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反对校园暴力

寇彧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电影《少年的你》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给许许多多的人造成过深重的心灵伤害;西安市六十六中的校园暴力近日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最近,由全国妇联指导,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发起的“生命关爱”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项目旨在通过生命教育等形式,帮助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预防并减少未成年人暴力事件的发生。

本期推文刊载寇彧教授在该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现象在国内外的学校中时有发生(我们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四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间的各类欺凌虽有所减少,但言语欺凌占比高达50%以上,小学达57%;其次是关系欺凌身体欺凌;各类欺凌中性别差异很明显,都是男生高于女生)。


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既可能发生在学生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师生之间,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仅会使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遭受严重的身心伤害,而且还会产生传递效应,给全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亲社会实验室”调研成果:校园欺凌的年级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调研成果:校园欺凌的性别差异





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非常复杂,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的交互影响。


首先,社会和学校如果没有清晰的法律法规和对各种规则的有效执行,以及反对暴力的文化和价值观,就必定会使施暴者有恃无恐,受害者诉苦无门,而其他人要么袖手旁观,要么将暴力看作是示范性规范。


专制的、放任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一方面,孩子会从父母那里模仿暴力行为,另一方面,当他们做出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时可能也得不到有效纠正;同时,也无法从家庭中得到温暖滋养,释放紧张的情绪情感,冲动暴力或逆来顺受都可能成为他们应对压力的方式。


同伴群体的亚文化氛围也会感染青少年,影响他们的行为,例如我们在电影《少年的你》中看到的那些。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其次,个体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从许多研究结果看,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的校园暴力发生率最高,这与个体青春期表现出的行为极具冒险性,以及情绪的疾风暴雨的年龄特征有关;性别差异也很明显,在校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中,男生都多于女生,而且欺凌类型也有性别差异;再就是个人的道德观念、人格特质、身材、学习成绩和在同伴中的受欢迎性等都会影响校园暴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校园暴力呢?


第一,要培养青少年的法制意识。这需要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一起联手来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成长的必修课——生命关爱公益项目”,就是非常及时且重要的举措。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使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明确法律法规,敬畏生命,同时也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


另外,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也正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教育部最近还公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这些都在从法制的角度对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现象说“不”!警戒校园暴力者,暴力行为是违法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也使受害者知道,自己的人身安全应受到法律和正义的保护。这些都会为安全的校园文化和民主尊重的家庭氛围带来积极影响


第二,在法律的护卫下,个体的健康心理是应对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有力武器。这包括平等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积极有效的交往技能矫健的身体自信的个人面貌


我们的研究发现,道德水平低下,具有社会支配倾向的个体常常有一种心理特权感,更易做出侵犯他人或自私的行为,而平等主义的价值观念更有利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动;另外,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也更难形成平等主义价值观念,在成年后也会表现出社会适应不良。


一项美国的纵向研究发现,性格内向和情绪焦虑的学生(如孤独、爱哭等)是被欺凌的危险因素,但如果这个学生有好朋友的话,其被欺凌的危险就会大大降低;如果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良好,也有助于成人早发现校园暴力和欺凌现象,可见,无论是亲密的同伴关系,还是良好的师生或亲子关系,都能有效抑制校园欺凌


大量研究显示,缺乏有效社交技能的个体,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因此,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培养学生亲社会的行为和亲社会的人格,而不能只单纯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前面说到的美国的那项研究和我们团队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身材矮小单薄、性格内向懦弱的学生最容易遭到欺凌,所以,无论是家庭和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注重身体锻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当自己是一个身材矫健、自尊自信的青少年时,那些校园欺凌者就不敢对你轻举妄动了


第三,决不能忽视家庭和学校在反对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中的作用。许多严重的校园暴力和欺凌都与家庭和学校因素分不开。例如父母婚姻问题、家庭教养方式问题、亲子冲突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学校方面的管理问题、校园的暴力文化、学生的压抑心态、住宿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低、家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等,都会助长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


第四,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被欺凌并不是学生本人的错!这一点至关重要!青少年遭受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老师和家长;如果看到有人欺凌同学,也应该策略性地应对,比如联合一些反对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小伙伴们,大家一起面对施暴者或欺凌者,坚定而勇敢地对他们说“不能欺负人!”同时,将看到的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现象及时报告给老师和家长;还可以安慰、帮助受欺凌者,鼓励他/她把受欺凌的事件告诉家长或老师。


总之,社会、家庭、学校、社区等,必须联合起来,培养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关爱生命,敬畏生命!一起对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说“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推文作者:寇彧

绘制统计图表:李文岐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文献选读 | 从艾莎风潮看幼儿性别发展

热点评论 | 教育惩戒,效果是关键

文献选读 | 双十一来了,怎样“剁手”才更快乐?

热点评论 | “熊孩子”与好孩子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科研成果 | “希望”:弱势群体的力量之源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热点评论 | 给孩子创造有意思的暑假:家长攻略篇

热点评论 | 幸福的孩子是自主的——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幸福感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