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姚小喃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Coco有话说


人们每天体验着不同的情绪,也对情绪持有各种不同的信念:有的人觉得情绪是有益处的,有的人却觉得情绪伤人;有的人觉得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有的人却觉得情绪喷薄而发、无法控制。

那么,人们这些关于情绪的信念是否会影响他们情绪调节的行为?是否又会影响日常快乐和幸福的体验?



许多人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例如开心是好的、考试前适当的焦虑也是好的,但在工作场所发飙是不好的、一直情绪低沉是不好的……。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人们对情绪的一些看法(包括情绪是否有用,是否有害等等)。它们也被称作情绪好坏的信念(emotion goodness belief);


此外,有人认为情绪是不可控的,例如担心或愤怒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情绪影响,而且还伴随着强烈的生理体验;可是,也有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任何情绪都是可控的……。这些也是情绪信念,是人们关于情绪可控性的信念(emotion controllable belief);


近来,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信念影响其情绪调节行为,比如相信情绪是可控的并且情绪有好坏之分的人,就更可能倾向于启动情绪调节,选择特定的情绪调节策略,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重新评估监测自己的调节是否成功,这样的做法又会进一步影响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



情绪好坏的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认为情绪本身是不好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更低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生气是件很不好的事,就会压抑孩子的愤怒和怨气,限制孩子的情绪表达,甚至惩罚孩子,使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很难体验到快乐;而如果个体认为情绪在当下是有用的(比如谈判时表达“生气”会让对方更顾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害怕”在躲避危险时很重要;“友好”的沟通对于店员的赚钱有所帮助等),个体就会主动采取措施去体验相应的情绪,从而达成目标这样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快乐和幸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发现,有些过度追求快乐的人,可能会不断提高快乐的标准,或时刻关注自已的快乐体验,反而不容易得到持久的快乐和幸福感;但是通过更多帮助他人、陪伴家人与朋友,做出社会参与行为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和持久的快乐;另外当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如果能接受自己的负性情绪,反而会更少体验到负性情绪,进而对生活更加满意,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情绪可控性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认为情绪不可控的个体往往幸福感较低;而认为消极情绪是可控的个体则会更主动地调节情绪。比如重新评估情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进而逐渐降低消极情绪体验,体验快乐和幸福感;但是,如果认为他人情绪不可控的话,效果则相反。例如,当父母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可控时,反而会对孩子更包容、更少惩罚,也会更积极地疏导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感受更多快乐。



总之,情绪信念会通过个体对情绪的调节行为进而影响其情绪体验,个体积极的调控行为可以帮助其避免情绪的不良影响,帮助其解决当下问题,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主要参考文献:

Tamir, M., & Ford, B. Q. (2012). When feeling bad is expected to be goo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outcome expectancies in social conflicts. Emotion, 12, 807–816. https://doi.org/10.1037/a0024443.

Troy, A. S., Ford, B. Q., McRae, K., Zarolia, P., & Mauss, I. B. (2017). Change the things you can: Emotion regulation is more beneficial for people from lower than from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Emotion, 17, 141–154.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210.

Ford, B. Q., & Gross, J. J. (2019). Why beliefs about emotion matter: An emotion-regulation perspectiv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 74–81.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8806697.

推文作者:姚小喃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科研成果 | “明知故犯”的心理解析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热点评论 | 给孩子创造有意思的暑假:家长攻略篇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科研成果 | 爱莫能助?别让害羞阻碍你的善行

科研成果 | 为什么明星捐款遭骂名,拾荒者捐款获美名?

科研成果 |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

科研成果 | 支配型人格的人真的幸福吗?

热点评论 | 幸福的孩子是自主的——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幸福感

科研成果 | 眼睛图片可以减少不诚实行为吗?

科研成果 | “自欺欺人”的道德伪善: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的影响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好书推荐 | 阅读加练习,提高自信力!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科研成果 | 名声传播影响合作的即时与后续效应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