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选读 | 双十一来了,怎样“剁手”才更快乐?

林之萱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Coco有话说


双十一要来了,大家都付了多少定金了?

你是否发现,不同的消费方式所带来的快乐也不一样?有时候,消费会给你带来持久的快乐;而有时候,你可能刚付完钱就开始后悔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你消费之后的幸福感呢?



Dunn等学者将消费分为了体验性消费(experiential purchase)和物质性消费(material purchase)。体验性消费指为了丰富生活阅历而进行的消费行为,比如旅游、看剧、报私教课、参加欢乐谷的万圣节活动等;而物质性消费就是购买实际的商品,比如服饰、化妆品、奢侈品等


研究者发现,与物质性消费相比,体验性消费能给人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这是因体验性消费能使人获得自我提升和意义感,从而更不容易产生剁手后的后悔,这种现象被称为“体验性优势(experiential advantage)”。


物质性消费vs体验性消费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体验性消费中获得更多快乐呢?事实并非如此。


Lee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体验性优势”存在阶层差异。相对而言,高阶层者已经实现了物质自由,因而更关注提升自我和展现个人独特性,因此他们更容易从体验性消费中获得快乐;相比之下,低阶层者尚处于物质资源缺乏的阶段,他们还未从物质中获得满足感,因而更看重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的实用价值,所以物质性消费更能让他们开心(图1)。

图1 不同社会阶层者物质性消费和体验性消费的快感差异



上面的研究表明,当消费与自己社会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相匹配时,消费能带给人更多的快乐。那么,当消费与自己的特质相匹配的时候,是否也能带来更多快乐呢?


Matz等学者的两项研究发现,与自己的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消费行为的确能带来更多的快乐。


在研究一中,他们与英国某银行合作,在得到客户同意后,获取了618位客户6个月内共76863条消费记录,并让这些客户填写了大五人格问卷。他们还将银行提供的112种消费类型整合为52类,并请100名与研究无关的人员对这些类型的消费进行人格评分(例如,“你认为进行图书消费的人在宜人性、外倾性、开放性、尽责性和神经质上得分分别为多少?”)。


研究者最终得到每种消费类型的人格评分、每个客户的人格得分和消费记录,由此计算每位客户的消费-人格适配程度。最终,他们发现消费-人格适配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并且它的预测作用大于收入和总支出的作用(表1)。

表1 消费-人格适配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在研究二中,他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消费-人格适配度与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招募某大学的学生填写人格问卷,并从这些学生中挑出“外倾性”上得分最高的1/3和得分最低的1/3参与实验。首先测量他们的积极与消极情感,之后向他们随机分发书店或酒吧的代金券,让他们去进行消费,并在消费过程中和结束后都再次测量这些学生的积极与消极情感,最终计算他们的积极情感的变化程度。


实验结果发现,对内倾的人来说,只有去书店消费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而对外倾的人来说,尽管去书店和去酒吧都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但相对而言,酒吧消费提升的幸福感更高(图2)。

图2 不同消费种类对内倾和外倾者快感提升的差异



看到这里,大家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吗?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多进行“体验性消费”来提升自己,丰富人生阅历,从而获得更多幸福感;另一方面,大家也要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消费与自己的经济状况,核心需要以及个性特点相匹配时,才能带来更大的快乐。


把钱花对地方,拒绝后悔,让我们快乐剁手!


参考文献:

Lee, J. C., Hall, D. L., & Wood, W. (2018). Experiential or material purchases? Social class determines purchase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7), 1031-1039.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7736386

Matz, S. C., Gladstone, J. J., & Stillwell, D. (2016). Money buys happiness when spending fits our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5), 715-725.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6635200

推文作者:林之萱

修改:苑明亮 姚小喃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热点评论 | “熊孩子”与好孩子

科研成果 | 善良、仁慈,可以依据贫富来衡量吗?

科研成果 | 幸福的童年,是善意人生的底色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在帮助别人前,请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科研成果 | “希望”:弱势群体的力量之源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科研成果 | “明知故犯”的心理解析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热点评论 | 给孩子创造有意思的暑假:家长攻略篇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科研成果 | 爱莫能助?别让害羞阻碍你的善行

科研成果 | 为什么明星捐款遭骂名,拾荒者捐款获美名?

科研成果 |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

科研成果 | 支配型人格的人真的幸福吗?

热点评论 | 幸福的孩子是自主的——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幸福感

科研成果 | 眼睛图片可以减少不诚实行为吗?

科研成果 | “自欺欺人”的道德伪善: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的影响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好书推荐 | 阅读加练习,提高自信力!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科研成果 | 名声传播影响合作的即时与后续效应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