒绝的情境,考察社会交往中同伴拒绝与名声传播(同伴可以评价分配者的行为,并向分配者未来的同伴公开此评价)如何影响人们当前的合作行为,以及后续与他人互动时的互惠行为。

图1 实验流程图



研究发现,名声传播使得人们向他人分配更多的资源,而潜在的同伴拒绝并无明显的影响;在名声无法传播时,人们更信任曾面临潜在同伴拒绝的人(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分配者),而在名声得以传播时,人们则更信任未曾面临潜在同伴拒绝的人(独裁者博弈中的分配者);那些曾面临潜在同伴拒绝的人在后续与他人交往时表现更少的互惠行为,并且这种差异只存在于名声得以传播的情境 (见图2)。

图2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行为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名声传播能有效促进人们短期的合作行为。但是,当人们因为害怕他人拒绝而调整自身的行为时,名声传播则不利于长远的合作。因此,只有当社会交往过程能反映一个人行为背后的真诚动机时,名声传播才具有相对持久的积极效应。


原文网址链接:

Wu, J.*, Balliet, D., Kou, Y.*, & Van Lange, P. A. M. (2019). Gossip in the Dictator and Ultimatum games: Its immediate and downstream consequences on cooper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651.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9.00651

推文作者:伍俊辉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亲知,亲善,亲仁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