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成果 | 动动手,点个赞!想不到竟然传递了……

邢璐 孙鹏 亲社会实验室 2023-05-13




科研成果




Coco有话说



自疫情爆发以来,居家、隔离、封控等字眼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保持社交距离成为了抗击疫情的重要措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避免孤独感成为了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互联网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我国确实是互联网大国,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来实现自己的社交需求,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一系列防控措施使得网络交流成为了人们日常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这项研究探讨了发布微信朋友圈后,收到的他人反馈(即点赞、评论)对状态发布者的孤独感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



孤独感(Loneliness)是一种由于个体实际的人际关系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状态而发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会导致许多负面的后果,例如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多的抑郁和较差的睡眠质量等。过去的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是产生孤独感的先决条件。


社交媒体的日益流行使人们能够通过网络与他人联系、交流和互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社交媒体对人际联系的贡献就更为突出了,它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公共虚拟空间,使人们可以通过发布文本、照片、视频或链接等方式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联系人能够看到这些状态,并对其进行点赞和评论。现如今,发布状态和接受他人反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网络交流形式。微信朋友圈是我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那么,朋友圈状态更新后收到的点赞和评论,会对发布者的孤独感造成影响吗?



以往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发布状态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呈现,可以显著降低发布者的孤独感水平,而孤独感水平的降低与是否接受他人的反馈无关。但社会存在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强调线上互动的双向性和即时性,认为其他社会成员在互动中的显著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的显著性是线上社交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以显著的影响个体的孤独感水平。我们认为,社交媒体上的状态发布行为不仅是发布者简单的生活分享和自我呈现,它也是发布者发起社交互动的尝试。发布者期望能够引发一个包含提供反馈和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以此获得情感和被关注的满足。



因此,我们推测,别人对于朋友圈状态的反馈可能会让发布者觉得自己是被关心和倾听的,可以增强个体的存在感和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从而降低孤独感体验。而他人对自己朋友圈状态的“沉默”反应,可能被发布者视为一种社会忽视或社会排斥的信号,从而使发布者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孤独感。因此,我们提出,微信朋友圈发布状态之后,接收他人的反馈可以有效地缓解孤独感此外,社会联结感(social connectedness)——一种来自社会评价和关系突显的短期归属感和亲缘性体验,可能是他人的反馈影响个体孤独感的心理机制。即收到他人的反馈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联结感,从而降低孤独感体验。



虽然我们预期他人的反馈可以引发更多的社会联结感,并对于降低个体的孤独感具有显著作用,但并非每个人在发布状态后都同样期待他人的反馈,或者以同样的方式回应这些反馈,这可能取决于个体对他人评价的关心程度,也就是公共自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的高低。我们认为,那些不太在乎别人评价(即低公共自我意识)的人可能不太会受到他人反馈的影响;而那些对他人评价比较敏感(即高公共自我意识)的人可能在收到反馈后有更积极的情绪反应,并期望收到更多的反馈。因此,公共自我意识可能会调节他人反馈和孤独感的关系。具体来说,接受他人的反馈会更强烈地影响那些高公共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联结感和孤独感的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图



我们采用两项研究来验证假设。


首先,研究1招募了261名大学生被试,要求参与者评估他们在过去一个月中平均每周收到的“点赞”和“评论”的数量,并要求他们对自己收到的“点赞”和“评论”数量进行程度上的评级(1 = 非常少;5 = 非常多)。接着,被试依次填写社会联结感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公共自我意识分量表。此外,我们还控制了状态更新频率、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结果显示,无论是被试回忆的反馈(评论)数量,还是对于反馈(点赞和评论)数量多少的主观评估都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个体的孤独感水平,并且社会联结感在其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最后,有调节的中介分析发现,公共自我意识显著调节了他人反馈对社会联结感的影响。即他人的反馈显著提升了高公共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联结感,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孤独感体验,但他人的反馈并不会对低公共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联结感产生显著影响。研究1初步验证了我们的假设。



为了进一步的验证因果关系,研究2操纵个体对他人反馈(即点赞和评论)的主观感知,并将招募到的412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种不同的反馈条件(高点赞组、高评论组或控制组)中。接下来,被试依次填写操纵检验题、社会联结感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公共自我意识量表。此外,我们还控制了性别、年龄、状态发布频率和联系人数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高点赞组和高评论组的被试比控制组的被试体验到了更多的社会联结感和更低的孤独感,并且社会联结感在接收他人反馈(点赞和评论)和孤独感体验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公共自我意识显著调节了接收评论性反馈对社会联结感的影响,即收到他人的评论可以更好地提升高公共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联结感;但对于低公共自我意识的个体来说,接收他人评论对社会联结感的提升作用更弱(如图2所示)。研究2进一步在因果层面上验证了研究1中的结果。


图2 调节作用的简单斜率分析图



通过上述两项研究,我们发现了个体在社交媒体发布状态后收到他人反馈的重要性,获得了以往研究没有发现的新结论,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我们对中介和调节机制的探讨,也为先前研究中不一致的结论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最后,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在浏览他人发布的信息时,可以动一动自己有爱的手,留下一个简单的点赞、真诚的评论,彼此互动起来,提升好友的联结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或许,你简单的点赞或小小的评论,就能增强你与朋友的亲密感,建立彼此更强的社会联结,特别是在疫情反复的情形下,小小的善意就能传递温暖,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Sun, P., Xing, L., Wu, J., & Kou, Y. (2022). Receiving feedback after posting status update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predicts lower loneliness: 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1–18.

https:// doi.org/10.1111/aphw.12378


推文作者:邢璐、孙鹏

插图:甄宸

编辑:甄宸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热点评论 | 呼唤正义感,更呼唤公正法治的社会

亲社会实验室丨高经济不平等社会降低人的情绪智力?

亲社会实验室 | 儿童和成人如何评价陌生人和朋友的道德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我捐故我在?捐赠自己签名的书居然有这种效果...

亲社会实验室|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帮助却遭人怨恨?

亲社会实验室 | 三周年快乐

亲社会实验室 | 什锦巧克力还是纯黑巧克力?你的消费选择可能暴露了经济意识

亲社会实验室 |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亲社会实验室 | 你一定会保守别人告诉你的秘密吗?

亲社会实验室 | 以良好亲子关系应对“双减”:级联相关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科研成果 | 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

亲社会实验室 | 《自我关怀:走出苛责的怪圈》

亲社会实验室 | 是什么让你在疫情期间更愿意为别人而付出?

行为实验也能在线做?不止,问卷更是简便多!TC Lab免费线上心理学研究平台,让数据收集易如反掌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四课

亲社会实验室 |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三课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二课

亲社会实验室 | 青少年自恋和成年人自恋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一课

阳光心理 健康同行—今晚专家直播间不见不散!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科研成果 | 被他人排斥的你,会继续帮助别人吗?

文献选读 |忠义难两全——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是把“双刃剑”

亲社会实验室 | 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怎样获得幸福感?

合作研究 | 社会善念的跨地区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愿意信任谁?

亲社会实验室 | 升职加薪了,该告诉朋友吗?——隐瞒成功的代价

科研成果 | 权力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山不相遇,人会重逢

科研成果 | 拥有诚实-谦逊人格的青少年更少做不道德行为吗?

亲社会实验室 | 内外有别,人们是否/何时接受“外人”的帮助?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为什么会共情?

文献选读 | 人们会如何看待从众者

亲社会实验室 | 震惊!亲社会行为竟然这样!

亲社会实验室 | 嫉妒与团队中的帮助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爱己及人,自我关怀促进青少年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亲社会实验室 | 道德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5-6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和运用哪些情绪词汇?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会更多帮助高权力者吗?

亲社会实验室 | 2020年度推文回顾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