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幼儿会伪善吗?

彭重昊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许多孩子在学前时期便对公平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意识。当被询问该怎样和伙伴分享零食和玩具时,他们会表示要和伙伴们平均分配才公平。而当不平均的分配方案出现时,他们也能迅速识别其中的不公平性。

但与此同时,当这些孩子真正有机会对一部分资源进行分配的时候,他们却会做出与自己的信念不同的分配决策。难道他们已经表现出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倾向了吗?本期推文为大家介绍一项研究,解释幼儿“伪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公平公正已深入人心。学前儿童对公平这一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也很推崇和偏好公平,通常表示与小伙伴们平均分享资源才是公平的,即便是面对自己喜爱的玩具或零食,他们也倾向于和伙伴们平均分配。当他人提出并执行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时,孩子们会迅速发现并指出。


然而,在这些看似拥有一定程度公正意识的幼儿拥有机会去分配一定的资源时,他们的行为却往往与信念背道而驰,即他们会选择做出不平均的分配难道儿童在如此小的年龄,就展现出伪善的痕迹了吗?



对于此种现象,研究者们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设。


第一种假设是“动机不足假设(insufficient motivation hypothesis )”。研究者认为幼儿是“伪善的坏小孩”,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公平,那么不按照公平原则分配资源就表明是私欲在作祟。也就是说,幼儿缺乏足够的公平动机,在明知需要公平分配的情况下,却故意将更多的资源分给了自己,所以是“伪善者”。


第二种假设是“认知资源不足假设(insufficient cognitive resources hypothesis)”。研究者认为幼儿是“善良的笨小孩”,因为他们空有一颗追求公正的心,却因为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而无法将自己的公平内心表达出来。他们没有执行平均分配资源,是因为他们自身能力有限,虽然有心平分资源,但却无力贯彻落实



为了验证假设,研究者特别引入了数量认知(numerical cognition),认为需要考察幼儿是否能对一系列事物进行正确计数。只有在充分理解数量的前提下,幼儿才能顺利地将资源划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如果一个孩子连这一步都无法做到,又怎能判定他们是否愿意平分资源呢?


因此,研究者首先探究了数量认知对于幼儿公平分配行为与公正认知的影响。(图1)

图1:实验1中,无论长幼,幼儿数量认知能力越强,就越倾向于将资源平均分配。在实验2中,数量认知并不会影响幼儿是否选择平均分配的方案。


在实验1中,幼儿要做的是将一批贴纸分配给自己和他人。结果显示无论是年龄较大的幼儿,还是年龄较小的幼儿,数量认知越深刻,就越能将这批贴纸平均分给自己和他人。这个结果说明,数字和数量的认知极大地影响着幼儿平均分配资源的能力


在实验2中,幼儿无需自己分配资源,而是要对已有分配方案做出抉择。结果显示,无论年龄大小,幼儿的数量认知并不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但随着年龄的增大,选择平均分配方案的幼儿比例也越大。这表明,幼儿是否知道什么是公正,与其数量认知并无联系,但成长中的其他因素会促进他们的公平选择


之后,研究者还询问了那些没有将资源平均分配的幼儿,大多数孩子的回答令人惊讶:他们宣称自己做出的是平均分配。这一结果再次显示出了幼儿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性,孩子们想要平均分配资源,即使最后自己没能这样做,也认为自己做到了对资源的平均分配。



除了认知不足导致幼儿无法平分资源外,自私是否也是孩子们不公平分配的原因呢?为了探究自私在不公平分配中的影响,研究者将焦点转向没能将资源公平分配的幼儿。


结果(图2)发现,利己不公平分配的次数与利他不公平分配的次数相近。这表明,幼儿并不是因为自私而将资源多分给自己,而是因为无法正确平分资源,不清楚自己到底分配了多少,从而造成了不公平分配的结果。

图2:儿童做出的利他不公平分配的次数与利己不公平分配的次数大体相当


可见,用“动机不足假设”将幼儿理解为是因为自私而不公平分配是有偏颇的。因而,本研究支持“认知资源不足假设”,即幼儿是因为数量认识不足而没有执行公平分配。此外,公正概念的获得与执行能力的获得也需要不同的心理能力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幼儿所具备的知识,并非一定是他们表现出的样子。所以在解释幼儿行为的时候,还需要小心和谨慎哦!不要乱给他们扣帽子。


参考文献:

Chernyak, N., Harris, P. L., & Cordes, S. (2019). Explaining early moral hypocrisy: Numerical cognition promotes equal sharing behavior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science, 22(1), e12695.

推文作者:彭重昊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科研成果 | 素旅行,蔬食与山水间的体验

科研成果 | 拥有充盈“自我”的人为什么可以减少不道德行为

热点评论 | 怎样的家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献选读 | 诚实与伪善:人们为什么更厌恶“伪君子”?

文献选读 | 人以群分: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热点评论 | 儿童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是家庭教育的新任务

文献选读 |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基于经验取样法的研究

热点评论 | 如何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

热点评论 | 幼儿入园“长假后遗症”怎么破

文献选读 | 人们为什么会“路见不平一声吼”?

好书推荐 |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热点评论 | 爱心·信心·同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

科研成果 | 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公平?来自社会阶层的视角

文献选读 | 智能手机,要说爱你不容易

热点评论 | 面对疫情,怎样把控自己的情绪

文献选读 | 挑食忌口影响社会生活吗?

热点评论 | 饮食·反思·关爱

热点评论 | 家校联合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反对校园暴力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文献选读 | 从艾莎风潮看幼儿性别发展

文献选读 | 女性为什么喜欢八卦?

文献选读 | 感恩节·话感恩

文献选读 | 对财富的感知影响着人们的心态与行为

文献选读 | 双十一来了,怎样“剁手”才更快乐?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