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实验室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丨经济不平等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竞争与合作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至善科学中心”评选2022年度十大科学研究洞见亲社会实验室丨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求助?亲社会实验室丨第四届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研讨会圆满召开亲社会实验室
2023年1月9日
其他

深切怀念张厚粲老师

12月24号下午,惊闻张老师逝世,心情无比悲痛。与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浮现在眼前,都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彷佛就在昨天。大二的时候,三八节晚上在新2阶梯教室听张老师讲座,清晰地记得张老师豪迈的声音:“谁说女性的智力不如男性?心理测验告诉我们,男女之间的智力差异远远小于女性之间或男性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能不能成功,都要看她/他想不想成功!关键是看她/他有没有成就动机!”张老师在台上的豪迈语言,给了我很大的激发。我想,就是老师那场讲座,启迪了我的学术梦想!张老师当年给我们上认知心理学课,任何内容都能被老师讲的深入浅出。我觉得这对于我后来当教师以后的教学影响很大,总能想起来张老师讲课的样子,总觉得她把难的东西讲的很易懂是太了不起了!1984年11月,张老师给心理系学生上认知心理学课大三那年春天,我们在密云劳动,条件比较艰苦,张老师亲自去劳动现场看望慰问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家书,还和我们一起劳动一起吃干粮,还讲她在干校下放的故事,一点儿都不像系主任,反倒像是隔壁家的阿姨。不记得有多少次新年,张老师都会来到学生宿舍,坐在我们架子床沿上,我们围在旁边,听她学老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1984年5月,张老师到密云北师大劳动基地看望81级学生毕业之后,我有幸能与张老师成为同事,还跟张老师有过合作。张老师严格要求、赏罚分明的态度和做法令我印象深刻,使我不敢有丝毫偷懒。张老师主编的《新世纪版国际心理学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中,我承担两章的翻译。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与学生谈论文,张老师一脚把门踹开,当着我学生的面,劈头盖脑地一通训斥,说我有两个地方译的不对;还有一次,我和张老师、许燕一起编一本《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张老师大大地赞赏我写的几章,毫不吝啬她的表扬。一晃就是我们毕业三十周年了,我跟张老师约时间,她说要让所有的活动为我们班的聚会让路。2015年我们聚餐时,我考虑到老师们年事已高,没敢订酒。张老师一拍桌子说,同学聚会没有酒哪成呢?赶紧上酒!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说:“干了”!实在是太酷了!2005年8月和2015年8月,张老师参加心理系85届学生毕业20周年和30周年聚会张老师一直在悉心培养我们,2021年5月16日下午,阳光和煦,在后海旁边的四合院里,张老师与我们几个老学生欢聚一堂,吃着水果零食,伴着鲜花,一切是那么得美好!她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要做人的心理学研究,要重视对情和意的研究”。2021年5月,张老师与夏林清、许燕、张莉莉、周益群、寇彧在后海最后一次见到张老师,是今年4月。许燕和我到张老师家,跟张老师聊了半个多小时,那天张老师很精神,很高兴,还站起来跟我们合影留念。我特地抄录了陶渊明老先生的两句诗,精心写了条幅。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陶渊明先生,也许就知道,中国会有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2022年4月,张老师与寇彧深切缅怀张老师,我们想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022年12月27日晚推文作者:寇彧插图:寇彧编辑:欧阳露雪排版:欧阳露雪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往期精彩文章学术交流丨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年会亲社会实验室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学术交流丨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年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至善科学中心”评选2022年度十大科学研究洞见亲社会实验室丨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求助?亲社会实验室丨第四届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研讨会圆满召开亲社会实验室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至善科学中心”评选2022年度十大科学研究洞见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关系动荡,新冠大流行和能源危机,以及下滑的经济发展等,无不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这看似悲观的大环境下,我们特别需要合作、互助、感恩、希望和乐观等人性的光辉。许多心理学研究的确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积极心理的力量,使我们以更积极的视角探索成长、寻找生活意义和乐观地看待未来。亲社会实验室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发表于2022年7月的Psychological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丨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求助?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相比于帮助他人,开口求助是不是更加困难呢?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需要向他人求助的时刻。但是,当人们遇到麻烦,身边又正好有人能帮上忙,“不要麻烦别人”的想法却往往会阻碍人们提出帮助请求。而且,在求助后,如果对方表现得不够热情,人们还会感到失落:觉得ta其实并不愿意提供帮助,只是不好意思拒绝罢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推送的文献,将和大家一起探讨阻止人们寻求帮助的心理机制。人们有给需要帮助的他人提供帮助的亲社会动机,因为提供帮助除了能使他人受益之外,也能让帮助者产生积极感受。但研究者发现,人们通常在向他人求助时感到困难。在不同的求助情境下,人们均低估了他人应答的可能性。以往研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低估依从效应(underestimation-of-compliance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丨第四届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研讨会圆满召开

Coco有话说2022年12月4日,第四届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研讨会于云端隆重举办,吸引了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300人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线上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首届研讨会举办于2016年12月,第二届研讨会举办于2018年6月,第三届研讨会举办于2020年12月。大会开幕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寇彧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张建新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教授和心理学部部长罗良教授发表了精彩激昂的致辞。张理事长指出,本次研讨会的报告主题既接轨了国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同时又落地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期待心理学研究者掌握的科学方法能够进一步用于解决当下的中国问题、服务于社会发展。此外,希望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未来能够勇于开拓思路,努力让心理学的理论先行,让创新的心理学理论引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乔书记指出,致力于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的研究特别有价值,尤其是在如今疫情的状况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之下,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次研讨会是教师角色和科研工作者角色的完美结合,也是人才培养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完美结合,既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又产出了优秀的成果。希望此类工作能够持续性、创造性地开展,让更多的人连接起来,形成合力以产生更积极的效应。罗部长指出,高校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基于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去满足国家社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研讨会是一种很好的形式,紧扣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定位,通过组织专家和年轻学者共同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人才培养的作用,借此也可以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相关的研究也十分有意义,而且“传递”二字很关键,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希望各位参会者收获满满。人物简介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第四届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研讨会召开预告

Coco有话说第四届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研讨会将于2022年12月4日在云端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分为特邀报告(上午)、专题报告(下午)和亲社会实验室内部学术研讨(晚间)。本期推文将分享研讨会的相关信息,欢迎感兴趣的心理学同仁参加上午的学术报告会。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研讨会由亲社会实验室于2016年发起,旨在加强亲社会实验室历届毕业生和在读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并推动与国内(外)亲社会行为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于2016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第二届于2018年6月(厦门大学)举办,第三届于2020年12月(云端)举办。会议流程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丨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躺平了?——感知经济不平等与现在导向行为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如今“躺平”文化盛行,佛系、活在当下、享受现在似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人生信条。当一种现象成为流行趋势时,比起诉诸个人,如人们变懒了,这一代垮掉了,将视角转向社会环境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多促进改变的契机。今天要分享的文章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人们感知到高经济不平等会促进人们更加重视当下。时间导向指在一个人的思想当中,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相对主导地位,大致可以被分为现在导向和未来导向两类。现在导向的个体面向现在,追求眼前的利益,不被未来的焦虑所干扰,几乎没有延迟满足能力,也不建立长期目标;而未来导向的个体面向未来,追求未来的利益,注重计划,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以往的研究常关注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和收入等对时间导向行为的影响,而研究者认为,除了个体差异外,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也会影响他们现在/未来导向行为及其决策。这是因为人们在做出现在/未来导向行为之前,要先设定短期/长期的目标,而目标的设立和个体是否相信环境有利于目标达成紧密相关。为未来而努力需要相信牺牲现在会在未来得到回报,而公正的环境在确认这一信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到社会的不公正将阻碍未来导向目标的设定,诱导更多的现在导向目标,从而诱发更多的现在导向行为。由此,研究者提出假设1:感知经济不平等会增加现在导向行为。正如之前所说,长期目标的设定建立在现在付出能够带来未来回报这种信念的基础上。当个体认为现在的付出,如努力,能力可以带来收入和经济地位上的奖励和成功时,往往会感知到高的经济流动性。但随着经济不平等程度的增高,人们更加可能将经济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从而降低对经济地位上升可能性的感知。因此,人们会觉得自己更难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由于现在的努力与未来的成功无关,人们可能会失去动力来延迟当前的快乐,从而做出更多现在导向的行为。因此,研究者提出假设2:感知经济不平等会降低感知经济流动性,从而导致更多的现在导向行为。研究者通过四个研究验证了上述两个假设。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阴谋论缘何被传播?——阴谋论让人们显得独特和激进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戴安娜王妃死于英国军情六处之手”、“艾滋病是实验室人为制造的病毒”……社交媒体中常常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阴谋论。阴谋论对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例如,阴谋论会妨碍公共卫生政策的推行和社会治理。尽管阴谋论往往被认为具有负面意味,但是为什么人们依然会分享阴谋论?分享阴谋论会给他人带来何种印象呢?本期推文所介绍的文献将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阴谋论是指将重大社会和政治事件解释为强大和充满恶意的利益集团所实施的阴谋。以往大量研究对个体相信阴谋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学者们依据系统合理化理论的心理需要满足模型指出,人们出于认知需要(减少不确定性)、存在需要(避免威胁感)以及关系需要(维护个体和群体的自尊)而相信阴谋论。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阴谋论的传播与分享。事实上,人们传播与分享阴谋论的动机与相信阴谋论的动机并不一致。“阴谋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负面的标签,人们往往只有在描述不相信的事情才会将其称为“阴谋论”。因此,大多情况下,人们对阴谋论者的评价偏负面,会认为分享阴谋论的人更不值得信赖、更容易受骗。但是,阴谋论的传播频率往往高于与阴谋论对应的科学信息,这意味着传播阴谋论不仅只会造成传播者的损失,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还会给其带来潜在的收益。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阴谋论在政治情境中的影响和作用。在政治情境中探讨阴谋论对印象管理和形成的潜在作用有助于了解阴谋论如何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一方面,人们可能会认为阴谋主义政客是不值得信赖且善变的。但另一方面,阴谋论常被用来挑战主流的政治情绪,人们也会通过分享阴谋论来彰显独特性。有研究发现,与主流不符的意见有时会被认为是引发改进的建设性声音。因此,在政治生态中,人们或许会将阴谋论政客视为非主流的异议者,认为阴谋主义政客与传统的“精英”不同,会给社会带来改变。因此,分享阴谋论也可能为政客打造政治素人(political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漠不关心”的样子,除了能讲价,还可以……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为了以最实惠的价格拿下自己想要的东西,故意在卖家面前展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样子。这种貌似无所谓的态度往往能让商家做出让步,使买家获得一个能接受的价格。“漠不关心”这种表情如果被用于包含冲突的场景中,会不会影响冲突的引发与和平解决呢?人们面对对方的“漠不关心”的样子时,会做出怎样的推断,继而做出怎样的决定呢?本期推送将和大家一同考察“漠不关心”的态度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小到个体间的争吵,大到不同群体之间的碰撞,冲突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互动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情绪性是冲突的本质。冲突不仅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反过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态度也会引导冲突往不同方向发展。比如说,在冲突中表达愤怒,可以向他人传递强硬的态度从而促使对方让步,但同时也会减少和解的可能性;表达快乐虽有助于营造积极轻松的氛围,但也会让对方认为自己好商量;表达伤心虽然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但也可以促使对方让步。一言以蔽之,在冲突中表达的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既然在冲突情境下表达情绪有利有弊,那么保持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是否会有奇效呢?在冲突中表达随意casual的态度,是否会像在讨价还价中一样,促进双方共同解决“争端”呢?为探清这一问题,研究者借助Emotion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猫奴还是狗奴?我们的道德圈到底受什么因素影响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在你心中,猫和狗谁的道德地位更高?眼前的路人和远方的难民谁更值得关心?你是认可国王路易十五的“哪管它洪水滔天”,还是像诗人博尔赫兹一样留恋“傍晚一朵黄玫瑰的记忆”?人类的道德圈(moral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面对青少年压力,如何积极干预?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也许你不相信,在公民选举前完成的一项调查中,改变一下语法结构就能促进公民参与;对于关系紧张的伴侣,通过让双方回答一个问题,就能提升他们的亲密关系;对于处境不利的学生,使其完成一项读写任务,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改善健康水平......这就是心理干预的力量!本篇推文将介绍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干预研究,通过协同心态方法成功改善青少年的压力应对,促进其健康成长。传统上,人们通常将压力视为需要抑制或者避免的“有害物质”。但是,青春期压力水平升高是正常现象——面对高要求和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青少年在向成人阶段过渡和为经济独立做准备时,必须获得广泛的、复杂的社会和智力技能。这种发展过程本身就有压力,但它对成为一个成年人也至关重要。盲目地追求减轻压力或逃避压力源,如具有挑战性的课程、选拔性的考试,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因此,重要的是鼓励青少年接受人生挑战,积极应对严酷但重要的社会和学业压力源。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关于自动驾驶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车”也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未来的人类生活,当自动驾驶成为常态,我们不禁会好奇,车辆自身在驾驶过程中会有道德判断吗?遇到两难问题时它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例如,一辆即将发生事故的自动驾驶汽车,该不该转动方向盘撞向一名乱穿马路的青少年,以避免使三名年迈的乘客伤亡吗?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使行动者面临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时的困境,例如经典的“电车难题”等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道德两难困境。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此类问题,因此,确定无人车的伦理原则不能仅凭工程师或伦理学家来决定,也需要考虑到所有用户乃至全人类的主观想法和道德判断。《自然》(Nature)于2018年10月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探讨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过一款名为“道德机器”(Moral
2022年9月5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儿童在资源分配中道德决策的神经机制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以往研究发现,儿童在资源分配中偏好平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会考虑到背景因素,开始重视公平原则。但是,儿童道德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一篇文献来一探究竟吧!研究背景在大多数分配公平的背景下,儿童(3-6岁)表现出平等主义的取向,希望平等地分配资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资源分配的情况下会逐步考虑资源的稀缺性、被分配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是否处于弱势地位等因素。7-9岁的儿童对资源的分配更加基于公平(equity)而非平等(equality)的考虑。这说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将一些背景信息纳入了决策考量中,即习得了“公平”概念。研究还发现,3至8岁儿童在资源分配决策时,还发展出区分必需品和奢侈品的能力。年幼儿童会把必需品和奢侈品都更多地分配给努力工作者,而年长儿童则仅把奢侈品更多地分配给努力工作者。青少年逐渐学会了将接收者需求这样的关键背景信息纳入社会决策考虑之中,但这些道德决策的内在神经基础尚不清楚。据此,本研究通过ERPs的研究方法,探究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基于背景信息进行资源分配的道德决策以及内在的认知神经机制。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丨美既是善?人们为何会对高吸引力的人产生负面道德评价?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Beautiful-is-good”效应是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力,最著名的发现之一。那些具有高外表吸引力的人被认为是更有能力,更有智慧,更善于社交的人。人们也普遍认为,他们在生活中也会获得更加理想的结果,比如更加美满的婚姻和更加成功的职业生涯。但是,“Beautiful-is-good”效应在道德层面上也同样适用吗?人们会对高外表吸引力的人赋予更积极的道德评价吗?“Beautiful-is-good”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2022年8月1日
其他

科研成果 | 社会变迁中合作行为的变化

科研成果过去几年,寇彧教授课题组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大型元分析,揭示社会变迁中合作行为的变化。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国际心理学顶级期刊Psychological
2022年7月20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千面英雄》读后感:夏日,神话,世界与英雄

好书推荐Coco有话说历史长河在流淌,世事变换,万象更新。伴随着人类从原始丛林迈向稀树草原,磨难似乎总是相伴左右。灾害、疾病、暴力、邪恶、歧视、嫉妒、无助、迷茫......不管人们身处哪个时代,这些消极因素总是如影随形,妨碍幸福,阻挠成长。然而,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呢?今天的推文,借助一篇读后感,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俄狄浦斯最新的化身正站在第五大道和第43街的交叉路口等着红绿灯,准备续写美女与野兽的浪漫传奇”。这是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中的一段描述。这本书是我研究生时代最喜欢的书籍之一,现在已经有点旧了,封面微微有些卷起。这个炎炎夏日,我重读了一遍,依旧感慨万千,收获颇多。约瑟夫·坎贝尔是著名的神话学大师,也是西方流行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披头士乐队、猫王、迈克尔·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和J.K.罗琳等人,也是《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蝙蝠侠》等电影作品的灵感之源。受到精神分析尤其是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约瑟夫·坎贝尔持单一神话论,即世界神话虽然形式千差万别,但主题与内核却基本一致,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神话对于人类心灵的重要功能,认为神话是被误解为传记或历史的心理学。他指出,“神话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能够引领人类心灵前进的象征……神话中的逻辑、英雄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在重复和多变中成长

寇彧插图:代馨竹编辑:代馨竹排版:彭重昊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图片来源至freepik往期精彩文章科研成果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科研成果 | 动动手,点个赞!想不到竟然传递了……

科研成果Coco有话说自疫情爆发以来,居家、隔离、封控等字眼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保持社交距离成为了抗击疫情的重要措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避免孤独感成为了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互联网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我国确实是互联网大国,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来实现自己的社交需求,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一系列防控措施使得网络交流成为了人们日常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这项研究探讨了发布微信朋友圈后,收到的他人反馈(即点赞、评论)对状态发布者的孤独感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孤独感(Loneliness)是一种由于个体实际的人际关系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状态而发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会导致许多负面的后果,例如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多的抑郁和较差的睡眠质量等。过去的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是产生孤独感的先决条件。社交媒体的日益流行使人们能够通过网络与他人联系、交流和互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社交媒体对人际联系的贡献就更为突出了,它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公共虚拟空间,使人们可以通过发布文本、照片、视频或链接等方式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联系人能够看到这些状态,并对其进行点赞和评论。现如今,发布状态和接受他人反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网络交流形式。微信朋友圈是我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那么,朋友圈状态更新后收到的点赞和评论,会对发布者的孤独感造成影响吗?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热点评论 | 呼唤正义感,更呼唤公正法治的社会

热点评论Coco有话说任何欺凌或伤害,都不只是施害者与受害者的事情,旁观者也严重影响着事态的进程和后果。怎样使旁观者伸出援手而不是袖手旁观呢?人的正义感和公正法治的社会,都不能缺少。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激起了全网的愤怒,全网都充满了对打人者的声讨之声。看到打人视频的网民们都不能抑制住强烈的愤怒,这强烈的愤怒或义愤背后实际上是人们正义感的体现。因为人们目睹打人情境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伤害和对正义的违背,所以正义感让我们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当晚打人事件发生时,烧烤店内外并不是只有打人者与被打的女性。从视频中不难看到,烧烤店室内外有不少食客,但阻挠打人者却寥寥无几,而且多是被打女性的同伴。其他人则有的呆呆观望,有的赶紧躲开,有的表现无奈,当然,也有人打电话报了警。可是,如果当时在场的食客们也像今天网上的愤怒者这样伸张正义,请问打人者还能如此嚣张吗?受害者还能被凶手们拽着头发拖在地上暴打不止吗?
2022年6月11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丨高经济不平等社会降低人的情绪智力?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许多研究发现,高经济不平等与一系列的负面社会现象有关,如更多的暴力、抑郁和更少的人际信任等。也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其中的机制。今天介绍的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上述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即高经济不平等可能会削弱人们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因而使人更不关心周围人的需求和痛苦。社会阶层是指因为拥有资源的不同(如财富、权力等)而形成的分布于社会层次结构不同位置的群体,它塑造着个体基本的社会认知过程,如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往关于社会阶层与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发现并不一致,有的认为社会阶层与情绪智力呈负相关,有的认为二者呈正相关,还有研究未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其他调节二者之间关系的因素。感知经济不平等指资源在各阶层之中的分配的差异大小。研究者认为,在高经济不平等环境中,高阶层可获得的利益更大,因此会驱使人们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竞争,从而变得更加关注自我。而更高的自我关注与更低的情绪智力相关,因此研究者提出假设1:个体感知到的经济不平等程度越高,情绪智力越低。此外,在高经济不平等的环境中,高社会阶层者更能自给自足,因而更可能认为不需要花费社会认知资源来正确判断他人的情绪;而低社会阶层者,无论环境的不平等程度如何变化,都不太影响其自身的感受,他们更可能发现自己处于社会底层,因而需要依赖他人,需要更密切地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情绪。由此,研究者提出假设2:对于感知到更高经济不平等程度的人,社会阶层能负向预测其情绪智力。对于情绪智力,研究者关注了两个方面,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感知能力。前者指通过情境因素推断他人情绪的能力;后者指通过他人的表情准确理解其情绪的能力。研究者通过五个研究验证了上述两个假设。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图1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儿童和成人如何评价陌生人和朋友的道德行为?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如果我们听说有人给陌生人捐献了一个器官,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个捐献器官的人是非常善良的,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听说一位父亲或母亲给自己的孩子捐献了器官,我们可能还会很感动,但却不太会将其视为道德榜样。可见,人们的道德评价会基于社会关系。那么,儿童和成人在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时,是否都会考虑社会关系?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是在几岁出现的?请随我们介绍的文献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的问题吧。众所周知,人们通常更愿意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而非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不仅如此,人们在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时也会考虑社会关系。例如,研究发现,成人认为不帮助亲近人的个体比不帮助陌生人的个体更不善良,也更应该被谴责;帮助陌生人的个体比帮助亲近人的个体更应受到赞扬。但是,以往研究却并未考察儿童是否也会像成人一样,在评价他人的帮助与不帮助行为时,也会考虑社会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研究者进行了两项实验,来探讨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直觉的发展过程。考虑到有研究发现7岁儿童在确定某人是否有帮助义务时会考虑社会关系,研究者招募了171名5~6岁和8~9岁的儿童,以及50名成人作为实验1的被试。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帮助情境和不帮助情境中。在帮助情境中,被试会看到主人公的朋友和主人公不认识的陌生人都帮助了主人公;在不帮助情境下,被试会看到主人公的朋友和主人公的陌生人都没帮助主人公。随后,被试需要对情境中的朋友以及陌生人做出一系列评价(实验详细流程见图1)。图1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我捐故我在?捐赠自己签名的书居然有这种效果...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的这段话展现了他在病中依然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心理学上将这种个体精神上深层次的追求称为“超越”(transcendence),即成为比自我更伟大事物的一部分。以往的研究发现生育、创作、宗教等方式可以令个体获得超越感。今天要介绍的这篇文章发现了一条新的路径,利他性的捐赠行为也可以满足人们对超越的渴望。生命的最大用处是将它用于能比生命更长久的事物上。——威廉·詹姆斯“超越”这一概念来自Maslow的研究,指的是个体寻求超越自身生命的存在,与自我之外的实体联系在一起(例如,看到自我延伸到他人、自然、未来)。Maslow指出,人类对超越的渴望是比自我实现更高一级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最高层次,是个人潜能的最充分体现。以往研究发现,当人们意识到超越无限,但人生有限时,会愈发寻求与外界建立联系,从而获得超越感,实现象征性永生(symbolic
2022年5月2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帮助却遭人怨恨?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帮助他人一定能得到受助者的积极评价吗?特别是有时候为另一个群体的成员提供帮助时,为什么得到的却是“费力不讨好”的结果?本篇推文提示我们,为他人提供帮助,应该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下什么样的帮助能提升受助者的积极体验?尤其是群体之间,什么样的帮助才能使受助群体减少对外群体的消极的群际评价?以往研究指出,人们在接受外群体的帮助时,可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受助反应,群际帮助的类型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者关注了两种类型的群际帮助:(1)自主定向的群际帮助,是给外群体受助者提供适当的工具和技能,帮助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2)依赖定向的群际帮助,是给外群体受助者直接提供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受助者对施助者产生长期的依赖。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三周年快乐

热点评论Coco有话说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呀~如您所见,亲社会实验室公众号成立三周年啦!本公众号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原汁原味地介绍团队和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亲社会心理学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亲社会行为,践行亲社会行为,传递亲社会行为。现在让我们借着公众号的三岁生日,来一同再现这几度春秋的征途吧~亲社会实验室2019年4月15日,亲社会实验室公众号第一次与大家见面。三年来,我们逐步开设了“科研成果”、“文献选读”、“热点评论”、“好书推荐”和“学术交流”五个栏目,累计推送文章103篇,这些内容被分享超过26000次,阅读次数超42万。正是你们的支持与陪伴,给予了我们动力和信心来科普和分享心理学知识和本实验室研究的最新进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公众号的那些故事吧~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什锦巧克力还是纯黑巧克力?你的消费选择可能暴露了经济意识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如今,很多产品的发展变化都非常快速且丰富,例如,有的手机配色已从最初的经典黑白两色发展出了20余种。那么,手机设计师为何要不断增加手机配色呢?有研究认为,这一设计趋势是在呼应全球消费者对经济下行的反应。社会经济地位(Social
2022年4月4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在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外显指标来估计潜在变量,并对潜变量进行建模,本实验室公众号曾有一篇推文,介绍过“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及其应用,就是将观测变量以潜变量的形式进行分析。今天,我们介绍社会网络分析法,它侧重将所有的观测变量纳入整个网络中进行分析,并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变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Clifton等研究者于2017年在SPPS(Social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你一定会保守别人告诉你的秘密吗?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每个人都有秘密,我们向他人吐露过秘密,也倾听过他人的秘密。每个秘密总是伴随着这样一句话:“你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然而,人们一定会遵守约定保守他人的秘密吗?本篇研究将为你解读保守秘密的反面,即人们为何揭露他人的秘密。人们重视保护自己的秘密如同重视维护自己的声誉,因为秘密一旦被公之于众便会招来非议。保守他人的秘密也是如此,而且保守他人的秘密还与忠诚(loyalty)相连,而忠诚是道德基础之一。但是,为他人保守秘密,有时也让人感到负担。那么,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摆脱负担、揭露他人的秘密呢?以往研究发现,当目睹他人从事违背自己道德观念的行为时,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如道德义愤(moral
2022年3月7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以良好亲子关系应对“双减”:级联相关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热点评论Coco有话说“双减”政策出台之后,许多家长都很焦虑,不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家有即将入学的孩子家长,心中更是思绪万千:孩子不参加课外培训,不参加事先的课业辅导,不做大量的课外作业,能适应学校生活吗?能跟得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吗?能不跟其他小朋友闹矛盾吗?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呢?今天,我们通过一项级联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一起来看看在“双减”政策下,家长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认知能力,促进孩子的学校适应。入学被认为是儿童发展中最关键的事件之一。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对其学业发展和成年后的社会适应有着长远的影响。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是孩子获取学校成功和知识的重要一步。入学准备(school
2022年2月21日
其他

科研成果 | 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

科研成果Coco有话说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第48次报告统计:截止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共10.07
2022年2月7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丨经济不平等与追求快乐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俗言道:“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仅需六尺”。然而在经济不平等程度逐渐扩大的现在,人们似乎越来越难以保持这样豁达淡定的心态。今天介绍的这篇文献也许能使我们看见,经济不平等是如何影响到个体对快乐的渴望和追求。经济不平等(Economic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自我关怀:走出苛责的怪圈》

好书推荐Coco有话说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每个人都难免遭遇挫折、困难与失败,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满意、工作不顺利等等。如果是你的挚友、亲人遇到这些困难,我们通常会设身处地安慰、开导和帮助他们,但当我们遇到这些困难,脑海里却常常浮现消极、批评,甚至苛责的念头:“我怎么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我这样的人不配获得真爱”“为什么其他人都这么优秀,而我却总是拖后腿”……我们那颗友善的心往往能轻易地给与他人关爱和安抚,却容易苛责自己;我们对朋友充满善意与期待,却不擅长给自己宽慰、理解与支持。我们如何走出苛责的怪圈?自我关怀也许可以给出答案。杨莹的学术专著《自我关怀:走出苛责的怪圈》于近期出版。该书围绕自我关怀的核心理论与近期实证研究成果,揭示了自我关怀对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的积极作用,探究了青少年自我关怀的培养路径,引导人们形成理解、接纳、关爱自己的内部语言,从而提升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内容简介自我关怀不需要我们否认自己的痛苦,也不用责怪他人或环境。这种友善对待自我的态度,能使个体在情绪上能用理解和友善而非苛责的方式回应自己的不足;在认知上意识到不完美是人类的共同特征,并非只有自己独自承受困难;在注意分配上采用平衡客观的观点看待当下痛苦,而不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自我关怀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消极事件和压力情境,对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强大的提升作用。▨本书第一章介绍了自我关怀的相关理论、核心内涵与测量方式。▨第二章阐述了自我关怀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展现它如何帮助人们缓解消极情绪、促进幸福体验,如何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章论述了自我关怀的社会功能,即爱自己的人也爱他人、爱社会吗?▨第四章聚焦于学业领域,揭示了自我关怀与学业压力、学业动机和学业成就的关系。▨第五章讨论了自我关怀与我们哪些神经活动或生理表现相关。▨第六章探讨了家长和教师能通过哪些方式培养孩子善待自我的积极品质。▨第七章通过案例与实证研究,介绍了自我关怀的提升方式。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如何对共情进行道德评价?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人们通常对亲近的人更多共情,对不熟悉的人更少共情。这种共情偏差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却违背了道德公平原则。那么,人们会如何看待别人或自己的有偏差的共情呢?人们更偏好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共情?还是觉得应该优先共情亲近的人呢?2021年发表在Psychological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是什么让你在疫情期间更愿意为别人而付出?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COVID-19对人类是前所未有的威胁,需要众志成城地投入到预防病毒的传播之中。如今,随着对COVID-19的了解加深,我们知道COVID-19虽然对为数较少的弱势群体(如抵抗力低下的老年人、有复杂基础病的人等)直接威胁更大,但那些感染COVID-19风险较低人群仍然需要严格遵守防疫措施,也就是说,这些感染风险较低的青壮年人群需要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做出些什么。那么,如何使这些低风险人群愿意为了他人而行动呢?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都笼罩在它的阴影之下。然而,随着人们对疫情了解的加深和它逐渐被控制,许多人慢慢放松了警惕。这当然给疫情的卷土重来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如何让人们继续愿意执行防疫措施,尤其是让那些低风险人群愿意严格遵守防疫规则,为了高风险人群的安全做点什么,成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话题。Journal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行为实验也能在线做?不止,问卷更是简便多!TC Lab免费线上心理学研究平台,让数据收集易如反掌

Lab平台的主要特点是“轻松设计实验”,“跨越时空局限”,“基于微信小程序,对接10亿微信用户群体”,有效地解决了行为实验设计困难、线下行为实验实施困难,被试招募困难的“三难”问题。
2021年12月13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四课

认识情绪顺口溜Coco有话说作为认识情绪系列课程的最后一课,本期推送将通过一则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带小朋友们一同回顾与情绪相关的各类知识~视频:亲社会实验室编辑:彭重昊排版:彭重昊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往期精彩文章亲社会实验室
2021年12月3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不同视角对接受者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不同的感知此外,赞美者还会低估被赞美者接受赞美后对赞美者的热情和能力判断,从而错误估计了对方的情绪变化(图3)。图3
2021年11月29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三课

如何调节情绪Coco有话说前两期视频让我们分别了解了情绪是什么,以及如何分辨和识别不同种类的情绪。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视频:亲社会实验室编辑:彭重昊排版:彭重昊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往期精彩文章亲社会实验室
2021年11月26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二课

识别情绪Coco有话说在上一期认识情绪小课程中,我们通过一则小视频介绍了情绪是什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分辨和识别不同种类的情绪,以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情绪~视频:亲社会实验室编辑:彭重昊排版:彭重昊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往期精彩文章亲社会实验室
2021年11月19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青少年自恋和成年人自恋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自恋描述了一种膨胀的、夸大自我的状态,已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以往研究发现,自恋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青少年自恋和成年人自恋不同,常被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分支。最近,有研究者考虑将积极/消极自恋与青少年/成年人自恋统一起来,并进行了一些尝试,请看今天推送的文献。在自恋研究领域,以往研究对青少年和成年人自恋的关注点不同。青少年自恋研究侧重从适应性探讨自恋的影响后果,而成年人自恋研究关注自恋人格形成的原因和背后的动力。但关于这两个研究群体的自恋模型里,都既包含了自恋的光明面,也包含了自恋的黑暗面。例如关于成年人自恋的研究将自恋区分为钦佩型自恋和竞争型自恋;关于青少年自恋的研究将自恋区分为适应性自恋和不适应自恋。钦佩型自恋和适应性自恋都与个体的主动性有关,而且有利于个体自尊的发展,但竞争型自恋和不适应自恋都与个体的对抗性和攻击行为相关,不利于自尊的发展。研究者认为,关于成年人钦佩自恋和竞争自恋的二维模型,是将自恋看作动态发展的人格特质,所以,它是与关于青少年自恋研究相吻合的,前者与适应性自恋一致,后者与不适应自恋有关。但是,对二维模型是否能整合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自恋构念还有待检验。研究者假设,在成人和青少年群体中,钦佩型自恋水平较高的个体会通过自我提升的策略,获得社会钦佩来维持夸张的自我形象;竞争型自恋水平较高的个体会通过自我防御的策略,贬低他人来避免自我形象受损。
2021年11月15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一课

情绪是什么Coco有话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如何认识理解情绪,如何表达调节情绪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则小视频来一起学习一下情绪是什么吧~视频:亲社会实验室编辑:彭重昊排版:彭重昊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往期精彩文章学术交流
2021年11月12日
其他

阳光心理 健康同行—今晚专家直播间不见不散!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一方面,面对更复杂更新的环境,儿童青少年会面临很多心理和精神上的挑战。另一方面,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也更加投入,不仅把注意力放在学业成绩和身体健康上,也越来越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期待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比2009年高出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为7.4%,与2009年相当。但抑郁检出率有随年级升高而增高的趋势。因此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dvdf那么孩子的心事你都知道吗?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你能及时察觉吗?孩子叛逆、厌学,你有解决办法吗?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遇到哪些心理问题?孩子拒绝沟通,你知道如何打破僵局吗?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你看得懂吗?体育运动和儿童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运动怎样帮助孩子调节心理状态?孩子情绪不佳时,推荐哪些运动?……这些家长们关注的问题,听听专家大咖怎么说!dvdfdvdf更多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内容请关注11月7日18:30“阳光心理
2021年11月7日
其他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Coco有话说10月22-24日,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苏州香山国际大酒店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中国社会心理学:步入新时代、理解新要求、应对新挑战”。亲社会实验室寇彧教授和在学研究生丁越、林靓、孙鹏,以及毕业的成员蔡頠、傅鑫媛、李文岐、伍俊辉、杨莹、苑明亮和张庆鹏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亲社会实验室全体参会人员)10月23日下午,寇彧教授和蒋奖教授共同主持了“新时代的社会公平正义与亲社会/亲环境行为”专题论坛,来自六所不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一名学者或学生围绕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公正世界信念发展问题,系统合理化、经济不平等、共享经济对亲社会行为及全球人类认同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和南京大学耿柳娜教授对论坛报告给予了深刻而温暖的评议。苏彦捷教授从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每项研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强调研究不仅需要挖掘现象的本质,而且需要关注个体间的差异,寻找实践的落脚点。耿柳娜教授指出本论坛涉及的领域在新时代具有十足的潜力,从中看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思辨性、学理性和创新性,以及在新时代的新担当和新作为。同时,论坛中的研究者也形成了社会公平正义与亲社会/亲环境行为的共同体。论坛主持人、评议人、报告人合影左右滑动查看报告风采
2021年11月1日
其他

科研成果 | 被他人排斥的你,会继续帮助别人吗?

科研成果Coco有话说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连接随时都在发生。这些人际连接有时令人愉悦、充满活力,有时又令人苦恼、垂头丧气。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情绪、社会行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为了更好的理解人际连接对个人情绪的影响,先让我们通过两个小情景来模拟一下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吧~情景一上课前,你早早地出了门,在教室里占到了一个绝佳的位置。然而,之后进入教室的同学和朋友们纷纷与你保持距离,并在离你特别远的位置落座。这让你有些困惑,但并没有放在心上。渐渐地,教室里的空座位越来越少,只剩你的两侧还空着。此时,最后两位同学走进教室,你看到他们皱了皱眉、面露不悦,即便和别的同学挤在一起也不愿坐在你旁边。此刻,你的情绪是怎样的?情景二今天天气很好,你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在熟悉的早餐店,你要了一杯豆浆和两个肉包。你看到隔壁桌正好有自己的两位同事,你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却发现他们看了你一眼,没有回应,继续低下头窃窃私语。你感到很奇怪,但不知道为什么。来到公司后,你开始自己的工作。同事给每个人都点了奶茶,唯独没有你的,你询问原因,有一位同事明确地告诉你,他们并不想帮你点奶茶。此刻,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情绪?
2021年10月18日
其他

文献选读 |忠义难两全——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是把“双刃剑”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工作时是忠诚的公司员工,是给客户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士;在生活中是关心家人的家庭成员,是给他人提供支持的朋友。工作与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对人有不同的期望,不同期望间也时常会有冲突。什么会加剧这样的冲突呢?本期推文将介绍一篇文献,讨论员工为了组织的利益做出不道德行为后,他们是否会体验更多的工作-生活冲突?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Unethical
2021年10月4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怎样获得幸福感?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996”、“007”、“躺平”、“内卷”……无不显示出人们在巨大生活压力之下的繁忙和无奈,与之相伴随的是消极情感的上升、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现代人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获得主观幸福感呢?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2021年9月20日
其他

合作研究 | 社会善念的跨地区差异

科研成果Coco有话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人的一些善意的举动,例如骑车准备拐弯时向后面的人打手势示意;在自助餐厅把某种仅剩一份的菜品留给他人,使他人多一份选择等等。这些善意之举尽管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但也表现出了对他人的积极关注和尊重。研究者将这种行为称作“社会善念”。以往研究发现,社会善念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那么社会善念是否具有跨地区差异呢?其跨地区差异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本期推文为大家介绍一项我们参与的社会善念的跨地区研究。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考察了社会善念在31个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以及与其有关的个体层面和国家层面的预测因素。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对维持人际和群际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根据行动者所付出的成本可以将亲社会行为分为高代价与低代价的,关于高代价的亲社会行为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亲社会实验室公众号曾经介绍过的许多研究都关注了高代价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高代价的亲社会行为存在跨文化和跨地区差异。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善念”(social
2021年9月6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愿意信任谁?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与很多人互动:家人、朋友、同事、商贩,甚至陌生人。然而,我们对每个人的信任水平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是更愿意信任他人,还是更倾向于去怀疑他人?哪些因素又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水平呢?本期推文就为大家介绍一篇文献,这项研究采用经验取样的方法,详细考察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任现象。信任指个体“对他人的意图和行为持有积极的期待,并愿意为此而承担一定风险的意愿”。信任对社会关系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对于信任的人,我们才能做到坦诚相待、情同手足。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信任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研究者招募了427名被试,请他们参加了一项为期五天的研究。在这五天中,研究者每天都会在5个不同的时段给参与者发送调查链接,请他们报告自己刚刚是否有与他人产生互动,是否信任他人,并提供互动者和互动情境的一些信息。基于以下理论模型(见下图),并通过分析参与者提供的数据,研究者试图对以下七个问题做出回答。图1
2021年8月23日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升职加薪了,该告诉朋友吗?——隐瞒成功的代价

文献选读Coco有话说假如你在工作中升职加薪了,或遇到其他好事了,成功了,你会和你的同事分享好消息吗?一般来说,人们需要在交流沟通中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分享成功的消息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但是人们也希望与他人维持和谐的关系,而分享成功的消息有可能会招来他人的嫉妒,为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本期推文为大家介绍一篇文献,是关于分享者(communicator)分享或隐瞒自己的成功消息时,接受者(target)的反应以及其中的心理机制。沟通中的陷阱:分享成功取得成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又可能会陷入沟通“陷阱”。比如,人际交往中既温暖又有能力的人更令人喜爱。可是有研究发现,向他人展现能力会导致自己的温暖性下降,尤其在社会比较凸显的情况下,当个体强调自身成就时,会让人特别感觉到威胁,并带来嫉妒情绪。
2021年8月9日
其他

科研成果 | 权力与亲社会行为

科研成果Coco有话说权力会影响人的亲社会行为吗?一方面,有权力的人通常会拥有更多资源,如果为他人提供帮助,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更低,因而帮助他人时应该更容易;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常常认为有权力的人更冷酷、高高在上,不在意别人的疾苦,因而也就不太可能帮助他人。那么,“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吗?权力与亲社会行为有何关系呢?权力,意味着控制资源的能力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人们普遍认为,与低权力者相比,高权力者更为自我中心,例如,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
2021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