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爱己及人,自我关怀促进青少年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杨莹 孔祥静 郭震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26




科研成果




Coco有话说


你会安慰或关怀自己吗?


想象一下,当你的朋友向你诉苦“这次的任务做得很糟糕”时,你会怎样安慰他呢?你或许会拍拍他说“不要紧,这只是一次的失败,好好想想下次怎么改进”,但当自己的任务做得很糟糕或面对自己的不足时,你会怎样安慰自己呢?你或许压根都不会安慰,反而会埋怨自己“你怎么这么糟糕,连这点事都做不好”。看起来,“爱别人”似乎要比“爱自己”容易一些。但是,研究发现,爱自己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幸福体验,还能够引导人们更好地体会他人的善意进而更好地爱别人。关怀自我不仅具有积极的自我功能,而且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本期推文继续介绍我们有关自我关怀的研究,这项研究考察了自我关怀、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纵向关系。



在先前的推文中,我们介绍了自我关怀的核心特征、维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我们还发现了自我关怀能够减少青少年的不道德行为(亲社会实验室 | 拥有充盈“自我”的人可以减少不道德行为吗?)。此外,我们通过一项横向的问卷研究,说明了关爱自己并不意味着自我中心,相反,自我关怀的特质与社会联结、信任和亲社会行为都存在正向关联(科研成果 | 在帮助别人前,请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但是,从纵向发展的视角看,自我关怀的提升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吗?如果有影响的话,又是通过什么发生的呢?


我们已经知道,自我关怀强调的是“爱自己”,但是,它并不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真正的关怀却能够消除“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尤其是当个体意识到困难与挫折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时候,这种关怀能够拉近个体与他人的联结感。因此,当他人遇到困境时,高自我关怀者更可能将困难的经历知觉为人类的共性,向处在困境中的他人伸出援手,将指向自我的善意传递给其他人。那么,自我关怀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个过程可能涉及另一个对他人表达善意的体验——感恩。


感恩是指个体在接受来自他人和世界的恩惠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愉快的体验。从情绪效价看,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因此感恩对个体自身的幸福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社会功能看,感恩也是一种道德情绪,它推动个体关心他人并回报他人,进而更广泛地传递亲社会行为。我们认为,自我关怀能够培养青少年的感恩。


一方面,拥有自我关怀思维和正念态度的青少年更可能觉察、欣赏所处情境中积极美好的一面。研究发现,哪怕是与周围的人发生了冲突,正念态度能够帮助个体客观地看待自己当下的“怒火”,调整好情绪后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冲突,并且在事后会用更感恩的心态看待冲突和矛盾,认为这些经历使双方成为更好的人。另一方面,普遍人性观消除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高自我关怀者更可能将自己视为渺小的存在,置身于全人类这个大集体中,更可能感受与他人和世界的联结感,因而更可能激起感激之情。



我们对1525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踪。从初一到初三,每一年都通过自我报告的形式调查了他们的自我关怀、感恩以及亲社会行为水平。通过传统交叉滞后模型(traditional cross-lagged panel model),我们发现在个体间水平,自我关怀能够纵向预测感恩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双向的预测关系。换言之,自我关怀能够通过提高个体的感恩水平进而增加其亲社会行为,自我关怀也能增加亲社会行为,进而提高个体的感恩水平。

图:初中生自我关怀、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传统交叉滞后模型

考虑到不同个体在相关变量的均值上存在差异,我们进一步使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andom intercepts cross-lagged panel model)在个体内水平对三个变量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自我关怀同样能够纵向预测感恩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但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预测不显著,这可能意味着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间的特质水平,而不是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发生在个体内部(关于两种模型探究问题的差异可参考Hamaker, Kuiper, & Grasman, 2015; Orth, Clark, Donnellan, & Robins, 2020)。


青春期是个体品德、价值观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这项研究在初中生群体中发现了自我关怀的善意(Kindness)传递链条:对自己的善意能够帮个体更好地识别与感激来自身边的善意,也更能够将善意传递给其他人。可见,自我关怀的积极品质有助于初中生感恩情绪的培养,也有利于他们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不要小看“爱自己”!“爱自己”并不意味着“自私”或“自我中心”,相反,“爱自己”的积极态度不仅有益于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还能增益个体的社会功能,将关怀与友善推己及人。也只有“爱自己”的人才可能具备更充盈的、强大的、健康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体现出自主的助人行为。未来我们可以考虑通过自我关怀的干预训练,来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关怀自我、感受善意、表达善意、传递善意。


参考文献:

Hamaker, E. L., Kuiper, R. M., & Grasman, R. P. (2015). A critique of the cross-lagged panel model.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 (1), 102–116. https://doi.org/10.1037/a0038889


Orth, U., Clark, D. A., Donnellan, M. B., & Robins, R. W. (2020). Testing Prospective Effects in Longitudinal Research: Comparing Seven Competing Cross-Lagged Mode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7/pspp0000358


原文文献:

Yang, Y., Kong, X., Guo, Z., & Kou, Y. (2021). Can Self-compassion Promote Gratitud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A 3-Year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China. Mindfulnes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1-01605-9

推文作者:杨莹 孔祥静 郭震

插图:郭震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亲社会实验室 | 道德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5-6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和运用哪些情绪词汇?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会更多帮助高权力者吗?

亲社会实验室 | 2020年度推文回顾

科研成果 | 青少年的生活目标与不道德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怎样促进老年人的积极社会互动

亲社会实验室 | 第三届亲社会行为传递研讨会圆满召开

亲社会实验室 | 相同的经历就能让你感同身受吗?

亲社会实验室 | 你所不知的“感谢”

亲社会实验室 | 业精于“嬉”:用好游戏“双刃剑”

文献选读 | 为什么我做好事却被讨厌

科研成果 | 早年生活压力与成年后决策偏好的关系

文献选读 | 人在做好事的时候,生理指标会有变化吗?

文献选读 | 幼儿会伪善吗?

科研成果 | 素旅行,蔬食与山水间的体验

科研成果 | 拥有充盈“自我”的人为什么可以减少不道德行为

热点评论 | 怎样的家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献选读 | 诚实与伪善:人们为什么更厌恶“伪君子”?

文献选读 | 人以群分: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热点评论 | 儿童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是家庭教育的新任务

文献选读 |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基于经验取样法的研究

热点评论 | 如何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

热点评论 | 幼儿入园“长假后遗症”怎么破

文献选读 | 人们为什么会“路见不平一声吼”?

好书推荐 |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热点评论 | 爱心·信心·同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

科研成果 | 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公平?来自社会阶层的视角

文献选读 | 智能手机,要说爱你不容易

热点评论 | 面对疫情,怎样把控自己的情绪

文献选读 | 挑食忌口影响社会生活吗?

热点评论 | 饮食·反思·关爱

热点评论 | 家校联合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反对校园暴力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文献选读 | 从艾莎风潮看幼儿性别发展

文献选读 | 女性为什么喜欢八卦?

文献选读 | 感恩节·话感恩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